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佛法在生活中轉為道用? 堪布羅

如何將佛法在生活中轉為道用?

堪布羅卓屯由仁波切





首先,今天能夠來到台北利生中心,仁波切先向諸位法師、諸位師兄問候吉祥如意,這次能夠來真的非常高興。因為昨天喇嘛江秋向仁波切請求,希望仁波切能夠給予一些簡短的開示,所以今天仁波切就向大家做一些簡短的開示。



我們一定是由於過去經過無數生精勤的累積福德資糧,以及發過許多清淨的願望所致,所以能夠獲得暇滿的人身寶。不只獲得暇滿的人身寶,我們也得以謁見許多具德具相的上師,更能遵循這些上師的口訣如法的學習修持,這真的是大家的福分。



由於過去累積足夠的資糧,所以我們現在的生活能夠富足,同時又有學習修持佛法的順緣。為了希望未來不只是擁有現在所有的一切,而且能夠有更好的條件做更好的修持、進步,為了這樣的目的,我們這一生難得的人身寶不可以浪費空過,一定要精進的修持,好好對佛法去做聞、思、修的修持。希望我們好好的利用這個人身,未來能夠比現在做得更好。



我們現在正當二十一世紀,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科技發展非常迅速,每天都有新的機器、新的科技在產生,而同時我們也必須跟著現代化一起運作,使得我們的身口意都跟著這些科技以及所要做的工作在走。相形之下,我們能夠學法的時間和機會就變得越來越少,但我們不工作的話又沒辦法生活,一工作又如此忙碌,因此只要有一點點學法的機會就相形顯得更為珍貴,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好好把握這樣的機會。

由於我們學法修行的機會和時間是這麼稀少,如果我們覺得必須另外找時間來學佛的話,這就會顯得更加困難。我們在生活當中若能將此轉為道用,在生活當中修持,就比較能夠學習佛法,如果必須要找時間另外學佛的話,那是很困難的。所以說,我們應該要想辦法在生活中將之轉為道用。



如同前面所述,我們另外找時間來學佛會顯得相當困難,因此一定要在生活中轉為道用。早上我們必須很早起,晚上又很晚睡,時間真的很少,所以要好好的利用。那要怎麼做呢?我們早上一醒來,心裡要想到皈依跟發心,我們的心態若是等有時間再好好來唸皈依發心,那麼可能找不到這樣的時間。早上一起來我們就要馬上思惟皈依發心。



那麼早上剛起床的時候如何做皈依發心呢?一起床,我們就清晰的觀想在我們前方有一個皈依境。皈依境不用太複雜,平時我們所主修的本尊,比方說觀世音菩薩,如果你平常主修的是觀世音菩薩,那麼這時就觀想在自己的前方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本質就是一切與我有關連、一切我們曾經學過法的這些上師、師父們的總集──旁邊有諸佛菩薩圍繞著。同樣的,你也可以觀想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就代表了一切三寶的總集,旁邊一樣有諸佛菩薩圍繞著。在這皈依境前方,有以我們自己為主的一切等虛空的如母有情,一個也不遺漏,所有的眾生全部都在皈依境前面。以此我們生起一個很強烈的皈依心,然後毫無造作的,希望一切眾生從現在直至脫離輪迴苦海之際,都要依止三寶三根本。生起這樣強烈無造作的心之後,我們來唸誦皈依文。任何的皈依文都行,像是最常唸的「桑傑卻倘措吉秋南拉(諸佛正法眾中尊)…」等等這些,唸誦任何的皈依文都可以。



剛剛提到的這個皈依文,前兩句「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是屬於大乘的皈依的部分,後兩句「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是屬於大乘發心的部分。這樣的發心主要的意義是說,我希望讓等虛空一切的眾生都能究竟的離苦得樂、脫離輪迴,證得究竟的佛果;為了這個目的,我需要證得佛果,為了這樣的目的,所以我必須以身、口、意盡力的去行各種善業,以求讓眾生究竟的脫離輪迴痛苦。這是屬於大乘的發心。皈依是一切佛法的基礎,是一切佛法的根本,而發菩提心是大乘佛法(包含金剛乘)教法的根本,我們唸誦這四句皈依發心之後,就把大乘佛法所需的發心、發願都包含進去了。所以,如果我們在早上能清晰的觀想然後了解這個意義,毫無造作、非常誠心的唸誦三次皈依發心,那麼在白天我們所做的任何佛行或思惟佛法,這些所有的善根都能回向廣大的大乘海中,都能夠成為度脫一切眾生的善根。



也許我們工作時間很長,但如果能夠朝向佛法思惟的話,實際上,在工作時可以作為我們修持的對境其實是非常多的。舉例來說,在工作場所有許多同事,這些同事裡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一些懂得佛法的人,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還有些似懂非懂等等各式各樣的人。尤其是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因為他們對於善惡業的不了解,很容易就會發脾氣。我們周遭有些脾氣比較不好的人會容易發怒,當這些人對我們發怒的時候,此時就要善加思惟:這個人實在很可憐,他還在輪迴當中,免不了還有五毒,因為瞋恨心的作祟使他發怒,因為受到瞋毒的影響,他本身也不由自主,而且發怒他自己一樣也不舒服。今天他發怒,尤其這發怒是因為我所引起的,若我還執著以我執心也對他發怒的話,那就不恰當了。反過來,我們要思惟他也是不由自主的,他自己因為瞋恨心而發怒也很痛苦,所以不但自己不跟著生氣,還要對他生起慈悲心。如果能夠這樣思惟,我們同時又修到忍辱、又修到慈悲。忍辱是大乘佛法六波羅密裡很重要也是最難修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有機會可以修這最難修的忍辱了。我們又能夠修忍辱又能夠修慈悲,不發怒也會比較安樂,自己不發怒對方也生不起氣來,憤怒也會平息,這樣雙方都快樂,我們自己又修習到佛法,事情也可以順利做下去,這樣不是很好嗎?



皈依發心最後一句說「為利眾生願成佛」。實際上工作時跟大眾一起相處,這是跟我們一起修慈心、悲心的夥伴,這些人當中各式各樣的人、想法不同的人都有,其中的一些紛爭、引起爭吵、發怒的情況總是會有的,這個時候就成為我們修忍辱的一個好時機。既然發心「為利眾生願成佛」,要度一切眾生,就不能只是發心而已,還要付諸實行,要實際上去做,因此我們在工作的時候跟工作夥伴一起相處,乃至於在一般待人接物上,這些都是修持的好時機。當然有些沒有學佛的人,他們的思惟方式跟我們會不大一樣,可能會有一些不相似的地方,但這正是我們要用功、每天每天積極的去做、每天每天的為為眾生修持。



我們從無始輪迴以來就一直在六道中輪轉,一直沒有辦法脫離輪迴而究竟成佛。沒辦法脫離輪迴成佛的原因何在?因為有四個過患讓我們無法脫離輪迴而成佛。第一個過患是「執著於此生的安樂」。我們只看到這一生想得到的安樂,對於來生等等並不相信也沒有興趣,只耽著眼前的逸樂,一直努力追尋這一生眼前的安樂,這是第一個過患。第二個過患是,也許我們不只是著眼在這一生,但為了尋求來世得到增上生、得到人天的逸樂,希望來生能夠在六道當中快樂的生活下去,為了這個目的而修行、行善業、累積善業等等,以求來世過得比較好,這比執著此生稍微好一點,然而這個著眼還是在輪迴的安樂當中,也是無法脫離輪迴的。第三個過患是「執著於寂靜的安樂」,就是說我們執著在禪定和聲聞、緣覺這有限的涅槃中、執著在這樣寂靜的安樂裡,只尋求個人解脫沒有想到眾生的痛苦,這也一樣會讓我們無法證得佛果。那麼第四個過患是什麼?就是我們可能也發了心,希望能夠度脫一切眾生脫離痛苦的輪迴,然而對成佛的方法不明瞭,不知道該如何去修持,不明瞭正確的成佛之道。這四個過患造成我們在輪迴當中一直流轉,而沒有辦法證得究竟的佛果。



這四個過患有四個法門可以對治。第一個過患「執著於此生的安樂」最好的對治法就是「無常」。所謂無常,像我們常常看到有人病了或往生了,就會說「啊!無常」,這是非常粗糙的無常,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但重點是要去看到更細微的一些無常,「內外」的無常。「外」就是外在器世間的變化,「內」指的是一切有情的變化。我們仔細去觀察會發現到,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曾經停留於一剎那之間的,所有的事物剎那剎那間都在變化。觀察無常不只是在佛堂打坐思惟,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的時候,都是觀修無常的好時機,這些外在內在的種種變化,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整個世間的變化、整個世間所有的行為,我們從一個小小的機器裡都可以看到。在這小小的機器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世界上一些非常有權勢的人,突然之間權勢就喪失了,或是有些非常窮困潦倒的人突然間就發跡了,富人破產、窮人意外發了財等等。當我們看到這些新聞事件時都會訝異地覺得「哇!怎麼會這樣」,那麼在感到驚訝的時候,我們就要提醒自己,這就是無常,世事都在變化著。而當這些事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時,比方說做生意的突然間生意變得非常好,賺了一筆大錢而變成有錢人,這時我們通常會生起驕慢心,但此時我們必須思惟「這就是無常!昨天不是沒錢嗎?怎麼突然間今天就有錢了?同樣的,我現在有錢了,但誰知道什麼時候這些錢又會不見了?」這些日常生活的種種現象都是讓我們觀修無常的好時機。所以不是只有在佛堂打坐時才要想到無常,在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去觀察,到處都有可以教導我們無常的道理。由於隨時都是我們觀察無常的好時機,所以大家要盡量提起正念來觀察無常。無常是砥礪我們、促使我們精進最好的一個方法,大家如果能好好的觀察無常,隨時提起正念、砥礪自己,就能夠好好的精進學佛。觀修無常是促使我們在法上精進最好的一個靈藥,一個人若能真的了解無常,就會常常想到「啊!那我得要趕快好好學佛才行!現在不精進的話真的不行」。



剛剛講的是說到第一個過患。我們會把時間花在追求此生的安樂上,當了解無常,我們就會知道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就會想到自己花了那麼多心血,全心全意追求眼前這些不實在的逸樂,真的是錯誤的想法,就會覺得全心投注在這世俗的生活這樣是不對的,一定要好好學佛。如此精進心就會自然生起,自然就會趨向佛法,看淡世間的逸樂。



第二個過患,執著於來生的安樂。雖然我們不執著此生,但希望未來世能夠得到快樂,比起完全沒有學佛、完全不修持是好一點,但著眼於來世的安樂還是不行的。這個的對治法是要觀察輪迴的過患。我們去觀察一下,輪迴當中有真正的安樂嗎?剛才提到無常,因為無常,就可以觀察到輪迴的本質就是變化,既然都在變化就一樣會為我們帶來痛苦,安樂一樣會變成痛苦。我們觀察輪迴,會發現輪迴到處都在變,因此輪迴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隨時都在變,所以輪迴的本質是痛苦的,是不值得我們去追求的。這樣去觀察輪迴的過患,就能夠對治我們執著於來生的安樂。



第三,執著於寂靜的安樂的過患。相對於沒有學佛沒有修持,我們證得寂靜的安樂、證得聲聞緣覺的果位,這已經是非常殊勝、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然而相對於佛果而言,聲聞緣覺的果位是不夠究竟、不夠圓滿的,是有瑕疵的,因為它只著重在個人的解脫,而沒有去想到眾生的痛苦,所以說是不夠圓滿的。因此,我們還是必須去對治這樣的過患。而該如何來對治呢?就是觀修慈心與悲心。我們要時時刻刻盡力去保持慈心和悲心,如此就能對治執著於寂靜安樂的過患。那麼要如何觀修慈心和悲心呢?何謂慈心?慈心就是我們希望眾生不論是現在或未來都能得到安樂,希望眾生在當下就能具足樂,而且也能造樂的因,在未來能夠得到安樂。悲心是希望眾生能夠離苦,能夠脫離當下所受到的困境,而且在未來也能夠免於受苦的困境。這點我們可以去觀察眾生。比如說我們自己,當自己一直在受苦時我們是很不喜歡的,如果自己不覺得有什麼苦,那也可以去觀察眾生受什麼樣的苦,去觀察有些眾生現在正在受苦,有些雖然現在沒有,但由於無明、五毒及煩惱的關係,眾生會繼續造惡業,這個惡業未來一樣會結果而受到苦果,所以眾生即使現在未必受苦,但未來還是會受苦。所以我們發心發願,希望眾生能夠得到安樂、脫離痛苦,這就是慈心與悲心。我們如實地來觀修慈心與悲心,就能夠對治耽著於寂靜的安樂。



第四個過患,「不明成佛之法」。這點該怎麼做呢?我們必須學習發殊勝的菩提心。對於成佛,我們會有不明白或是懷疑,不明白是指我們不知修持成佛的方法,不知道如何才能證得究竟佛陀的果位,或者說我們對於能不能成佛感到懷疑,這些是造成我們無法成佛的原因。對於這樣的過患,最好的對治法就是發起殊勝的菩提心。成佛最重要的正因在哪裡?我們說因果,要得到佛陀的果位就要種下成佛的因,而成佛最重要的因就是菩提心。若真的想要成佛就要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一旦發起殊勝的菩提心種下成佛的因,如此去修習,未來就能夠得到究竟成佛的果位。如何發起殊勝的菩提心?我們要去學習,菩提心有所謂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們要受持菩薩戒,去學習菩提心的相貌是什麼、支分是什麼,以及它的學處,我們該學的是什麼、該遮止的是什麼、該做的和不該做的是什麼,還有發心的對象、該如何去行持,有這種種學習的範疇。我們努力去學習,漸漸就會開始涉獵到六度萬行、六波羅密,這些都是我們在發起殊勝菩提心之後所要學習、行持的內容。



關於這四個過患及其對治法的說明,我們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其實就是所謂的「三士夫道」。執著於此生的安樂以及執著於來世的安樂,這不就屬於下士道嗎?它的對治法就是我們下士道所要學習的範疇;執著於寂靜的安樂不就是中士道的行為嗎?它的對治就是要修慈心悲心;所謂的上士道就是要追求佛果,而它對治不明成佛之法的法門就是要發起殊勝的菩提心。所以說從另一個方面看,我們剛才所說的也就是在闡述這三士道,也等於把學佛、佛法的一切要點統攝在這裡面了。所以我們要抓住這些要點去依止善知識。這些要點若要詳細講述需要好幾年,要經過很多的研讀,不過現在大家先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子做,抓住要點、依止善知識,繼續再去學再去修,今天我們等於已經把重要的要點都學起來了。



如同前面所說,大家現在都必須工作,對於世間的行持我們無法現在就斷除,不過大家也都明白學佛的重要,世間的工作我們沒辦法放棄卻又想要修持,那該怎麼辦呢?唯有在日常生活中以為道用來學法。就像剛才所講的四個過患以及對治的方法,我們就要帶進日常生活中,這樣即使暫時無法放棄世間的行持,我們也能夠做佛法的修學。當然,如果想要快速的成佛是一定要將世俗的一切放下,那必須專一的修持才有可能,但如果辦不到,就只能利用日常生活將佛法帶入。因此以上所說的要點就等於是一個口訣,在暫時無法放棄世間法時,就利用世間法來做佛法的修持。希望這樣能夠利益大家。



我們常常會去聽法、去學習佛法,這屬於三學裡面「聞」的修持;學到法教知道法教之後去思考義理,這是屬於「思」;思考之後我們去打坐、修持等等,這是屬於「修」。我們就是在做聞、思、修三增上學的工作。既然在做聞思修,所以希望現在就能證得佛果,那這是我們眼光放得太遠了,現在做點聞思修就希望能夠證得佛果,這是太遠了。不過,我們一樣可以觀察自己做聞思修得到什麼樣的果報,這是可以觀察的。佛陀教法總集的精華是什麼?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可以依著這個偈子來思惟一下,經過一段時間的聞思修之後觀察一下自心,我們的自心是不是有比較調伏?比起學佛之前我們的慈心有沒有增長?悲心有沒有強一點?是不是比較能夠忍?如果這些都做到的話,那我們的心就比以前來得更為寂靜、更為安樂,我們可以從這邊來觀察。如果學得很多、想得很多、修得很多,得到的是驕慢心增加、更加的嫉妒、瞋恨心比以前更強,這表示沒有對症下藥,用疾病來比喻就是吃錯藥了。因為藥沒有用在正確的地方,學習佛法並沒有為你帶來幫助,用心用錯了,若是這樣自己就必須反省自己該怎麼用心。若觀察的結果發現自己比起學佛前或比前一陣子慈心、悲心更強、更能夠忍,心也更為安樂,那表示所做的聞思修,當下就已經得到果報了。



以上是說法的部分,接著是給大家的一些教誨。利生中心在我(仁波切)看來是我看過最好的中心,不論從教學以及修持等等各方面來看都是最好的。在喇嘛江秋的帶領之下,依循著第一世卡盧仁波切的教誨,第一世卡盧仁波切真的是我們修持的寶幢,是我們修持的典範,他教誨我們的就是要我們努力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消除業障,這是非常重要的重點。如果有足夠的資糧,能清淨業障,聞思就能夠做得很好,而我們修持希望能得到的證悟,也需要依止著累積資糧、清淨業障的工作,才有可能得到很高的證悟。累積資糧、淨除業障確實是學習修持佛法非常重要的一個要點。



說到累積資糧、清淨業障,若要找時間自己去做是比較困難,而大家一起來做是比較簡單的。那麼如何累積資糧、清淨業障呢?這在四加行當中就都具足了。四加行有四共加行─轉心向佛法,還有四不共加行,是清淨業障、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好的一個方法。我們中心每個禮拜六、禮拜天都有共修,每個月還有紐涅(千手千眼觀音八關齋戒),定期舉辦一些大法會,平時的共修當中帶領大家修觀音、金剛薩埵等等這些法門,這些都是在做累積資糧、清淨業障的工作,尤其是強調四加行的修持,更是一個快速又有效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們真的要如實如理修持佛法還有兩個很重要、絕對不可以忘記的,就是信心以及誓言。有信心的表現,就是在具德具格的上師面前接受種種的法教,之後如實的去受持、奉行,守持我們所需要守持的誓言,必須要有信心的是守持誓言。守持誓言主要是說我們要隨時記得曾向他學過法的上師的恩惠,即使是四句偈子,老師詳細地將四句偈子解釋給我們聽,這樣他就已經算是我們的師父了,對我們就有非常大的恩惠。對於我們學過的上師必須記得他的恩惠、對他恭敬,不要忘記其恩惠。我們能夠隨時記得上師的恩惠有很大的利益,如果不記得上師的恩惠,想說自己學,有了一些了悟一些證悟,想著「喔,我可能跟我的師父差不多了,大概具有像他那樣的功德了」,這樣的傲慢心一起來,就什麼功德都沒有了。我們若能記得上師的恩惠就不會這樣做,反過來我們時時刻刻都會很虛心,即使已經成了佛,一樣對於上師對於三寶恭敬的承事供養,以這樣的心,隨時記得師長的恩惠、頂戴上師,就會有無量的利益。



守持誓言主要是在上師之間還有同修之間。我們跟師父還有同修之間,人群中相處總免不了會有意見不合,意見不合就免不了會有一些爭吵,爭吵之後如果能去想到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根器不同、想法不同而產生一些爭吵是在所難免的,這不是故意的,如此思惟之後我們就儘快的懺悔,然後互相道歉,就可以平息彼此之間的糾紛。守持誓言最重要的就是跟上師之間、法友之間大家必須要和睦相處,看到別人有困難不是去譏笑或跟對方吵鬧,而是想到如何去幫助他,這樣我們才能把我們的誓言守好。



舉個例子,像我們尊貴的波卡仁波切,他是一位具德具相的上師,他的證悟之深是所有的大師們所共同稱許的,即使他有非常深的證悟,他一樣將他的功德隱藏於心中不外露。他在向上師做祈請的時候,對於教他識字(藏文)的老師他都一樣寫下來,向他做祈請,至於給過他灌頂教授的上師就更不用說了,凡是對他有恩惠的上師都在他祈請上師的範圍之內,恭恭敬敬的做祈請。就是因為這樣將所有對他有恩惠的上師、老師,通通都很虔敬地做祈請,所以他能夠斷除我慢心,然後能謹記所有老師的教誨,完全依循所有上師的教誨去做,所以他能在這一生得到很高的證悟。現在「波卡金剛總持」這樣的名聲能夠在世界傳揚,這就是因為他隨時能夠記憶、感激上師的恩惠。以這個為例子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能夠謹記著上師的恩惠,這是對我們修學佛法非常有助益的一個口訣。



謝謝大家,今天要跟大家說的就到這裡。希望我們以後還有機會能繼續再見面,繼續在佛法上做探討。這次因為要做身體檢查和一些治療所以突然間來到台灣,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要來(眾笑),讓我們能夠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討論佛法,但沒有辦法能夠做很詳盡的計畫及討論,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的好好規劃,大家能夠繼續再來討論佛法。非常謝謝大家。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