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標準居士(一) 慈誠羅珠

如何做一個標準居士(一)



慈誠羅珠



今天我們仍然不講什麼密法、大圓滿等等,還是講一個最基礎、最簡單的內容。也許你們中的很多人會有點失望:“唉!又講出離心,我都聽膩了,沒有什麼值得聽的。”但我認為:對我們這種人來說,出離心比任何修法都重要,菩提心就更不用說了。雖然空性的修法、大圓滿的修法很重要,但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程,若按照它的程式去作,則會有所成就。如果程式、次第亂了套,就不會有什麼結果。同樣的,佛法的修法也不能亂了套,所以,我們有必要繼續鞏固基礎,更何況有些人甚至連基礎都沒有打好。基礎都沒有打好的話,就更不存在什麼鞏固不鞏固的問題了,所以,我們還是有必要反反復複地講出離心。



難道反復地講就會有出離心了嗎?不是。講了以後還是要去修。等大家基本上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以後,才可以講其它的法。有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不是由其它人去判斷,就是由我們自己去判斷。



講法和聽法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大家能有一點進步和收穫。如果沒有收穫的話,講再多也沒有用,因此,我還是講一些基礎的知識。



今天我們講的題目,就是“如何作一個標準的居士”。你們也許認為:“喔!這個很簡單,我都作了七、八年、十幾年的居士了,這有什麼好講的?”但是,雖然當了七、八年、十幾年的居士,究竟是不是標準的居士,這就不好說了。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地講講“如何當居士”。



梵文的居士一詞,讀作“ ”。中文翻譯為“鄔波塞迦”或“優婆塞”,二者實際上是一樣的。“鄔波塞迦”是什麼意思呢?“鄔波”就是親近、接近,或者恭敬的意思;“塞迦”的意思是善業、善法、善。翻譯為中文,就是親近事。本來“事” 的意思很廣,包括事業、事務等等,但此處是指善法、善事。居士的意思,就是接近、親近善法。善法究竟是什麼呢?從小乘的觀點來看,是指阿羅漢。居士就是親近阿羅漢——還沒有成為阿羅漢,是一個預備的阿羅漢。換言之,在座的各位應該是預備阿羅漢了。但我們有沒有預備,那還得看看夠不夠標準,夠不夠資格。如果是一個具格的居士,那就是一個預備阿羅漢。



預備阿羅漢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我們就從三個方面簡單地談一談:第一個是居士的見解;第二個是居士的修法;第三個是居士的行為。有了見解、修法、行為之後,自然就有了果。小乘的果就是阿羅漢;大乘的果就是成佛。我們今天不講果,只是簡單地講講居士的見解、修法和行為。



一、居士的見解



居士的見解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最低的見解



最低層次的見解,就是需要有世間的正見。世間正見有兩點:第一、深信輪回。即深信輪回、前生、後世都是存在的;第二、深信因果。這兩個叫做世間的正見。從見解的方面來說,這兩個就是標準居士的最低見解。如果具備了這兩個世間正見,就可以說我們在見解方面已經達到了最低層次的標準。



雖然這是最低層次的見解,但佛也說了:任何人具有這樣的世間正見,則此人於千世中不墮惡趣。千世是什麼概念呢?現在就是我們的第一世,然後第二世、第三世……一直乃至千世。這是佛親口說的,所以很重要,它是我們整個修行見解的基礎。



1、深信輪回



生命輪回是佛教當中的一個極為特殊的課題,雖然其它宗教也曾提到,但都不及佛教那麼完整。在輪回方面,佛教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學說,所以,在居士的標準見解中,第一個就是深信輪回。關於這方面我不多講,雖然我們以前並沒有專題性地講過輪回,但世間也有很多有關前世今生方面的書籍,你們可以參考。今天,我們就簡單地談一下輪回。



首先我們談談,人死了以後是什麼樣的狀況?從外表上看,人死了就是一具屍體,沒有呼吸、沒有心跳,所以,醫學上判斷死亡的標準,就是心臟不跳動,沒有脈搏,沒有呼吸。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些只是最初步的死亡階段,還不是真正的死亡。人活著的時候,可以感覺到他的呼吸、心跳。死亡開始的時候,首先消失的就是這些,但實際上他還沒有死亡,有些人在心跳停止了以後,還可以繼續活兩天、三天、四天。以醫學的觀點來看,在大腦細胞死亡以後,人就沒有辦法再活了,但這個說法已經被推翻了。被誰推翻的呢?並不是經由辯論推翻的,而是被一些現實的、活生生的東西推翻的。



什麼東西具有這麼大的說服力呢?就是讓自然界或者讓事實說話,這是最具說服力的。因為很多人“死”了以後,經過兩、三天又蘇醒了,雖然醫學上界定的所有死亡標準都具備了,但“亡者”還是復活了。現在這種情形到處都有,其實佛經上面早就記載了,包括顯宗、密宗都描述過這種情形。



在世俗人的心目中,死亡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其實不然,人死了以後還要經過很多很複雜的過程,我曾經簡單地講過一個“中陰的訣竅”,再進一步講的話,就是密宗的“中陰解脫”,這個我們暫時不講。我今天想讓大家知道的,就是在人死了以後,他的意識還會繼續下去。



在沒有身體支撐的情況下,人的精神或者意識永遠都不可能獨立。即使在中陰的時候,都有一個意形身——就像作夢時候的身體一樣。



人死了以後,肉體和意識就分開了,那個時候,在亡者的肉體上立即就分出一個身體,一個非常透明的身體──意形身。它是意識的載體,眾生在中陰漂泊直到投生之間,一直依靠這個身體。投生的時候,不論投生為畜生還是人,意身和意識二者都會一齊前往,所以,前世的很多資訊就會帶到後世去。



現在這種情形到處都有,最近我也看見過幾個例子,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如果沒有證據,我們也不會說,我們絕不可能瞎編一個故事來騙眾生。佛教徒是最客觀、最實事求是的。包括佛所說的話,如果不符合現實,文殊菩薩、無著菩薩等論師都會加以解釋,說明這不是佛的真正的意思。當然,佛不可能有錯誤,這些不了義的話都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權巧之說。既然佛的話都要這樣解釋,我們就更不可能無中生有,瞎編亂造一個故事來欺騙眾生。



一次,在某縣城附近,有一個判了死刑準備槍斃的犯人,正押往刑場的路上,不料刑車發生故障而不得不停了下來。



當時,附近一所寺院的活佛和一個女人正好路過,看到了這個死刑犯——他被綁在車上,旁邊還有很多士兵。那個人看了看他們兩個,然後笑一笑。



不久,這個女人懷孕了,幾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孩。小孩一生下來,腦後無緣無故就有一個傷疤,別人一用手指去碰,小孩就會痛得大哭。當這個小孩長到二、三歲剛剛會說話的時候,他就說出那個死刑犯的名字,並說自己就是那個人。他自幼就非常怕員警。現在這個小孩長大了,他的後腦勺已經沒有傷疤,但這一塊頭髮卻是白色的,到現在都是這樣。對於前世的很多事情,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前世特徵移轉到後世的例子,在國外也有很多。國外出現這種情況時,很多人就會到警察局去查前世那個人的檔案──被槍斃時子彈射擊到哪個部位等等,這些全部有紀錄。核對以後,一個個都被證實了。



前世槍斃時身上留下的傷口,為什麼會移轉到後世的身上去呢?關於這個問題,全世界只有佛法才能夠解釋清楚,其它無論是宗教也好,哲學也好,科學更不行,沒有一個學說能夠說得清楚。大家都知道,研究一個課題,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必須要有個交代,否則不敢去作這個實驗。很多的科學、哲學在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都只能擱置一邊不管。因為很多研究者知道說不清楚、解釋不清楚,一定會失敗,所以他們不敢追究下去。佛教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很簡單。現世肉體上面的特殊標記,是通過前世死的時候出現的意形身這個載體,而把很多前世的資訊帶到下一世的。比如說,我們用無線電話的時候,發話人說的話是一段聲波,聲波可以轉換成電磁波,電磁波可以傳到對方的手機裡,又再把它轉成聲波。接聽者聽的時候,發話者講的所有訊號全部聽得一清二楚。這是誰傳過來的呢?在發話者與接聽者中間,有一個肉眼看不見,實際上卻存在的東西,是它在傳遞這些聲音。



意身不是血肉之軀,而是意識的產物,就像幻覺一樣。雖然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身體是最粗大的,但是,通過密宗的一些修法,可以讓這個身體變成跟意身差不多的身體。這種身體不會生病、沒有死亡……這就是密宗裡面講的金剛身。



我認為:用一些現代科學發現來解釋這些現象,可以解釋得比較清楚。比如說,我們現在眼睛看得到的光和物體是很粗大的。當這些光降到一定水準,或物體劃分為細小的微塵時,就成了不可見光或不可見的微粒,但實際上它是存在的。在這個宇宙當中,存在著很多不可見的東西,只是以前的人沒有發現而已。



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我們現在的身體沒有經過加工,是一個很粗糙的東西,有衰老、病痛、死亡……但是,一旦通過修法,這個身體也可以降到不可見的地步。這個問題今天不講,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中陰的身體。在前世與後世兩個肉身之間,依靠意身這個靈魂的載體,可以把前世的很多資訊帶到後世,所以,前世身體上的很多東西都會在後世的身上出現。



最近我又看到另外一個例子:在某寺院附近有一個孩子,一生下來他的肺、氣管就有問題,呼吸的時候,氣管裡發出呼呼的聲音,屬於先天性的肺病。他今年才四歲,在他剛會說話的時候,他就說出一個人的名字,並說自己就是那個人。同時,小孩非常清楚地記得那個人生前的很多生活細節。



那個人是怎麼死的呢?他得了肺炎,就在醫院裡面死的。前世那個人得肺炎而亡,後世這個小孩又有先天性的肺病,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無因無緣是絕不可能的。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因有緣,無因無緣的巧合是最束手無策的解釋。說不通的時候只能說:這是巧合,這是偶然的現象,沒有什麼關聯。但這些並非巧合,都有一些因緣,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



這些情況的發生也不是局限于藏地,如果僅僅發生在藏地,那就會說:喔!藏族全民信佛,這些事肯定是捏造出來的。事實並非如此。如今,連西方都有很多諸如此類的案例。現在我們不是凡事都效法西方嗎?再加上現今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能很輕易地得知全世界的訊息。我們不能像以前那樣,很輕率地用一句話就全盤否定──這是迷信、騙人的。事實上,現在這些問題的確令很多科學家感到頭痛不已。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為《走進真實》的中文書,策劃者召集了全世界五十五位一流的科學家、哲學家、基因學家等等進行廣泛的研討,並作了一個系列電視報導。其中就提到了很多目前比較先進的概念,但講得不是很清楚。有很多科學家都對以前的很多說法表示懷疑,因為這類的例子、資料太多了,而且全是活生生的事例。科學講的不就是資料嘛!資料不僅僅來源於實驗室,在人們生活的周遭,處處充斥著資料。像前述的這些實例不也是資料嗎?我們理應把這些也納入研究的範圍。



以前我也說過,通過很多資料,現在我們愈發感覺到:佛的輪回學說、宇宙觀或者世界觀,才真正是跨世紀的思想,它一直都遙遙領先於科學之前,從未曾落後過。今天我在這裡講,基本上大家都認同,但這不是僅僅讓佛教徒承認的,包括有良知的非佛教徒,也應當承認這一點。



當然,承認不承認是主觀的、個人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客觀的證據。既然國內外都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我們總不能都用一句“巧合”來搪塞吧?哪有這樣的巧合——後世的小孩不但身體上有特殊的標記,而且清清楚楚地記得前世那個人的很多其它人根本不可能知道的生活細節。在全世界所有的學說、邏輯當中,只有佛能夠用生命輪回的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所以,作為居士,首先要相信生命輪回,這是居士的最低見解之一。



2、深信因果



佛告訴我們:普通人最好不要去觀察因果,因為普通人觀察因果不一定能得到正確的答案,並會對因果產生懷疑從而導致痛苦。包括有神通的人,都只能看見一部分因果。有些外道也有神通,雖然他們的神通有局限,不像佛那樣廣大、全面,但他們也有一些神通。這些外道通過有限的神通觀察到:一個一生當中都行善的人,死後卻墮入惡趣──地獄、餓鬼、旁生道。他們由此推知,因果是不存在的,如果因果存在,一生都在行善的人,死後就不會墮惡趣,所以,他們就生起邪見,認為因果不存在。有一部佛經專門講外道的這些錯誤。他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呢?



以前我們就講過:因果不是今天作,明天就成熟;或者是這一生把種子播下去,下一世就成熟。因果中間有可能會間隔很長很長的時間,即使有神通的人,也只能知道一個片段,而不能完全了知因果。如果通過其它的方法來觀察,就更加困難了。一般人只能間接地瞭解因果,想要直接去瞭解的話,除非是有很深廣的神通。如此說來,我們是不是沒有辦法證明輪回、因果的存在了?辦法是有的。比如說,科學家要研究一個很細微的粒子,他首先需要一個電子顯微鏡之類的儀器,光靠眼睛是沒有辦法的。同樣,法稱菩薩在因明的《釋量論》中就講到:在觀察因果的時候,由於我們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見因果的存在,所以,我們首先就得依靠佛的語言。但佛可不可靠呢?佛說的會不會有什麼漏洞呢?因此,我們首先要證實佛說的絕不可能有錯誤。具體的證明過程,在《釋量論》、《量理寶藏論》裡面都有。



因明裡面講了很多很多推理的方法,但最關鍵的核心,就是要證明佛說的話是可靠的。如果我們佛教徒都認為:喔!佛說了算,佛說了不需要觀察的話,那就沒有必要讀那麼厚的一本書了。



因明裡面沒有信仰的成分,就是針對一個完全不相信佛的人(當然在文化層次上肯定要有一定的水準),面對面、實事求是地討論若干問題。因明裡面的“因”,就是指證據或者資料。因明就講因和數據,不講信仰。通過一步步的推導,最後證實──佛說的不會有問題,不會有錯誤。只不過在有些時候,針對某一類眾生的想法,佛也會說一些適應他們的話,這是由聞法者千差萬別的文化背景、思想狀況等等所導致的,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方法。佛自己也說:你們不能認為經書裡面的內容百分之百都是正確的,有些不符合現實,是我故意這樣講的。



除此之外,佛真正說的了義之法,即使到現在都找不出任何瑕疵。多數現代人認為,在二十一世紀,科學等各方面的進步和成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直到今天,我們有沒有發現佛說的話裡有任何一個錯誤?沒有。佛的人生觀、世界觀等等,一直都走在科學的前端。科學和佛法相比,反而有一定的距離,至今仍遠遠落後於佛教。這不是我在信口開河,只要是公正的地方,無論任何一個場合,面對科學家也好、哲學家也好,我都敢說這種話。



雖然瞭解因果的最終方法是這樣,但我們也可以側面地去瞭解因果,比如說,同樣聰明的兩個人去做同樣的事情,有同樣的條件、同樣的關係,但結果一個人成功,另外一個人不成功,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很多人會說是巧合,但是不是巧合呢?佛說:任何一個事物的因,都有近因和遠因。遠因發生在久遠的時空,近因則發生在當下。



比如說,我們今天生病了,這個病的來源有可能是一萬年前或者幾千年前的某種原因,這個叫做遠因,我們看不見;近因則是現在我們不講究衛生,或者是飲食失當等種種客觀原因導致的。遠因和近因的結合,導致我們的生病。現代人往往只看近因,而忽略了遠因,所以很多事情都解釋不清楚,僅僅從物質方面解釋,就有很多事情現在沒有辦法證明。隨著科學的日趨發達,以前很多學者的理論,比如我們熟知的牛頓的很多理論都已經被推翻了。由於科技不斷地躍進,不少的學說都無法逃脫被超越、被推翻的命運,但為什麼千百年來獨有佛的學說屹立不動呢?



因為佛是證悟者,已經攀上智慧的圓滿頂峰,由制高點往下俯瞰、往下解釋這些事情,所以佛法就不需要什麼改革,也不會有什麼革命性的新發現,佛法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淘汰。科學等世間學說確實有這種需要,因為它是由低處往上走,從無到有、越來越好,一直都是往上發展的。第二個相信因果的主要依據就在於此。



除了佛的語言以外,是不是根本沒有辦法證明因果的存在呢?也不是。還是有的,但最主要的是,佛告訴我們,一個凡夫去觀察因果存不存在,他最後是得不到結論的。比如說,在沒有任何儀器──電子顯微鏡等等的情況下,想看看原子以下的粒子,比如說質子、中子、誇克等等到底存不存在,我們的眼睛能找到答案嗎?不可能的,反而,如果我們過度地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們會認為:喔!我的眼睛看不見,哪有什麼質子、中子?哪有什麼微粒的運動?物體是靜止的,我明明看到它是不動的。哪有什麼運動的電子?這樣就想當然地否定了微粒及其運動的存在。西方哲學在二千多年當中一直有這種觀點,後來慢慢有了電子顯微鏡等等,利用這些科學儀器就可以看到事實的真相,所以很多人才相信了。當科學知識和常識發生衝突以後,科學必須通過儀器與研究成果把常識推翻,之後才能建立一個比較理想的見解。



同樣的,我們需要的不是儀器,而是邏輯與推理方式。因為現代人非常傲慢——過度地相信自己的眼睛、鼻子等器官和儀器。眼睛傳給自己的任何一個資訊,都無條件地相信。眼睛說是白色,就認為是白色;眼睛說是紅色,就認為是紅色。問題就出在這個上面,這種思想把我們束縛了。我們一直都認為:我的眼睛看得見的才有,看不見的就沒有,就是神話故事。如此一來,我們的思想就得不到解放。



佛法也要用“解放思想”這個詞,誰要被解放呢?凡夫要被解放。因為凡夫過度地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所以看不到世界的真面目,看不到時空的真面目。現在我們要推翻的,就是自己的眼、耳、鼻、舌的見解,以及所有世俗間的見解。因為今天我們在講最低層次的因果,所以沒有必要講這麼深。現階段,我們就是要相信佛的話,相信因果是存在的。不能凡事都輕率地歸結:這個是巧合,那個也是巧合。反正自己說不清楚的,都是巧合。這樣一味地固執己見,就根本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任何一個事物都有近因和遠因,比如說,這個手錶的近因,是手錶製造廠工匠的手藝,但它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我們的意識,只有意識的習氣爆發的時候,才會出現手錶,這就是遠因。但我們只能看見它的近因。至於遠因,誰肯承認這個手錶是從我們的心裡產生的呢?如果一提到這個話,大家就認為是唯心主義。其實不是唯心主義,理由我以前講過了,今天就不再重複。



佛法跟基督教等其它宗教最大的差別,就是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要有強有力的、實實在在的證據或者資料,有了以後才可以接受,否則就不接受,所以,中國的有些老一輩學者曾經說過,我們對佛法的信任不是迷信,而是智信。說得很好──不是迷信是智信,由智慧產生的信心。



但基督教卻不是這樣,從它有史以來,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證明上帝的存在,但基督教還是要求信徒必須無條件地相信。雖然愛因斯坦、費曼等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都說了:科學沒有辦法推翻上帝的存在。但僅僅科學不能推翻就能成立了嗎?不是。你自己應該提出一個證據來說服人,人們才能相信;僅僅是科學不能推翻,就可以承認了嗎?當然不可能。這就是佛教與基督教不一樣的地方。



很多人覺得:平日念念佛,在觀音菩薩的聖誕日、佛的聖誕日,背著一個羅漢包到廟裡去燒燒香,手上戴一串佛珠,這就是居士了。我們心目當中的居士就是這樣的,實際上不是這樣。難道背一個黃色的羅漢包,手上戴一串念珠就是阿羅漢的預備了嗎?當然不是啦!要想變成阿羅漢的預備,就得從見解、修行、行為上全方位地與眾不同。所謂與眾不同,當然不是說我們已經是佛菩薩,而是說要跟一般的凡夫有所不同,至少在認知上有些不同,這才可以說是接近善事。這是居士最低最低的見解標準,再沒有辦法低了;再低的話,就沒有什麼見解了。



我們具不具備這些最低的見解呢?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問自己:第一個、我有沒有深信因果;第二個、我有沒有深信輪回。如果沒有,就沒有居士的見解了。



佛說:見解就像人的眼睛;修法和行為就像人的腳。先用眼睛看,然後腳跟著走。如果眼睛看不見,那往哪裡走呢?怎麼樣走解脫道呢?解脫道在哪裡我們都看不見,就像盲人一樣,那怎麼走路呢?所以,沒有見解一切都免談。如果連最低的限度都達不到的話,就根本不是居士,至於修法就更談不上了。



佛法不像世間的知識,世間的知識不一定用得上。比如說,如果我們在大學裡讀一個專業,以後再改行的話,說不定整套知識都用不著了。佛法不是這樣,學到的就要去用,如果不用,學了也沒有價值,等於沒有學。我們講佛法,就是要講修行、見解上面的體會。如果要談有沒有進步,也要從實際的體會、實際的經驗上去觀察,這是很重要的。



(二)中等的見解



中等的見解是什麼?中等的見解就是中觀的空性。不是證悟中觀的空性,證悟當然更了不起。此處不是指證悟,而是指能夠瞭解、理解中觀空性。比如《中論》、《入中論》等中觀論著中講到的空性、無我,或者沒有那麼廣的,諸如我去年講過的麥彭仁波切的《人無我的修法》、《法無我的修法》,還有《心經》等比較簡略的空性。如果有空性的見解,就是中等的居士見解。



所有的佛教術語,都有嚴格的意義。按照嚴格的梵文意義來解釋,“見解”不是指一個模糊的觀念,而必須要堅定不移、深信不疑。比如說,對無常有堅定不移的認識,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是無常,絕對是無常,沒有一個例外。有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念,才叫做見解。其它的概念都不叫見解,而只是一個概念。



總結一下剛才的內容,就是說:我們對輪回有沒有堅定不移的認識?對因果有沒有堅定不移的認識?如果有的話,那我們至少具備了最低層的居士見解。如果不但具備這一點,而且在此基礎上對人無我、法無我、空性也有堅定不移的認識。雖然還沒有真正證悟,但深信不疑,認為任何一個物質都是空性的,這是不容置疑的。有這樣堅定不移的認識,就是空性的見解,也是中等的居士見解。



證悟和見解有什麼差別呢?佛教認為:坐禪時候體會到的感覺,一般不叫見解,而叫做證悟或者智慧——無我的智慧、空性的智慧;從禪定中出來以後,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有這個觀念或認識──毫無疑問,一定是空性,一定是無常,這一般不叫智慧,以智慧和見解來區分的話,就叫做見解。



證悟和見解我們都需要,如果不信因果,又怎麼會信因果不虛呢?如果不信輪回,連輪回自身都站不住腳了,還談什麼下一世、輪回痛苦等等呢?都沒必要了。所以,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輪回過患等等,都建立在此二者的基礎上。



中觀的證悟和見解也是這樣。如果能在坐禪的時候深深地體會到空性,就叫做證悟。



“體會到”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頭疼的時候,這個疼是什麼樣自己能親身感覺到,這不是書本上寫的——因為什麼神經、什麼細胞出了什麼問題,有什麼樣的反應,就稱為疼——現在不需要書就完全能感受到痛,這就不叫見解,而叫證悟。從這個狀態當中出來以後,在我們的心裡還會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我現在沒有剛才的體會,但是,在我坐禪的時候,深深地體會到一切法都是空性,所以,現在我看到的這些東西就是空性。有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心,就叫做空性的見解。空性的見解與空性的智慧,這兩個要分清楚。



中等的居士見解,就需要有這樣的境界。大家有沒有?自己去觀察。如果中等的見解沒有,下等的見解也沒有,從佛法、修行上來說,就等於沒有眼睛;如果有下等的見解,雖然目前還沒有空性的見解,那就還沒有完全失明,我們的眼睛至少能看見一點東西,雖然不是看得很清楚,但是能看見一點點。



(三)上等的見解



上等的居士見解是什麼呢?就是光明如來藏和密宗的見解。密宗的見解我們暫時不講。密法認為:一定要有基礎才可以聽密法;沒有基礎,聽了也沒有用。所以就不講了,以後再說。



我去年講過的那些空性修法,我認為就是密宗的觀點、密宗的境界,至少是密宗境界的一部分。你們一定認為密宗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東西,一直要求我講密宗,如果真的有一天我講密宗的話,到時候有可能你們會失望的。你們會發現原來也沒有什麼別的東西,以前講的那些就是密宗,只是改了一個名字而已,其它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你們自己不相信,沒有修;如果修的話,這個證悟就是密宗的證悟。如果有密宗的觀點或見解的話,這就是居士最高的境界,最高的見解。



沒有一本書裡分過什麼居士的下等見解、中等見解、上等見解,上、中、下是我分的。我為什麼這樣分呢?我是根據佛的一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核心內容來分的。



一轉法輪基本上講的是輪回、因果等等,如果你們有這種見解,就是低層次的見解;二轉法輪主要講的是無我、空性,如果你們有無我、空性的見解,就是中等的見解;當然,密宗是所有佛法裡面最高的境界,證悟了密宗,再也沒有更高的境界了。



居士的這三種見解大家有沒有?你們一定要反省一下。如果沒有,那以後到底要不要當居士?想當的話,要怎麼樣當?憑什麼來當?這很重要。我們不是靠外表,而是靠內心——內在的修行、智慧等等來當居士。在外表上,我認為你們還是要和普通人一樣,不要脫離“群眾”。你們都要上班,單位上的同事怎麼樣,你們就怎麼樣。除了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不能跟他們同流合污以外,其它方面儘量順應大眾,這樣別人可能會開心一點。如果整天背一個黃包包,拿一串念珠,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會讓別人避之唯恐不及,我們沒有必要這樣,在內在、精神上與眾不同就夠了。



以前很多人認為,精神是不值得考慮的,物質才是實實在在的,精神沒有什麼研究價值,從而忽略了精神。其實並非如此,在量子物理當中,精神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你們翻一翻量子物理的書籍,看看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怎麼說的。我上個月見到一個美國博士,是在大學教佛學的。他說:當我怎麼講都講不通唯識宗的時候,我就跟學生說:“就是海森堡說的觀點”。海森堡的說法比較接近于唯識宗,但唯識宗並不等同於海森堡的觀點。



科學家們已經認同,越進入微觀世界,精神就越有地位。現在誰再像以前那樣說“精神算什麼,它只是大腦的產物”之類的話,就已經不可能再佔據什麼統治地位了,所以,精神是最關鍵的。打個比方說,一部電腦要做一件事情,全靠軟體程式;同樣,一個人要做一件事情,不論修行也好,做世間法也好,全都是精神在推動。如果沒有精神,人不就死了嗎?所以,精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居士的三個見解。



二、居士的修法



(一)戒律



居士的修法,是從守戒開始的。守戒也是一種修行,而且是最關鍵的。



我碰到過很多的居士,雖然已經皈了依,他們也自以為當了好多年的居士,但居士五戒還沒有受,這是不合理的。要當居士,就要有戒律,這是最關鍵的。



比如說,要在牆壁上畫畫,牆壁是最關鍵的,沒有牆壁就根本沒有辦法畫畫。同樣,戒律是所有修行、智慧的基礎。雖然戒律有很多的層次,但我們不能連一個戒律都沒有,只要有一些自己能夠持守的戒律就可以了,不是說你們統統都要守出家戒。如果沒有戒,就不算真正的居士,所以要守戒。



很多人一聽守戒,就覺得非常害怕:唉呀!一守戒很多事情就不能做了,好可怕!其實並不是這樣。大家都知道,每個國家都有法律,法律實際上也像戒律一樣,是控制一些人的瘋狂行為的手段。但卻沒有人說國家不應該有法律,有了法律以後就不自在、不自由了,這個太可怕了!大家都認為法律是需要的,沒有法律的話,這個社會就亂套了。比如說,如果沒有交通規則,在人口擁擠、車水馬龍的大街上就會交通擁堵甚至發生交通事故;因為有了規則,我們才可以比較順利地上路。戒律也是一樣,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守戒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二)四個外加行



修行首先要修什麼呢?就是修四加行。這是最關鍵的。



你們知不知道波音747飛機有四個發動機,每個發動機有八萬公斤的推動力,總共是有三十二萬公斤的推動力,有了這麼大的推動力,它才可以承載那麼多東西。如果一個發動機不行了,三十二萬就減少了八萬;兩個發動機出了問題的話,就只有十六萬公斤的推動力;如果三個發動機不行了,而飛機又在青藏高原上空飛行的話,飛機就有可能會撞到山上。你們好好想想,如果飛機在地面上沒有這四個發動機是什麼狀況?肯定飛不起來;如果在空中四個發動機同時沒有了是什麼狀況?飛機一定會墜落下來的。同樣,倘若沒有四個加行,就沒有推動力了。推動力把我們推到什麼地方?就是推到解脫道上面,所以,我們一定要修四加行。



現在有些地方的某些人在傳授佛法的時候,居然給一些居士說:你們的根器非常好,不需要修四加行。居士們都不知道,聽了很高興,於是到處宣傳:“我是利根,根本不需要修四加行。我的上師說了,我有可能前世已經修了,所以現在不需要修了。” 反之,如果有人給他們說:“你一定要修加行,不能不修”這樣的話,大家都不高興。



為什麼會有人這樣說呢?因為你們喜歡聽這種話,所以他們自然會迎合你們說這種話;如果你們都不喜歡聽奉承之語,自然就沒有人會對你們說。大家都擔心說出去的話會令對方不高興,如果我說“你是利根,你不需要修加行。”會令你不高興的話,我肯定不敢說了。



當然,如果對方說的“可以不修加行”之類的話對你沒有什麼影響,那也沒關係;但若你也真的這麼認為:“我已經很不錯了,不需要修加行了。”那就糟糕了!



你們可不可能不需要修四加行呢?不可能的,一定要修加行。



前幾天我碰到一個人,他說他在一個地方閉關了六個月。我問他修了什麼?他說他的上師對他說:“不需要修出離心,不需要發菩提心,你在魚市場看到那些魚時,就念念經,給它們灑點甘露水就可以了,這就是菩提心。出離心、菩提心不需要修,你只需要放鬆、看心就行了。”我不禁惋惜地對他說:“你在山上的六個月全部浪費了,沒有任何意義!”當然,話也不能這樣說,他那六個月也不是做別的事情,還是在修法嘛,至少他認為是在修法,所以肯定不是純粹的浪費。但我為了打擊這種說法,所以才這樣說,但若說不是浪費也很難。在六個月當中完全放鬆,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裡面也說了:我們從無始以來到今天都在放鬆──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什麼都不加規範,所以今天什麼收穫都沒有。那樣散亂,就不可能有什麼進步,再這樣放鬆下去會有什麼結果呢?你們自己看看麥彭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說得非常清楚。所以,四加行是第一個必須要做的功課。四加行修好以後,出離心就有了。前幾天我也說過,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凡夫都往前走,但是,一旦有了出離心,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到那個時候,我們就會往回走。不修四加行,我們就不可能回頭。



(三)五個內加行



四個外加行修完以後,就要修五個內加行。很多人在修加行的時候,先不修外加行,而先修內加行。為什麼先修內加行呢?因為內加行當中有很多計數,要完成一定的數量。很多密宗上師在傳法之前,會先問你有沒有修完五個內加行,如果說修完了就可以傳;一般不會有人問你有沒有修外加行,所以有些人就把四加行丟了,只修五加行。這樣的修法不是很好,以後大家無論是剛開始修加行也好,或者是重新修也好,還是先修四個外加行。



釋迦牟尼佛轉法輪的次第也是這樣:第一轉法輪的核心思想,就是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等,只是在此基礎上加了無我的修法,其它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修的時候,第一個就要修外加行。外加行修完了以後就修內加行。做一個居士,特別是學藏傳佛教的居士,這兩個是一定要修的。如果實在是年紀太大、體力不支的話,像頂禮這樣的修法可以不修,而用其它修法來代替。



(四)念佛



在修加行的同時,念佛也很關鍵。所有的居士都要念佛,不要說居士,連高僧大德都念佛。



有些人認為:念佛是那些沒有文化的老太太、老頭子的事情,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怎麼可以去念佛?我們應該修更高檔的法。



這是錯誤的想法。念佛是一定要念的,誰也不能放棄;同時要修四個外加行和五個內加行,這兩個修完了以後,就可以修空性、修密宗,但這是以後的事情,修加行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