佛法精髓之現代詮釋 偉大的教主——

佛法精髓之現代詮釋

偉大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具足無上的智慧、慈悲與方便,他示現許多偉大的行誼以利益眾生,例如在身的事業上,他化現各種不可思議的奇蹟;在智慧與意的事業上,他則化現可以加持眾生的禪定等。而他最偉大的佛行要算語的事業,他教導我們他所得到的成就,經由這些教導,平凡的我們才得以由痛苦中得到解脫,而且能獲得真正的寧靜與真實的喜樂。

如同虛空般無邊無量的眾生,他們各有差異性,即使單就外貌言,他們的長相、膚色、高矮與外形等各有差別;至於內心的差異就更大了,每一眾生有不同的習性、品味與根器等。因此,若佛法只有一種教授,便難於滿足每個眾生的不同需求;就如同只用一種藥無法治癒所有的疾病一樣,必須使用各種不同的藥來治療各種不同的疾病。而且不單是使用的藥品有差異,療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對於某些疾病而言宜用對抗療法,而另一些疾病則宜用順勢療法;佛法的多樣性,其理由與此相同。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他講過無數的教法;這些法教,可從不同的分類標準來加以區分,例如可依所論的主題、所用的語言、所說的時間等來加以區分。這當中最為普遍的區分法則是依受教學生的根器作分類。如我以前所述,眾生可分成兩種主要根器:小乘和大乘,合稱二乘,這就是佛法中有兩種主要教授的原因。在大乘中又可分出兩種教法:因乘的一般大乘和果乘的金剛乘。故總括的說便有三乘,即小乘、大乘和金剛乘。

我們無論學習那一乘的教法,基本上都要嚴守戒律,<Vasubandu>大師所謂:「均應持守道德規範」,這意謂好的戒律是一切品格的根本,也是善行功德的基礎。當具足戒律後,接著應做的三件事是:聞、思、修。像今天大家來此學習佛法,聽聞法教,便是修道的一部分,對於那些真正修道者而言,這個教授本身就是他們修道的一個重要部份。

不論何時,當我們接受一個教授時,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產生正確的發心。任何修行與世間的活動,引領我們達到目的地的皆為動機,若初發心有異結果便跟著不同。因此若發心錯誤,將導致嚴重而難於彌補的後果,如同吃錯藥一樣。譬如若有人為私利而來聽聞法教,這便是錯誤的發心,他所導致的後果將弊多於利。至於對一位初學者而言,如果是出於好奇心而來,則不算是嚴重的過失,甚至我認為由於好奇而想多了解一些真理,反而可以藉此引導上修道之路,故未嘗不好。若是因為發起菩提心而來聽聞法教,那即使光坐在此處聆聽本身,就有無窮的功德,同時也是修道的重要一步。

就學習佛法言,不同的發心將造就不同的修道與證果,對於已在修道上的行者而言,有三種不同的發心,以下分別言之:

第一種發心是深感人間現世充滿著痛苦,而且未來世若生為人也仍然如此,尤其若是死後墮入三惡道中,那痛苦將遠遠超過於此,因此就生起避開此等痛苦之心,希望將來能轉生到一個充滿幸福的人道,甚至投胎於更高更享樂的天道之中,以求避免世俗的苦痛。如果學習佛法的動機是這樣,那便是屬於下根者的發心。

第二種發心是他不僅了解到下三道之苦,而且也瞭解到即使生於上三道,也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只要身處輪迴中,便是無止境的受苦過程,它一次次地受生與死亡;譬如當我們上一世生命結束後,我們來到今世;今世結束後,我們又將到下一世,有如念珠的沒有結尾一樣;這種情形也很像輪子的不停輪轉,故被稱為輪迴。生命只要陷在輪迴中,就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因此,有人發願由輪迴中解脫,以獲得永恒的安詳和喜樂,那就是涅槃。這種為個人安樂而尋求涅槃的人,是屬於中根者的發心。

第三種是上根者的發心,須知眾生中小至昆蟲大到最具智慧的高等人類,都希望遠離痛苦而獲得安樂;因此,我們不僅要自己免於痛苦,也希望諸有情,包括我們的朋友與敵人、認識與不認識者、人類與其他動物等,皆能從痛苦中解脫,獲得真正永恆的安樂,這就屬於最上根者的發心。

以上共有三種發心,當你發的是下根的心,那你所聽聞的法教對你而言便是下根的法教,所證的果也只是下根的果;若你發的是上根的心,那你聽聞的法教,便是上根的法教,最後也會證得上根的果。所以學習佛法第一件事就是要生起正確的菩提心,有了正確的菩提心然後接受法教,此時聆聽法教將會是一件極大的功德,

在佛法中因果業報的觀念是很重要的;有此因必得此果,有此果必根於此因;一切的果報皆由因緣而來,我們接受教法便要有此因果觀念,若一開始有正確的發心、正確的態度、與正確的行為,最後必得證圓滿的果位;這不僅是對弟子如此,對教授佛法的老師也一樣,他必須有正確的菩提心、愛心和慈悲心,為利益那些渴望聽聞佛法者而弘法,絕不能是為個人的名聞利養而傳授教法,否則亦同樣會得到不好的果報。

師如醫生,法教如藥,而學生則如病人,聆聽佛法有如接受治療。當我們生病時,需要有好的醫生開正確的藥,作正確的治療,如果我們切實遵守醫囑,服用正確的藥,病就可以得到痊癒。同理,我們學習佛法也一樣,老師與法教這沒有問題,接著我們應以正確的態度,確實遵照老師的教法而實踐,最後才能使我們生命的病症獲得痊癒。而目前要作最重要的行為就是:在聽聞佛法時生起正確的動機,然後用好的態度與具體的行為,去實踐所聽聞的法教,這便是一種殊勝的開始。

當你作了正確的發心之後,不論何時的聞思修,都會匯歸到圓滿你的發心上,當你禪修時,禪修的功德便會增長成就你所發的心,而迅速達到你所要的佛果。若在開始時,發心不正確,則修行無法開展,甚至每一件事都可能會出差錯,而使事情無法圓滿;所以初發心的正確是非常重要的事。以上簡要說明發心的重要。

人生於世有許多需求,如為了生存,需要食物、衣服與遮敝所;當生病時須要醫生醫藥;還有其它身體的需求等等。除了身體的需要外,又有心理與心靈的需求;而其中最重要者當屬心靈的協助與靈性的修持,這是生命最主要的核心課題。世界上有各種靈修宗派與大師,他們都各有優點,也各有獨特解決生命問題與協助眾生的方法,這些宗派大師我們無法於此一一詳論。

在此我們只想論述釋迦牟尼佛的法教,這套法教最心要之處在於說明眾生皆本具真如佛性,我們心的質性本自清淨,從未受染污,這是我們現今修持而得於未來成佛的最大保障,也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資產。只是此時此刻我們尚未覺證於此,我們還看不見自己心的本性。甚至,反而深受無明障礙所矇閉;我們執著於「自我」,而看不到心的本性;這猶如誤以彩繩為蛇,除非我們查覺那只不過是彩繩而已,否則就會感覺恐懼和害怕,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原來信以為真的蛇,只是彩繩而已,就好像原來我們執著的「自我」,原來只是假相;屆時我們就不會再被它迷惑,我們就會真實了悟到心的本性。

因此,除非我們認知自心的本性即佛性,否則我們的自性就會一直受無明所障蔽。我們毫無理由的執著有一個「我」的存在,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我」。我們常在生活中提到「我的身體」,事實上身體並不是「我」,如果「我」就是「我的身體」,那每個人各時期的身體都有不同變化,是不是「我」就有很多個,所以身體並非「我」;同理心亦非「我」。既然身體非「我」,心亦非「我」;顯然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在身上,但是我們無始以來誤將身心合起來的存在物稱為「我」,我們對它產生強烈執著,進而形成習性;於是對我們的朋友、親戚、家人、國家等產生強烈慾望與佔有,而對其它較疏遠的眾生、反對者、不同理念者、信仰不同哲理者、不同文化背景者,產生疏離感,甚至感到厭惡。因為有我故產生以上的喜愛和忿怒,它是所有錯誤、痛苦、與悲慘事物的源頭。所以最根本的問題是不知真理實相,缺乏智慧,不知心的真如本性,以致產生無明,由無明產生我執,這是一切染污的總源頭。

在修道路上的人,有兩種不同的性格與根器:一種是性好細節,他需經過多年的學習後,才會將所學應用於修道上。另一種人則一開始就直接把所學匯入修行。對後一類根器者,我們通常給予口訣教授;口訣乃歷代上師一代接一代流傳而來的心要法教。在藏傳佛教的各教派中,都有很多很深的口訣教授,它們在措辭和儀式上雖略有不同,但教法本質則大致相同。

我們首先應了解,一般人常有「執著此生」的習性,他們認為不論成敗,或發生何等事,今生都很重要。殊不知此生只是暫時的,鮮少人能活過百歲,更無人得以永生,死亡的到臨是必然的事,當死亡到臨時,我們都得將一切置之身後,屆時唯一能倚靠的唯有佛法罷了。為了順應這種「執著此生」根深蒂固的想法,佛法標舉人身難得以為對治。人類相較於其它類的生命,人身確實非常稀有難得,尤其是具足諸順緣而遠離諸逆緣的人生,更是珍貴難得。有人反駁說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口,可見人身並非如此稀有。當知人類總數雖多,但若與其它生物相比,人類所佔比率仍是少數。例如在一個家庭或一個城市,我們很容易可以數出共有多少人,但要算出究竟有多少小生物居住其中就絕無可能了。甚至在一個房子裏,我們都無法算出有多少小生物在裏面。

因此,相較於其它類生物,人類只是少數族群,尤其是那些具足諸順緣的人類,更是殊勝難得。例如諸根完具者,他們聽力健全,只要想聽聞佛法,便能如願以償,又有思考力,他可以理解所聽聞的佛法,加上他自己深厚的信心和虔誠心,這樣的人生便稱為人生寶。因為他有自主的分辨抉擇能力,故能分出何者為真佛法,而非只因出身於佛教家庭,或受某人要求與鼓勵而信了佛法。其實佛陀也不鼓勵我們盲目的信仰,他告訴我們即使他親自說的話,我們也需用我們的智慧、經驗和力量,去進行檢證,以判斷是否為真實佛法;就好像購買黃金須要檢測一般,唯有經過檢測過的黃金才能買得心安理得。同理,唯有驗證過後的佛法,我們才能產生不可搖動的信心,也才會很踏實的去實踐它。

除了具足內在的圓滿外,也需具足外在的圓滿,例如一個人應該出生在有佛出世的世界,甚至是佛正在轉法輪的世界,最少是出生在中國——一個有佛法流傳的地方。而我們稱佛轉法輪,意謂佛法有如輪子;輪子可被轉動,透過輪子轉動我們可以由一地旅行到另一地。同理,經由佛法的修持,我們可以從輪迴中脫離出來,而悟入佛陀所達到的斷證二功德中。再者,這種經由言教以喚醒我們的根本智,也像是轉輪一般,由佛的智慧轉移到我們的心上來,故稱為轉法輪。此外,屬於外在的圓滿還包括那地區有遵循佛法之人,如和尚、尼師、與在家居士等,他們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典範。還有適宜的居住環境,我們要修行就必須要生活,生活須遠離惡緣的環境,才能在不受干擾下精進修行。

當具足以上內外條件者便是人生寶,這在經典和論釋中常被提到,這個論證可從原因、自性、數量比率、以及例子的觀點等方面來證成,最後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人身難得且稀有,甚至要比如意寶還珍貴。我們可以向如意寶祈求所有的所需,包括食物、衣服、住所、醫藥等等,但是它不能保證我們得以往生上道,不能令我們達到涅槃解脫,不能給予我們究竟證悟。然而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寶貴人身,如果我們努力,好好利用它,我們卻可獲得究竟證悟,在生命歷程中沒有比得到究竟覺悟更重要的了,所以說人生寶比如意寶還來得珍貴。

人身不但稀有而且寶貴,一旦失去損失將甚為慘重,它是來自過去生的善因善行,以及虔誠祈願而得。當我們想到「人生難得」的時候,不單是要了解它字面的意義,更要在內心思維禪修,確實了悟它對佛法修持之重要性。當然執著此身是絕對不對的,因為那將使我們汲汲於世間法;但是當我們擁有這個人身時,如果能以正確的方式善用它,利用它來精進修行佛道,最後達到究竟證悟,則是正確的作法。故第一個步驟是要禪修於這個寶貴人身,這一點非常重要。

其次,應知這寶貴人身也是無常的,所有世間諸相皆為無常,凡是由因緣而來的皆無永恆性,尤其現今所擁有的這個生命,極其脆弱而且多變。我的意思是指壽命的長短並無確定性,即使人類的壽命有個平均值,但是我們並不能確定可以活到彼時,因為有許多終止此身存在的因素隨時都會發生,例如外來的意外或內在的疾病,生命有如風中殘燭,甚至有時油燈裏還有許多油脂,霎那間刮起的風也會吹熄它,我們的生命並沒有任何的保證。許多人認為自己還年輕不會死,自己很健康死亡輪不到自己。但這些理由並不充分,因為有許多年輕人比老人們先去世,有許多健康的人比久病多年的人先辭世,這便是無常。以人身之寶貴和無常兩者合一來禪修,可以去除我們對此身的執著,這是第一步驟。

再來討論業果報應,沒有人喜歡痛苦,所有人都想獲得快樂,然而所有人都生活於痛苦之中;即使是天人亦為如此,他們表象上看來,好像是快樂的,但須知輪迴的本質是苦,它交織著三種痛苦,這些痛苦由何而來?蓋皆肇因於我們自己的行為。我們此生所有的遭遇都不是無中生有,也非由其它來源產生,而是我們過去行為的果報。因為我們前世做諸善行,故今生能得人身,且具足諸順緣,有機會修持佛法。反之,一切的逆境如生病、身體苦痛、精神緊張、煩惱不安等,則是自己過去世惡行的果報,而非無緣無故產生,也非他人所造成的,這便是因果業報的觀念。

因此,我們若真正希望得到快樂,就必須努力創造快樂之因,那就是出乎真心的愛與慈悲,去盡力行善。我們若不希望受苦,就必須放棄痛苦之因,不要心存惡念而做出傷害其他生命之事。如果我們能確實思維輪迴過患和因果業報,禪修於此二者中,將可去除對世間的執著。即使你目前並不了解它的字面意義,那也無妨;當經過一再反覆思維其道理和禪修之後,你就會了悟輪迴絲毫不值得執著,無論下三道或上三道都只是痛苦;以上是第二個步驟,就是透過思維輪迴之過患與世間因果業報這二件事,以去除對此世間輪迴的執著。

第三個步驟是生起菩提心去慈悲利他,無始劫以來我們由於對自我的執著,我們總是愛自己勝過愛別人,我們以自己為第一優先,然後才是親戚朋友等。想一想雖然我們由無始以來始終最照顧自己,以一己的利益為前提,然而我們有得到任何成就嗎?我們依然受制於輪迴,在輪迴中受苦。因此,我們不該再為一己之私,我們只要藉由經驗便能得知所有眾生都與我們有相同的感覺,都在輪迴中忍受痛苦,也都希望獲得快樂,所以我們若只關心自己的快樂,而置其他生命的苦痛於不顧,那必是不對的。佛教徒相信生命是延續的,無始以來我們就在輪迴中,這麼長久的時間裡,無有一眾生不曾當過我們的雙親或至友,沒有一眾生不曾與我們有任何聯繫或私人關係。故此,只為一己之私利,而不關心其他生命的死活是不正確的。為加深這個信念,我們應透過禪修,以開發自己的愛心和慈悲心,然後去除對自己的執著。

當我們發展自己的愛心和慈悲心時,不僅只針對自己的親朋好友,而且要及於每一眾生,以平等心對待所有眾生,希望所有眾生皆能生起菩提心,也都能開悟成佛。在世間法上,一個具慈悲心而毫無私心的人,他必能關心照顧他人,也必能受到他人的敬重。這種人不管他有無信仰,或屬於何種宗教,都是公認的好人。菩提心的意義是以眾生為己任,為使每一個眾生皆達解脫,一切有情皆得快樂,他日夜精進地成己成人。我們若能思維愛心、慈悲心和菩提心三者,以此來作禪修,將可去除對自己的執著,以上是第三個步驟。

第四個步驟是積聚智慧資糧,從相對意義上說,我們拋棄對此生、世間、與對自已私心之執著,這還是不夠,此外我們尚需具備內在真實的智慧,乃能悟入究竟之地。累積福德資糧固然重要,若無智慧資糧的積聚,仍無法走入真實道中。為了要飛翔於天空,我們要有兩隻翅膀;為了證得佛果,我們需要福德與智慧二資糧,而所謂智慧,就是了悟諸法實相的究竟本性。為此,首先必須訓練心意的集中,因為我們的心時時忙碌於層出不窮的念頭,我們無法以此散亂心作究竟的禪修。因此需以心意集中的修持為根基,等心性穩定達到集中一味時,才可進而禪修諸法實相的究竟智慧。以上二者的合一,可去除對如夢如幻生命之執著,也可去除認定此生為真的執著,由此可獲得究竟的智慧。

功德與智慧必須合而為一,這如同在旅途中行走,我們須要有雙腿和眼睛,若沒有雙腿,我們雖見到道路仍無法前進。智慧如同眼睛而功德就如同雙腿,惟有眼睛與雙腿相輔相成,我們才得以在路上不斷前進。同理,智慧與功德二者亦互為輔成,沒有功德資糧,則難於積聚智慧資糧;若徒有功德而不具智慧,則為下策。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