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仁波切的文章列表如下,共3032

第一頁上一頁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下一頁最後頁

入中論(6) ——宗薩欽哲仁波切


 

入中論(6) ——宗薩欽哲仁波切 (念文殊菩薩贊、般若心經) 如果您說的是相同,你就要對相同有一個定義,依照月稱菩薩的定義,相同就表示時間、位置等所有的東西都完全一樣,這個叫相同,其中有任何一點不同,就不能叫相同,所以這就是剛才講的不能叫自生。所以說,對月稱菩薩來說呢,你說冰,冰就是冰,就是那個樣子,不是水,水就是水,不是冰,所以如果說你算是一個平常的人,你去找月稱的話,那麼他是你最好的朋友...

入中論(7) ——宗薩欽哲仁波切


 

入中論(7) ——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們先還是繼續講入中論。 “又應一切生一切,諸非能生他性同。”,如果你說是由“他”,如果說因和果是他就能夠生的話,那一切東西就應該生出一切東西,一切東西凡是只要不是他的都可以生出後面的東西。    這邊我們要討論一下別的東西。 中觀應成派跟他們的對手討論的時候有四種方法。 第一,以對手的邏輯來破斥對手,比如有人說,吉米的特徵就是他有鼻子,那這樣的話月稱...

上師瑜珈 二 究給崔欽仁波切 文集


 

上師瑜珈 二 究給崔欽仁波切 文集 上師瑜珈:加持降臨 高僧大德傳記中經常提及,弟子祈請上師往往會感動熱淚盈眶或者汗毛直豎,這些都是渴仰與敬愛的跡象,也因此產生極大的信心。要獲得加持,莫過於信心。就像有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狗牙也能成舍利。 不論課誦皈依祈請文或上師相應法,虔敬的信心比觀想殊勝或唱誦優美重要許多。當你們祈請升起慈心、悲心及菩提心時也是一樣。 藉由深思、體會眾生的痛苦而生起慈悲...

入中論(8) ——宗薩欽哲仁波切


 

入中論(8) ——宗薩欽哲仁波切 昨天我們已經講到,我們的對手他提出反駁,他說月稱你自己身為一個中觀應成派的論師,你接受一般平常人所接受的東西,而一般平常人都會接受種子和芽是兩個,是“他”,所以這種他生應該你也能夠接受。這邊你要了解,月稱他接受種子是種子,芽是芽,兩個是不一樣,他接受這一點。 但是現在呢,不是我們要建立,不是我們,是他,我們的對手,我們的對手想建立這個究竟的觀點,就是勝義諦的...

轉世再生不一定只在死亡後 ~ 宗薩欽哲仁


 

轉世再生不一定只在死亡後 ~ 宗薩欽哲仁波切 佛教中轉世再生的概念,主要是和心的連續性有關,而不僅只是平常所認為的轉生進入不同身體而已。每件事物都是由於特殊的因緣而出現、消失,這與佛法中出生、死亡和轉世的理論完全一致。 身體和心無疑地非常接近、互相依存,但是兩者還是不同:身體的功用就像容器,心就像容器內所裝的東西。身、心兩者各有它們創造和延續的因緣,這些因緣中,只有一些是兩者共通的,譬如身體被...

深埋基石 根除十惡 ——於長沙開示 [


 

深埋基石 根除十惡 ——於長沙開示 [ 2011年2月13日晚 ] 今天我利用這個時間,給大家作一些開示。 一、穩步邁入菩提正道 ⒈ 認清身份 釐定目標 在座的大多都是在家佛教徒,對信仰佛教的人來講,做一位有境界的修行人,是大家的共同目標。其實,人不管做什麼事情,從事什麼行業,都應該有目標。不但人的一生要有目標,甚至在每一年中,自己也要訂一個目標。為什麼有的人在世間能獲得成功,就是因為對...

佛陀宣說四諦教法,為什麼先說苦諦呢? 多


 

佛陀宣說四諦教法,為什麼先說苦諦呢? 多識仁波切 因為如果不認識流轉世間是苦,就不會萌生解脫的意願;如無解脫的意願,就不會修解脫之道,若不修解脫之道,就不可能得到解脫。由於這個原因,佛說認識苦諦,這句話的意義非常重大。佛陀說四諦時,先說苦諦,也意在此。

教利樂眾生,只有行善教化一種方法嗎? 多


 

教利樂眾生,只有行善教化一種方法嗎? 多識仁波切 佛教的精神宗旨是興利除弊,以大悲大智大勇從輪迴的苦海中拯救一切有情眾生。 佛教認為眾生所以在苦海中漂流,受苦受難的總根源是愚昧無知的俱生無明,消除愚昧無明的唯一辦法是進行教化,點燃眾生自己心中的智慧明燈。 由於眾生心態各異,根器不同,為了適應一切眾生的心態、根器,在開發真智、消除無明的大前提下,佛祖設置了種種方便之教。所謂方便,就是不拘一格,...

顯、密法的區別在哪裡? 嘎瑪仁波切


 

顯、密法的區別在哪裡? 嘎瑪仁波切答   佛法本無大小顯密之分,為利益眾生故,而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顯宗和密法,密法也稱作金剛乘。學習佛法必須先有小乘的根基,再學習大乘,而後深入金剛乘。   很多人以為顯密是各自修學,互不相關,其實不然,金剛乘的根基源於顯法,其理論與顯宗互為融通。所以,學習大圓滿前行時,也要對顯宗的精要有所理解。   自古以來,大乘佛法本來顯密圓通,沒有門戶...

若懂得如何依照修法方式去做觀想,就如是盡


 

若懂得如何依照修法方式去做觀想,就如是盡量做觀想和唸誦,如果不懂的話,假使能夠做到「明晰正確」,如此也能幫助我們自己內心產生清明的狀態。因為如此去做,本身即屬於「智慧」的本質,因此若能念的明晰正確,心也能因此澄清。 否則若你懶懶散散的,如同仁波切之前表演的模樣,懶懶散散、有氣無力的,就無法發揮令心澄清、清明的效果。我們唸誦咒語時應該字字鏗鏘有力、清晰,用一種堅定、有力的態度去唸誦。 如果你問說...

第一頁上一頁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下一頁最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