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4) ——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

入中論(4)

——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們談到菩薩各地的功德的時候,我們是談菩薩在座下時候的各種情況。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的。菩薩在座上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分他是哪一地的。從初地一直到十地菩薩,在座上沒有差別的。當菩薩最後達到11地,也就是佛地的時候,在那個情況下,就再也沒有所謂的座上和座下的差別了。

大家要記得,《入中論》這本書,所用的支持它的經典是《華嚴經——十地品》。所以在這本論裡,每一章也是以菩薩各地的方式來分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出來,我們是以十度,就是中國經常說的六度或者是六般若蜜,十度配合十地,來講他們座下的功德。因為本論主要是要建立見地,所以在第六章,也就是討論般若度的時候,這本書最大討論的地方都在那一章,因為主要的般若的討論都在那邊。

  

今天要講的這些偈頌,不很難。我們現在談二地菩薩座下的功德。 “彼戒圓滿德淨故,夢中亦離犯戒垢,身語意行咸清淨,十善業道皆能集。”第一個偈頌前兩句講,因為這一地的菩薩的戒律的功德是證得圓滿,所以在夢中也沒有犯戒。

梵文的這個字,中文翻譯成戒律,在翻本字的原意,或者說翻譯成藏文的,它有清涼的意思在裡面。當然在不同的國家,同樣的字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因為戒律這個字總給人一種管束著你,不太舒服的感覺,但是在原來字的里面,並沒有這個意思。戒律主要是幫助你不要做不善行。所以,你就自然避免這一類的不善行。所以當我們解釋戒律的時候,這種功效一定要在裡面才行。

下面這兩句,講出二地菩薩他的身、語、意的業都非常清淨,沒有煩惱,所以說十善業道都能夠聚積。那這邊有一個問題,是不是只有在二地菩薩的時候,才專門修十善業道?初地菩薩修不修十善業道呢?下面這個偈頌的頭兩句講出這一點,初地菩薩也修十善業道,但是在二地的時候才修行的最清淨。

下面談戒律的功德,或者是戒律的特質。 “如是十種善業道,此地增勝最清淨,彼如秋月恆清潔,寂靜光飾而端嚴。”這個菩薩一直非常清淨,非常莊嚴,因為已經清淨了一切的惡業。

下面兩句談到持戒時候的錯誤,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持戒,這種持戒是有錯誤的。 “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尸羅不清淨,故彼恆於三輪中,二邊心行皆遠離。”如果一個人對於他持某一種戒律有驕慢的心,這種人的戒律就不清淨。如果一個持戒的菩薩假如有驕慢的心,這種持戒就不圓滿。因為這樣,這一地的菩薩修持戒的時候,不會有任何驕慢的心。

這就是下面這兩句。這樣的菩薩就不會執著於誰在清淨,清淨什麼東西,以及用什麼方式清淨。我們談到無分別,這跟前面我們談到悲心的時候講無分別一樣。悲心的時候講到要無分別,因為除了你無分別之外,否則悲心是不周遍的。在持戒的時候,也需要無分別。因為如果一個持戒的人,不知道戒律本身的無分別的話,這種戒律對他來說就會變成規條,這個規條逐步會成為他所執著的對象。

這個東西慢慢會發生一些執著,一些感情,慢慢下去就會變成一種執著了。這並不表示,菩薩要破戒隨時可以破戒。這只是表示,菩薩知道戒律的根本實際上是空性,戒律是由有分別的東西所製造出來的,戒律的根本,或者說是戒律或者一切道德、規律的根本,實際上是空性。

  

下面,是講不持戒的壞處。下面的很簡單,不像前幾天我們談的,意思就是這樣的。如果說失壞了戒足的眾生,可以因為他以前布施的結果而很富裕,但是他還是生在惡道,像龍王這一類的。但是一個眾生,如果布施,又持戒的話,因為布施的功德,當然會生在人天這些善道,然後因為他的戒律,就會繼續布施。因為這樣,就會不斷地越來越好。

下面這兩句呢,“失壞戒足諸眾生,於惡趣受布施果,生物總根受用盡,其後資財不得生。”如果一個眾生布施但是不持戒,因為布施可以享受布施的結果,就是富裕。因為他不持戒,就不會繼續做,就會把以前布施的結果使用殆盡。同時,不持戒的眾生也有很大的機會落到三惡道,那落到三惡道的話,能夠聽聞佛法的機會就很少。月稱菩薩寫作的方式,當談二地菩薩的功德時,同時也建議像我們沒有證到菩薩地的眾生,能夠持戒,得到這樣的功德。簡單來說,布施能夠令人富裕,但這邊說的富裕不一定是錢,很可能是機會,很可能是有這樣的權力、時間上的富裕。戒律是讓你不要落到惡道。

下面這個偈頌,“若得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從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如果一個勇士在戰場上,當你沒有被敵人逮住的時候,你應該盡量地在道上努力前進,當你被敵人逮住,那個時候機會就很小了。一旦這個勇士如果被敵人逮住了之後,幾乎沒有辦法把他救出來了。所以下面這兩句,“是故勝者說施後,隨即宣說尸羅教,尸羅田中長功德,受用果利永無竭。”是故勝者,最先說布施,然後說尸羅,就是戒律。前兩句的原因,因為這些功德如果生長在戒律的田中,它的結果就永遠不會枯竭,因為這樣,所以說了這種戒律。

下一個偈頌,“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在輪迴裡面的眾生,各種異生,佛語所生即聲聞、自證菩提的緣覺、菩薩,這些無論想要得到“增上生”,希望自己生的地方越來越好,這些是輪迴裡面的眾生所希望的,或者是希望解脫,取得“決定勝”,這些是聲聞緣覺菩薩等所希望的,那麼除了戒律之外,沒有別的能讓他們達到這樣的。下面是一個非常印度式的例子。 “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第一句,大海不願意裡面有屍體,吉祥與不吉祥,兩者也不會在一起。在印度,大家都是把屍體往海裡丟,隔了幾天,海浪又把屍體衝過來,衝到岸上。談二地菩薩他的決定、意願,一個持戒的菩薩絕對不會做和持戒相反的事。

下面一個偈頌,跟前面布施講的很像。 “由誰於誰斷何事,若彼三輪有可得,名世間波羅密多,三者皆空乃出世。”如果一個持戒的人,他有,一個什麼人來斷除什麼東西、斷除什麼樣壞的東西、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斷除這個,如果他有這三者,就是世間的般若蜜,這當然包括必須他要把這些功德迴向。如果一個人沒有這三者的執著,就是一個出世的般若蜜。

下面一個偈頌,像詩一樣來讚美二地菩薩。 “佛子月放離垢光,非諸有攝有中祥,猶如秋季月光明,能除眾生意熱惱。”二地菩薩已經超出了世間,他已經不是輪迴裡的眾生了,但是,他可以說是輪迴裡面眾生的莊嚴、殊勝的莊嚴。這個菩薩就像是秋天的月亮一樣,這種講法是很印度式的。因為印度很熱,秋月讓他們覺得涼快,能夠解除他們的口渴,也讓他們心裡面的煩惱能夠降低,所以這裡是這樣講的。

第二章就結束了,這一章是很直截了當的。下面這一章也很簡單,我忘了講二地菩薩叫離垢地,特別偈頌強調在沒有破戒的污垢,就是沒有破戒垢。

第三地的菩薩,叫做發光地,實際上可以說是火光。

“火光盡焚所知薪,故此三地名發光,入此地時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火可以把木材燒掉,這個時候,木材代表的是現象。這個時候,三地的菩薩是以他的智慧,能夠燒盡對於現象的分別,所以,他被叫為發光。什麼樣的光呢?

第三句講,這個時候的菩薩會有一種狀況,像是有一種證悟或者是覺受,已經天亮了,太陽還沒有出來,但是太陽的金光已經看到了,就是那種狀況。在印度,他們把日出分成很多不同的部分。所有的日出表示的是初地,除了最後的部分。日出以前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講的三地菩薩的狀況。這當然是非常印度式的,印度的音樂里還有日出的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一共是六個階段。這一地菩薩要談他座下的功德。

下一個偈頌,“設有非處起嗔恚,將此身肉並骨節,分分割截經久時,於彼割者忍更增。”如果有一個人仇恨非常強,對於一個像這樣的菩薩,這個菩薩雖然是非常謙和,完全不應該被這樣對待,對於這樣的對象,這個人仍然把他身上的肉、骨頭切掉,而且不是很快的,而是慢慢地折磨。對於這樣的人,這個菩薩的忍耐會更加增加。為什麼呢?因為菩薩並不太在意被人家這樣傷害、割的動作上,他比較注重傷害他的人會造什麼樣的業,這個業在這一生或者是其他生,對這個人引發什麼樣的惡果,因為這樣,所以他的悲心就會更加增加。當然,這邊主要是談忍辱即安忍,但是也談到怎麼樣由悲心更產生忍辱。

下面這個偈頌,談到怎麼樣從見地上產生忍辱。 “已見無我諸菩薩,能所何時何相割,彼見諸法如影像,由此亦能善安忍。”所以了解了這些很好,因為你問為什麼菩薩在那種情況下還可以安忍,有兩個理由,一個是因為有這樣的悲心,另外一個就是因為他有這樣的見地。因為他已經了解到所有現象的無我,因為他可以看到,被割的人的肉,以及被割的動作,都像是一個幻像,因為他看到這些,所以他可以忍耐。

下面月稱菩薩會講不能忍的壞處,這當然是對我們提的建議。 “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豈能除?是故嗔他空無益,且與後世義相違。”他問我們,如果有人傷害我們,你去報復他,這個報復是不是可以使你,從那個人得到的傷害裡復原呢?不會復原。所以說,一個人生氣或者是憤恨,是沒有理由的。對於以後生呢,憤恨或者是報復,會讓你轉生在惡道。所以又給了兩個理由,一個理由,就是說在這一生,你就算是報復別人,所造成的傷害不會因為你的報復而復原。第二個理由,你報復他,後生會得到這樣的惡果。

下面這個偈頌,鼓勵我們要忍耐。 “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云何嗔恚而害他,更引當來苦種子?”如果有一個人被人家傷害,實際發生是你以前的業現在現形了,你的敵人實際上在某個角度上來說,是幫助你的惡業更快現行、成熟。所以,如果我們不但不感謝對方能夠讓我們的惡業很快成熟,把它消耗殆盡,反而你很痛恨對方,又去報復他,反而會讓你以後又得到惡果。

“若有嗔恚諸佛子,萬劫所修施戒福,一剎那頃能頓壞,故無他罪勝不忍。”談憤恨的壞處,如果你的憤怒變成一種習慣的話,或者是不能忍耐的話,如果因為你有這樣的習慣,有一次你生氣,正好你生氣的對像是菩薩的話,在那種情況下,一剎那間,會損壞你百劫所積聚的布施和持戒的諸種功德。所以在各種各樣的罪障裡面,沒有一種罪障比不能忍耐更大的。月稱菩薩一直在談憤怒,你生氣的時候就不漂亮了,這是真實的。一個善人一生氣,看起來跟惡人一樣,一個善人一生氣,就跟街上的小混混是一樣的。如果你生氣的時候,你就整個好像被它佔據住了。

下一句呢,我自己經常犯這個錯,我倒不生氣別人說我像街上的小混混,但是下面這一句我很在乎。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不忍令速墮惡趣,忍招違前諸功德。”最困擾我的就是,一生氣就不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就喪失了理性或者常識。讓你更快地墜落到惡道去。 “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歿後轉生人天中,所造眾罪皆當盡。”月稱菩薩讚美能夠忍辱的好處,把前面偈頌中不好的全部反過來,這當然是印度寫作的技巧。前面講不好的,如果你能夠忍辱的話,會長得很漂亮,街上的小混混也變成好人了,你也有足夠的時間考慮什麼事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都能分得出來。

下面這個偈頌,“了知異生與佛子,嗔恚過失忍功德,永斷不忍常修習,聖者所贊諸安忍。”一切的眾生和菩薩,知道了憤恨的壞處,不忍的壞處,以及能夠安忍的功德,所以應該能夠斷除不忍耐的狀況,能夠修習安忍,這種情況是一切的聖者所讚譽的。

下面談到兩種般若蜜多,“縱回等覺大菩提,可得三輪仍世間,佛說若彼無所得,即是出世波羅密。”如果你安忍的功德也迴向,但是如果你仍然有執著的話,這個仍然是屬於世間的。如果你對它沒有執著,佛就稱這種叫做出世的般若蜜。

下面談到三地菩薩其他的功德,“此地佛子得禪通,及能遍盡諸貪嗔,彼亦常時能摧壞,世人所有諸貪欲。”這一地的菩薩有別的功德,比如有三摩地和智慧的功德。同時,貪和嗔就完全中斷了。多半的時候,這種菩薩都會生為天王。這種菩薩多半都集中在怎麼樣去斷除欲界的貪欲,同時也教人家怎麼樣去斷除這種貪欲。

剛才講的偈頌都是很直截了當的,但是講到這裡,三地的菩薩能夠斷盡貪和嗔,那是不是初地菩薩沒有斷盡貪和嗔呢?其實不是這樣的。初地菩薩已經斷盡了貪和嗔,但是一直要到三地,才能夠把貪和嗔的結果、影響完完全全斷盡,這表示在初地菩薩仍然受貪和嗔結果的一些影響。 “如是施等三種法,善逝多為在家說,彼等亦即福資糧,復是諸佛色身因。”這邊說布施、持戒和安忍這三種法,是佛多半為在家的菩薩說的。而積聚功德,也就是這三個,就是布施、持戒和安忍。而這三者,也就是佛的色身的因。

  

最後一句,等於是結束。 “發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諸冥暗,复欲摧滅眾生暗,此地極利而不嗔。”三地發光地的菩薩,會除掉自身一切的無明。可能又有人要懷疑,是不是初地的菩薩沒有除掉痴,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到了三地,才把痴的結果和影響完完全全清除了。同時,三地菩薩有一個很特別的功德,就是說當煩惱剛剛升起的時候,他就立刻可以知道,而且能夠斷除這種煩惱。這一地的菩薩非常銳利,就像是日光一樣,因為他的悲心,所以他也不會不能夠忍耐。這是三地的菩薩。

四地菩薩,“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何地精進最熾盛,彼即第四焰慧地。”一切解脫的功德,只有精進的時候才會產生,因為有精進或者熱忱。所以積聚福德和智慧這兩種,都是由精進而來的。所以當這一地的菩薩在座下,特別強調或者是集中在精進的時候,這一地就稱為四地菩薩。四地的菩薩集中在修習三十七道品,這在第六章會講到。 “此地佛子由勤修,菩提分法發慧焰,較前赤光尤超勝,自見所屬皆遍盡。”前面的是陽光照到了,現在是太陽已經出來了,所以這一地,中文翻叫焰慧地。所以這一地的眾生再也沒有所謂的我、我所、眾生、生、死,再也沒有了。同樣我們談到了這些東西的影響或是結果,這是第四章。

  

現在講第五章。 “大士住於難勝地,一切諸魔莫能勝,靜慮增勝極善知,善慧諸諦微妙性。”第五地的菩薩是一切的魔,也就是我們的染污和煩惱,所沒有辦法去影響的。現在我談的可能有一點偏離,大家可以把它當成像建議一樣。舉例說,你念文殊菩薩的讚頌,念了上百萬遍,有的時候,你的虔誠心能夠很巧妙地轉變成一種期望、期待。這種期待或者是希望,能夠以一個文殊菩薩的形式表現出來,他可以給你教授、加持你,這只是我舉個例子,並不是說二地、三地菩薩就是這樣的。

二地、三地的菩薩,可能會受到這種文殊菩薩的影響,但是這種文殊菩薩在第五地的時候,他是一個魔。所以你又講到金剛乘人,念到三兩個咒,就夢到身為人類的上師,然後到處吹噓,他們實際上是魔裡面的魔。我不知道魔這個字在我們的語言裡有什麼樣的意義,但是在藏文裡,魔有降服的意義。當文殊菩薩出現的時候,文殊菩薩當然有降服你的能力,但是這一地的菩薩,即便是一百個菩薩出來,他也絲毫不受影響。

因為五地的菩薩,主要集中修持的就是三摩地,也就是禪定。三摩地的意思也就是隨時他都集中在一個地方。當你看到文殊菩薩,不管是在你的覺受裡面,還是在你的平常的日常生活裡,也不管這個文殊菩薩是真是假,你看到文殊菩薩就會非常興奮,這個興奮會讓你喪失掉禪定。因為他禪定的功夫非常好,所以他能夠真正了解到四聖諦。在這邊你可以聽出來,比如剛才那句,因為他的禪定非常好,所以他能夠了解或者說證悟四聖諦。這裡有很多可以談的,為什麼他的禪定好,就能證悟四聖諦。但是因為我們要把這個書講完,所以沒有辦法仔細談。

  

現在講第六章。如果聽到現在,你覺得很好,已經夠了,那也很好。如果等到開始講第六章以後,如果有任何新的人來聽,他沒聽過前五章,直接從第六章開始聽,大概還沒有太大的問題,可是如果第六章講差不多三五頁以後,新來的人要想听懂,就不太容易了。第六章,最先月稱菩薩談到法無我。在講法無我的時候,他就會介紹兩種真理。在這一章講的里面,有很多是月稱菩薩和印度的不同學派,以及佛教不同學派之間的辯論。下面,他再解釋人無我,然後講十六空,第六章的結構大概是這樣的。

第六章裡面,月稱菩薩和別的跟他辯論的對手,在辯論的時候,他和他們之間,當然包括一些印度的學派還有佛教的學派,甚至包括佛教的唯識宗,他們並沒有很多的地方不同意,但是有一點是完全不能跟他們同意的。當他們談到兩種真理的時候,別的學派也談兩種真理,月稱菩薩認為其他的學派犯了一個錯誤,就是說他們得到一個結論,叫做真實的存在,中文也許就是自性。所謂的自性,或者說真實存在,是月稱菩薩完全不能同意的。像印度教會說,所有的現像都是幻相,但是神是真實存在的。

“有部”怎麼說呢?任何事情能夠被我們的心,或者被另外一個物質所摧毀的,這是屬於相對的真理。舉例來說,這一片葉子,可以以心,當然並不是超能力了,而是我們可以看看它,分析它,或者可以用某一種辦法,比如你可以用手把它撕開。如果這個時候一個人走進來,把葉子撕的最小的一片拿給他看,這是什麼東西,那個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所以任何能夠被摧毀掉的東西,都是屬於相對的真理。任何一個不能被心以及物質所摧毀的,也就是說,象最小最小的塵土或心的最小的,這種是屬於究竟的真理,也就是屬於自性。

月稱菩薩在相對和究竟真理兩方面,都不同意。因為他有一個很好的理由,我們說真實存在,或者說自性的定義、特質是什麼?真實存在的定義是什麼? (回答:超過四邊。)不能這樣講,因為真實存在已經是第一種,四邊裡面的第一種是存在。 (回答:常。)

我們應該這樣學,我們來定義事情,然後月稱菩薩來講,因為月稱菩薩不做任何的定義的。 (回答:沒有痛苦。)苦也是可以真實存在的。 (回答:自然。)自然好像不是一個特質和定義。 (回答:任何事都不能改變。)這跟常很像。龍樹菩薩給了這個兩個定義,“非捏造的和獨立的”,這個是真實存在的,也就是說這個是自性。至於同意不同意,當然是由你來決定。所以說,假如你接受前面這個定義的話,前面所講的任何一個哲學家所講的這些定義,你都不會接受。為什麼呢,譬如說最小的一個塵土,但是這個大小是你的概念所捏造出來的東西。

  

月稱菩薩講什麼呢?月稱菩薩永遠都是非常驕傲地引用一句龍樹菩薩的話,龍樹菩薩講過,我從來沒有任何的主張,所以我也從來沒錯過。這是一句非常非常聰明的話。因為就算在中觀學派本身有一個叫自續的中觀派,他們當然也是跟著龍樹菩薩。他們引用這句話,當他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他們就加了一句話在裡頭。他們講,龍樹菩薩講在究竟的方面看,他是毫無主張,月稱菩薩不相信是這樣的。月稱菩薩說,龍樹菩薩在相對和究竟兩方面,都沒有任何的理論主張。你問月稱菩薩說“那什麼叫相對真理呢?”他說“任何一種不分析的狀況就是”。

你去問一個放牛的,你說牛的尾巴長在哪裡?放牛的用手一指,就在那邊呀,這種情況下你就要接受,不能分析這個狀況。所以,這沒有什麼主張或者是理論在裡面。在究竟來說,你必須要超過四邊,也就是四個極端,同樣,也不能有任何的理論或者是主張。所以我們叫中觀應成派,他是沒有理論的。他們做什麼呢?他們用別人的邏輯把別人打敗。

那你問他說,你為什麼要做這種事,你自己又沒有什麼理論、主張,老是要打敗別人,為什麼呢?他會說那是因為我有悲心。月稱菩薩講,那是因為我有悲心才這樣做,你們分析了那麼多,創造出一個理論,自己又執著於那個理論,這樣不能成佛的,這些理論都要毀滅掉。所以說,看他的東西總是有挫折感,但是他每次都是對的,因為他有很大的勇氣,所以他才這樣做。一個中觀自續派的大師,他在究竟的真理裡面並沒有任何的理論,因為他知道那是空性。但是在相對的真理上,他還是有一些主張。所以,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對月稱菩薩而言,相對的真理,就是任何一件不去分析的事情。那你就會問,一個修金剛乘人,在修本尊的時候,觀想本尊有三個腦袋,這種觀想應該落在哪一邊呢?討論到這個問題,月稱菩薩很容易讓人發怒。他說相對的真理還可以分兩類,一種是有效的、正的相對真理,另外一種就是無效的、反的、倒的、錯誤的相對真理。你猜結果怎麼樣?也許你很期望月稱菩薩把觀想的東西放在正確的相對真理裡,但是沒有,他放在不正確的相對真理裡。

為什麼呢?他的邏輯很正確。月稱菩薩說,怎麼樣在相對真理來說,哪一個相對真理是正確的、不正確的,或者說是倒的,他說要看相對真理的主體有沒有受到欺騙,或者有錯誤。比如你如果問一個放牛的,放牛的說牛就有一條尾巴,對他來說是對的。比如生黃膽病的人看到牆是黃色的,這個人是被他的病所欺騙了。對於月稱菩薩來說,一個人想自己有三個腦袋,三個腦袋在他的狀況裡根本就是一種想像,不存在的,所以這是屬於不正確的、錯誤的相對真理。

如果這樣的話,當然你還是對金剛乘有點虔誠心,你就會這樣問,你這樣說不是把金剛乘講的一文不值。他說不是啊,我沒講過說你不能修嗎。同時他也會跟你講,我從來沒有講過修的道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對他來說,從最開始的資糧道,這一整條道路,一直到最後到了十地菩薩,中間所有的修道全是假的。如果你覺得自己還缺乏什麼,你就趕快去修行。

但是修行這些東西,可以說是虛假的相對真理。那很奇怪,他也有一部經支持他的看法。因為他前面的講法,如果跟印度教講,可能他們會接受,因為印度教不會舉出佛經支持他的看法。但是月稱如果跟佛教的一個對手來辯論,那佛教的對手會說你這樣講有什麼佛經來支持你呢?他經常會引用有一部叫《父子相會經》的佛經,在這部經裡,佛說所有眾生所接受的我也接受,我和眾生沒有任何的衝突,眾生和我有衝突。這一句話是月稱菩薩經常引用的話。

前面講的這些,好像是第六章裡面的一點點的東西,第六章就是要講這些。等到第六章討論到唯識宗和我們的大英雄在辯論的時候,就會有一些難了。在月稱菩薩自己的書裡,有一個地方是唯識宗反問他,在那個時候,月稱菩薩甚至在書裡講,“我想一想”。可以提問。

提問:第二個和第三種悲心,有什麼不一樣?

  
回答:我已經忘掉了。

提問:剛才講到魔的時候,藏文的意思其實有誘惑的意思,而不是降服。

  
回答:謝謝。

提問: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一個普通人可以產生第三種悲心,就是無緣悲?

  回
答:不要做普通人。

  
提問:。 。 。 。 。 。 。 (錄音太弱,聽不清楚)

回答:包括輪迴和涅槃,都包括。

  
提問:。 。 。 。 。 。 。 (錄音太弱,聽不清楚)

回答:對,可以,他就只有一剎那有這個心,以後沒有也可以。比如你現在要出家做比丘,你並不需要一直在那邊想我是出家人,你睡覺的時候也忘掉了我是出家人,但你還是一個和尚,還是一個出家人,像這種狀況一樣。

  
提問:。 。 。 。 。 。 。 (錄音太弱,聽不清楚)

回答:這個答案呢,我們97年再見的時候再說。

  
提問:。 。 。 。 。 。 。 (錄音太弱,聽不清楚)

  
回答:比較上稍微有一點困難。

  
提問:。 。 。 。 。 。 。 (錄音太弱,聽不清楚)

回答:不是全部都是,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現在也許可以回答你說,是。這種是有人這樣爭論,沒有主張其實就是一個主張。有很多人稱呼龍樹菩薩的中觀宗呢,別人叫做“說一切無宗”,說一切都沒有。

  

提問:。 。 。 。 。 。 。 (錄音太弱,聽不清楚)

回答:如果是這樣,你這樣布施裡面總會有一個聖人。從一個乞丐裡面出來的那一個,就是聖人。你這樣看這個問題,乞丐希望你幫助他,這個要求你幫助他的乞丐,實際上是給你種下菩提心的機會,所以這個乞丐一定是一個聖人。這樣的講法,這是一個大乘的教授,但是略微被金剛乘稍微染污了一點。

提問:請問什麼是非組合現象,它的特徵是什麼?

回答:非組合現象就是組合現象的反面。什麼是組合的呢?就是它的反面。要舉例的話,很難。下面講的那個例子,只是讓你聽了高興一下。佛性。但是千萬不要跟月稱菩薩講,他聽了不會高興的。因為月稱菩薩認為所謂的佛性,可以說是無明請假的時候,剩下的叫佛性。但是他有理由支持他這樣講,但是他當然是主要在建立見地。

  
提問:。 。 。 。 。 。 。 (錄音太弱,聽不清楚)

  
回答:很難,我試試看。無分別很難去談,因為無分別要修,這就是為什麼談它很難,但是,可以舉一個例子。能給你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唯識宗的例子,就是我們對手的例子。這個例子非常美,你也聽過很多了。有點像蛇的故事,當你看到一個繩子的時候,如果當你看到蛇的時候,你最近才到過南非,你本來就比較怕這個東西,燈光比較暗,這些情況組合起來,就可以把這條繩子看成一條蛇。

你認為這樣,你會覺得很驚慌,這個就是輪迴。你在驚慌的時候,有一個人進來把燈打開,你認為的蛇就不見了,這個時候你覺得解脫了,這就是涅槃。這個時候,那個繩索從來沒有變成蛇過,所以也不可能有什麼叫做蛇不見了,它的狀況是超越過有蛇或者是沒有蛇的狀況,那個是無分別。

因為我們一直對某個對像有害怕懼怕的這種情緒。

今天就這樣,如果說假如我們都活下去的,就會再見面,繼續講下去。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