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法的重點? 慈誠羅珠堪布

什麼是佛法的重點? 慈誠羅珠堪布



“今當修主要”,如今應當修持主要的修法。



什麼是主要的呢?

在現實生活的利益和修行佛法當中,以修法為主;

法有教證二法,其中當以證法為主;在一切證法當中,以修菩提心為主;

修菩提心的方法,有依靠教證、理證和依靠上師訣竅的修法,其中當以依靠上師訣竅潛心修持為主;

在其他行為的修行和閉關修行當中,以閉關修行為主;

在回避外境和對治煩惱當中,以對治煩惱為主,

這些就是如今應當修的主要修法。



從無始以來到今天,我們一直都在輪回當中生生死死,得過無數的人身以及其它眾生的身體,既當過國王,也做過梵天、帝釋等等,曾經擁有過數之不盡的財產,無可匹敵的權力,並沉醉于名利的迷網當中而不能自拔,但是,無論是獲得人身也好,其它眾生的身體也好,都沒有做過什麼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一直流轉到現在。



哪怕在這一生當中,很多人也是執著於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但是,當這一切像過眼雲煙一般流走了以後,我們會發現,曾經的一切仿佛一場美夢,當美夢醒過來以後,一切的一切,都已經變得虛無縹緲而沒有任何意義了。



所以,在獲得眼下的人身之際,我們一定要盡力放棄名利等世間法,專心致志地修行。



當然,畢竟我們是世間人,都需要生存、養家糊口,不做任何世間法有點不可能,但是,倘若過多地參與世間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世間法當中,就不是明智之舉了。



修什麼法呢?法有兩種——一種是教法,一種是證法。在文字上下功夫,聽經聞法、講經說法,就是受持教法;修持戒、定、慧三學,就是受持證法。



其中證法是最重要的。首先要修行,但這並不是說不需要聞思,沒有聞思的基礎,是不可能修行的,特別是像現在這種人心渙散、思維繁複,背景複雜多變、層次高低不同的文化絞雜在一起的年代,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不要說修行,可能連誠信因果、信仰三寶等基本概念都生不起來,所以一定需要聞思。假設什麼都不懂,則即使在一兩個月或者一兩年當中比較虔誠地念佛、做善事,但時間長了沒有看到效果,就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我這樣相信佛教有沒有錯啊!一旦懷疑出現,就沒有辦法解決了,所以聞思也很重要!



但是,如果一輩子都聞思不修行,那就不值得了。聞思的目的,就是要修行。就像世間老師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教書,先學好技術和理論,然後給別人講解一樣。如果沒有修行,利益眾生等等的力量就很微弱,所以首先要適當地聞思,然後就把重點放在修行上。



修什麼法呢?書中說道,修菩提心比修其它任何法都重要,所以要修菩提心。也許有人會問:難道空性修法不重要嗎?空性的修法,實際上就是勝義菩提心的修法,菩提心修法,已經涵蓋了整個大乘修法的精要。



菩提心修法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聞思經論,並按照教證進行修持;另外一種既可以沿用教證,也可以不沿用教證,而是依靠上師的訣竅來修法。其中,依靠善知識的訣竅修法是最重要的。



善知識的訣竅修法是什麼呢?比如,以前我們講的噶當派修菩提心的七個因果,或者是甯瑪巴的先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每一個無量心都要用知母、念恩、報恩的修法,其中的念恩,是從五個角度來思維等等,就屬於善知識的訣竅修法。



雖然平時工作、走路的時候,也可以通過思維這些道理來進行觀修,但最關鍵的還是要靜下來以閉關的形式修持。當然,此處所說的“閉關的形式”,並不一定是指一兩個月,兩三年不出關專門靜修,對很多人來說,這都是難乎其難的,但是,每天早晚各安排兩到四個小時,像閉關一樣——不與外人接觸、不說話、不做任何事情,全身心專注于修行,這樣實際上就是閉關了。



所有真正想修行的人,都要把外加行和內加行至少修一遍,然後每天早晨和晚上都修世俗菩提心和空性。如果會修大圓滿,修空性的時候就修大圓滿;不會修大圓滿,就修中觀的空性修法。



在斷除煩惱的過程中,如果環境不理想,時常碰到傷害自己的人,是選擇換一個地方來逃避,還是堅持住在惡劣環境裡,用慈心和悲心等方法對治呢?



如果修行真正能夠到位,當然是後一種方法最重要,但每種修行都有次第和過程,當我們還是凡夫,修行還不到位的時候,有些事情還是要回避。比如,選擇到聞思修氣氛十分濃厚的佛教叢林,高僧大德曾經修持過的神山聖地,或人煙稀少的荒僻之地居住。當然,在森林、高山中修行,並不是消極遁世,而是為了儘快掌握斷除煩惱的能力。《中觀四百論》講過,人的煩惱有兩種,一種是所有眾生都具備的先天性煩惱;另外一種是外境所引起的煩惱。



如果換一個環境,第二種煩惱自然可以消失,所以諸佛菩薩、善知識都竭力讚歎靜處的功德。但是,即使呆在清靜的地方,如果不修行,先天性煩惱還是沒有辦法逃避,因為那些煩惱已經在我們心裡根深蒂固了,唯一的對治方法,就是修行。



總而言之,第一,要在安靜的地方靜下來修菩提心;第二,有些煩惱可以回避,有些煩惱是無法回避的,所以要麼修慈悲心,要麼就修空性來對治。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