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法界頌》淺釋(四)慈誠羅珠堪布 2

《贊法界頌》淺釋(四)慈誠羅珠堪布

2、現證如來藏的捷徑現證如來藏的最佳方式,是密宗或禪宗裡面所講的,不需要邏輯與觀察,就是把心靜下來,讓心自己去體會自己的本性。 但在此之前,最好先把外加行、內加行等所有加行修完,然後修兩三年的寂止修法,當心靜下來以後,自己去觀心。 另外,密宗還有一些諸如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法,圓滿次第又分為有相圓滿次第與無相圓滿次第等方法。 通過這些方法,都可以讓心的本性顯露出來。

密宗的修法相當豐富,而顯宗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寂止的修法,讓心靜下來,修到四禪八定的境界,然後用中觀的方法去抉擇心的本性是空性,之後在空性的狀態中安住。 但這種所謂的安住,實際上也沒有超越分別念的基礎,所以效果很緩慢。

禪宗有很好的方法,但就像宣講如來藏的經典,應該屬於半顯半密的經典一樣,從密宗的角度來看,禪宗應該不是很純粹的顯宗,而是摻雜了很多密宗的方法。 純粹的顯宗一般沒有這樣的方法,但只學過顯宗,而沒有學過密宗的人,是不會知道這一點的。

通過上述方法,可以抉擇出心的本性是光明;通過中觀的方法,又可以抉擇出光明就是空性,最終結合起來,就是真正的密宗觀點——心的本性既是空性,又是光明。 空性與光明,本來就是無二無別的。 這樣就建立了一個真正完整的佛教見解。

3、各大教派的觀點並存不悖的緣由雖然藏傳佛教都認為,諸法是佛的壇城。 但真正說得最透徹、最明顯,並藉助邏輯來證明的宗派,當屬寧瑪巴。 這在榮森班智達的著作中尤為強調。

不同的教派,其側重點各不相同,僅僅在藏傳佛教內部,都有不同的主張。 格魯派非常強調第二轉法輪的經典與龍樹菩薩的中觀——心的本性空性;而覺囊派又著重強調第三轉法輪或者無著菩薩的論典以及龍樹菩薩的《贊法界頌》等經論的內容——心的本性光明,雖然他們也不否定心的本性是空性,但他們強調的就是光明。 而寧瑪巴既不強調光明又不強調空性,而是將二者平衡起來,尤其是在寧瑪巴的大圓滿修法中,直斷修法屬於空性的修法,而頓超修法,,又屬於光明的修法。

藏傳佛教的每一個宗派,都有其特長。 以覺囊派為例,如果藏傳佛教裡面缺少了覺囊派,藏傳佛教就顯得有點不完整,因為這樣一來,藏傳佛教中就少了一個專門宣講第三轉法輪的宗派。 同樣,如果沒有格魯派,則雖然所有藏傳佛教的宗派都在講空性,但沒有一個非常強調空性的宗派。

所以我認為,如果不是很有必要,以前的高僧大德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去創造一個可有可無的新教派。

但不管格魯派怎麼樣強調空性,也不管覺囊派怎麼樣強調光明,最終心的本性既是光明,又是空性。 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這就是最後的結論。 雖然我們需要這樣的結論,但強調其中的一個部分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眾生需要這樣的次第引導,最後才能達到目標。

倘若不講空性,一開始就修光明,大家就會誤認為光明是實有的。 在沒有證悟空性的時候,就要強調空性。 讓大家知道,輪迴與涅槃都是一無所有的空性。 從而對空性生起堅定不移的見解。 然後再去了解心的本性光明。 因為之前已經有了中觀空性的見解,所以無論怎樣,都不會像唯識宗一樣,認為心的本性是實有的,而會了解到,雖然一切都是空性,但在空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個光明的成分,以前自己所看到的不清淨現像是不存在的。

在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清淨的現象,這個清淨的現象永遠都是存在的,同時也離不開空性,與空性無二無別,這就是顯空無別。 如果根本不提光明,只講空性,大家又會覺得,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包括佛的智慧、清淨的現象與如來藏也不存在的。 那又是另一個極端了,所以我們要斷除常、斷兩個極端。 在不同的修行階段,而有所側重地強調,是佛陀引導眾生的一個非常理性的思路。

拋開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萬行不說,釋迦牟尼佛講的大乘佛教的見解,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空性,另外一個就是光明,因為有這兩個見解,所以佛就轉了第二轉法輪和第三轉法輪。 因為佛傳了第二和第三轉法輪,所以大乘論典有彌勒菩薩的傳承和文殊菩薩的傳承,其中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的傳承,主要講心的本性光明;文殊菩薩和龍樹菩薩的傳承,主要講心的本性空性。 因為有了兩種不同的論典,或者說有了兩個不同的心的本性,所以就有了兩種不同的二諦。 因為有了兩種不同的二諦,所以才有了兩種不同的因。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