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需要灌頂? 耶喜喇嘛 我們必

為何需要灌頂?

耶喜喇嘛



我們必須接觸已經完全展現潛能的人,藉以啟發、激勵自己悟道的潛能。每一個密續法本或成就法,都集中在一位禪修本尊,具體表現完全昇華、開悟的心某方面的特質。正如凡庸、自我本位的心,創造出狹窄的環境;本尊徹底開悟的心,也創造轉化了的環境,以便在其間發揮利益眾生的功能。本尊以及衪所轉化了的環境,合稱為「壇城」。如果我們想要內證某位特定的本尊,首先必須由具德的密續上師引介,進入該本尊的壇城。唯有如此,我們後續所修的自我轉化法,才可望成功。



每一位密續本尊都有其不間斷的修行傳承。為確保其真實、可靠,這個傳承必須源自一位真正的大師徹底開悟的經驗。進而,這個經驗必須透過相續不斷的行家傳下來給我們,其中每一位都是修成這個本尊法門而證悟的。密續的「續」,意思是「連續」。密續的長處在於,透過行者連續不斷的傳承,保存並傳遞證悟的經驗。如果我們想要轉化自己,就必須透過「灌頂」,和這個不可或缺的傳承建立聯繫。



接受灌頂是為了喚醒我們內在某種特殊的能量。透過灌頂,使我們能夠和上師建立親密的溝通,隨而激發我們的潛能,走上密續之道,直到功德圓滿。灌頂是師生分享禪修的行儀;那不是指某位來自西藏的僧侶穿著奇裝異服,即將神奇地賜給你不可思議的力量,讓你能夠主宰蛇蠍!千萬不要把灌頂想成這樣。我們也不應當只注重儀式的外相──祈願、唱誦、搖鈴等。必須了解的是,灌頂有重大的內在意義。



‧那洛巴的故事



有一個不尋常的故事,發生在第十世紀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和弟子那洛巴之間,足以說明密續灌頂的心髓。那洛巴一直渴望接受帝洛巴的灌頂,多年來一再地向他祈請。可是帝洛巴的行為往往怪誕而且無法預料,從不答應他的請求,有時裝做沒聽到,有時又顧左右而言它。不過,那洛巴始終堅定不移。



帝洛巴讓他的弟子經歷無數的挫折和危機達十二年之久。之後,有一天師生二人走過一片荒野,帝洛巴突然宣布:「灌頂的時候到了,向我獻曼達吧!」此中的曼達,象徵供養整個宇宙;傳統上獻給上師以祈請灌頂的曼達,一般是用珍貴而排列美觀的東西構築出來的。在荒漠中什麼也沒有,那洛巴唯一能做的是灑尿在地上,以濕砂塑成一個粗劣的曼達。帝洛巴收下這個不尋常的供養之後,把它摜到他徒弟的頭上,授與灌頂。這個特異的灌頂如磁吸鐵般,攝住那洛巴的心,令他頓時進入甚深大樂的禪定。久久之後,當他終於從甚深的三摩地出定時,他的上師已經消失不見了。不過,那洛巴終於獲得他等待多年的東西──道地的覺觀傳授。



說這個故事的用意,在於強調灌頂不僅是儀式而已。絕非如此!灌頂是師生之間一種特殊的溝通,取決於弟子內在開放和發展的程度,以及上師的證量;兩方面同等重要。這種親密的溝通,激發我們內在的本性,讓我們能夠持續不斷地修行下去,圓滿自我實現之道上所有的成就。



東西方都有很多人誤解密續的灌頂。他們認為只要去參加,其餘都由上師包辦。「他正在給與某種特別的東西,只要我在場,就能夠得到它。」這實在太被動了。真正的灌頂,只有當弟子和上師雙方都主動參與,才會發生。這是兩個心識分享相同經驗的行儀。唯有如此,才真正稱得上灌頂發生了。



‧灌頂須知



接受灌頂不僅是身軀的參與──某時到某地去收受別人交給你的某種東西──內心也要主動參與。我們必須善巧地放下,讓體驗來臨,而不是緊張兮兮地杞人憂天。灌頂以及其中所有的禪修,都是為了把我們導入全覺的經驗,這種全覺直接對治破碎、不滿足、狂熱、二現的心。透過真正灌頂的內在體驗,證悟這種全覺的所有障礙即會消除──不是透過聽聞或研究,而是透過親身體驗。



那麼,為什麼稱之為灌頂呢?灌頂是禪修經驗的起點,從此開始以某種方式活化我們的定力、觀力和參透一切諸法實相的洞察力。你藉助這種灌頂的力量,運用本具的智慧、善巧和大發慈悲,使原本存在的東西復甦。



務必認知自己本來就具有智慧、善巧和悲心這些品德。不要誤以為,我們之中有任何人欠缺這些品德,也不要誤以為,我們從灌頂領受完全不同於原本存在於我們內在深處的品德。佛教整個教法──特別是密乘──強調,人人內在含有源源不絕的甚深智慧和大慈愛。我們必須做的是,叩啟這些資源,讓成佛的潛在能量活動起來。



灌頂要有效果,師生雙方都必須參與,共同營造合宜的氣氛。上師負責以真正觸動弟子內心的方式進行灌頂,同時要善巧而有彈性地塑造灌頂,以迎合弟子的口味。弟子必須懂得如何生起開放、寬大的心態,而且保持這份接納的心態。如果弟子太貪著感官對境、或者過份陷入自我愛惜、或緊緊執取諸法自性存在的表相,就沒有餘地讓證量入心。反之,如果他們已經充分地修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便不難卸下成見,開放地接納慧觀的傳授。



如果師生雙方都夠資格,灌頂會瀰漫著大樂的智慧。灌頂含攝密乘本身超凡的大樂經驗,而不只是進入密乘之前必需辦理的手續。事實上過去有好多案例,弟子就在灌頂的過程當中達到正覺。



還有,務必記住,對於一個認真的行者來說,灌頂不是只接受一次而已。一再地接受某一個密法的灌頂,每次都更能夠領受更深層的體驗,這是司空見慣的事。即使起初的禪修,僅僅停留在純粹想像的層次,而非實際的體驗,也用不著失望。那還是很好,不要認為那有什麼不對。單是去想像一個經驗,就會在廣大的識田中播種,這些種子終究會成熟,變成實際的體驗。這是自然的發展過程。所以你應當一直保持開放、放鬆,安於現狀。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