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輪迴的文章列表如下,共765

第一頁上一頁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下一頁最後頁

沙壇城──本尊宮殿的象徵 沙壇


 

沙壇城──本尊宮殿的象徵 沙壇城是用彩沙砌造,它有平面彩繪及立體塑造兩種。不同的本尊,其壇城圖案亦不同。經續法林以及釋迦牟尼佛中心各供奉有一座觀音菩薩的立體沙壇城。 (一)沙壇城的意義 壇城就外相而言:象徵密續本尊安住的宮殿;內在含義是:此宮殿正中央的本尊,就是我們清淨的佛性。 製作沙壇城者必須記住壇城的所有細節及做法,絕不可自行創新。因為彩沙壇城的每一個圖案或字母,皆象徵著本尊、空行...

如何供花?? 佛教徒經常會以花供佛


 

如何供花?? 佛教徒經常會以花供佛,而在佛堂亦可看到以各種花供養佛塔、佛像等。密續典籍中提到:隨力備辦香、花、燈、塗,而作供養。 在《聖彌勒經》上記載,供千盞燈或千朵優婆羅華,造塔頂或佛像的人,到彌勒示現成道時,當生為其眷屬,並聞佛初轉法輪。即使僅僅供一朵華或隨喜他人供養的功德,也都將就佛果。意思是說,這樣的人在釋迦世尊的教法中若未能成佛,則在彌勒的教法下,心一定會成熟、解脫。 **供花的利...

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多識仁波切


 

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多識仁波切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這是無法改變的生命規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對待生死,抱有一種正確的、積極的態度,既不是知生命短暫而悲觀失望,消極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樣把死亡看做解脫苦難的機會和進入天堂的機會而盲目樂觀,或採取愚蠢的自殺行動。 “死”是人的生命結束,離別家庭親人,放棄一生所有東西的可怕的結果。沒有一個人不怕死亡。說不怕死只是一種無可奈何...

師長的條件 圖滇悲桑格西 我們


 

師長的條件 圖滇悲桑格西 我們找的老師,至少必須是一個「內心朝向法」的老師。如果對方是一位只顧慮今生的人,那麼,無論他懂得再多,都不是法。這樣的人,還是不要跟他學比較好。為了避開這樣的人,所以在最初選擇老師之時,會提到善知識的標準。 我們目前尋找師長的條件是:他至少把來生看得比今生更重要。當然,你所要跟他學的那些經論,他當然要比你更好才行,這是基本前提。 如果你的目標是解脫,那麼,把來...

如何恭敬承事上師 ? 噶千仁波切 開


 

如何恭敬承事上師 ? 噶千仁波切 開示 上師本為法、報、化三身的總集。 至尊 吉天頌恭曾說:「上師為佛的法、報、化的化現即為三世諸佛的總集」。所以對上師恭敬是很重要。 而我所言的根本上師是指能給予我們三種恩惠的重要之人,能給予我們灌頂,教授密法,及口傳教言、在實修上給我們口訣的即為我們的根本上師。 而還有一種為累世緣或累世業的上師,而所謂的累世緣或累世業是指非常非常多世不只今世還有過去非常...

一切的修道,我認為,若你真想要如理修行,


 

一切的修道,我認為,若你真想要如理修行,你應該讓自己「如臨深淵」。如此,當你真能讓自己「如臨深淵」,你會成為好的修行人。否則,若是你不走出你的舒適區塊,你依然是個輪迴眾生。 --- 宗薩欽哲仁波切

問:孩子生前表示輪迴很苦,想到極樂世界。


 

問:孩子生前表示輪迴很苦,想到極樂世界。請問,在他中陰身期間,我可以為他作些什麼? 圖滇悲桑格西答: 1.訂製阿彌陀佛的佛像或唐卡。唐卡主尊是阿彌陀佛,左右附尊是度母與觀世音菩薩。 2.自己或請僧人唸誦「普賢行願品」。 3.如果經濟能力許可,請寺院做「葯師佛修法」與「普賢行願修法」。以上這些作法,比如訂製唐卡,不必等到唐卡畫完才能回向,一旦決定做時,就可以把上述所作功德回向孩子順利如願往生...

以現代的譬喻談談業的運作! 敏林堪千仁


 

以現代的譬喻談談業的運作! 敏林堪千仁波切 銀行現在提供一種「額度透支」來往帳戶。這類帳戶可根據保險值的額度讓存戶透支到一個預定的限度。當餘額出現負結餘,更多的提款就會讓赤字更嚴重,然而當你開始存入款項之後,負結餘就會減少。只要存款還是出現負結餘,那你就是欠銀行的債。而只要餘額呈現零的時候,你的負債就結束了。 我們的「業庫」就如同額度透支的帳戶。來到這個娑婆,或多或少都是因為過去世的業習而讓「...

痛 苦 是 什 麼? 宗薩欽哲仁波切


 

痛 苦 是 什 麼? 宗薩欽哲仁波切 「無知就是痛苦」,這是文殊師利菩薩給的有關智慧最重要的教授。 一切現在的不幸,如戰爭等等,都是因為無知,所有的誤會源自於無知,可以說,現在我們的智慧很愚蠢,無知它會讓我們產生各種各樣不同的想像。比如有一個故事:從前西藏有一位格西,因為重聽,所以老是以為別人在講他的壞話。一個年輕的和尚想開他玩笑,當他在花園散步時,就問:「老師,你要做什麼?到哪裡去?」格西因...

佛學裡常問道何為"心"? 你的心是什麼?


 

佛學裡常問道何為"心"? 你的心是什麼? 是思想嗎? 是情感嗎? 還是觀念? 宗喀巴大師在"俱信論" 中引用了"喜金剛二品續"中裡的一段文字: 心的本質是無知覺, 無色, 無聲, 無香, 無味, 無觸覺. 大師更詮釋這段文字的意義為, 心是沒有本俱的, 心是無自性的, 心是沒有自我存在的特質. 也就是說, 心的本質, (mind nature) , 即是空性. 在相對層次的世界裡, "心' 必...

第一頁上一頁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下一頁最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