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修行的文章列表如下,共2641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頁最後頁

問:『那麼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煩惱?』答


 

問:『那麼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煩惱?』 答: 堪布慈誠羅珠 三種因緣積聚之後,煩惱就會出現,如何解決呢? 第一,從根本上剷除心裡的煩惱種子,但我們目前還沒有這種能力。 第二,回避外緣。 比如,不看各種廣告,不看鄰居家的汽車等等,也可以減少一些欲望,回避一些欲望帶來的痛苦。所以佛告訴我們,出家人或真正的修行人,應該儘量到比較偏僻、安靜的地方去修行,這些地方沒有豐裕的物質,從外因產生的煩惱也自然可以回避...

問:『貪心如何危害我們的心?』 答: 堪


 

問:『貪心如何危害我們的心?』 答: 堪布慈誠羅珠 貪欲有很多種:貪財、貪色、貪名等等。只要有了貪心,而且不加控制,任其自由發展,成長壯大,它一定會無限膨脹,使我們不知滿足,進而受其奴役。短短的人生,就在拼命追求虛幻無實的目標與竭力填滿欲望的溝壑中蹉跎了。大限臨頭回顧一生才發現,幸福的時候少之又少,不幸福的時候卻佔據了人生的大多數時光。貪心不僅會毀掉這一生,也會毀掉下一世;不僅會毀掉自己,還會毀...

由你如何過日子,如何處理日常事務,才真正


 

由你如何過日子,如何處理日常事務,才真正測得出你的修行功夫。在你處理特定的工作時,往往會有機會操縱別人、欺騙別人,做一些壞事。雖然你有這種機會,要提醒自己不要做那些壞事。如果能夠不做那些壞事,你就是真正在修行。 ~~~法王達賴喇嘛(圖:與甘地夫人)

問:一般居士不能像出家人般修學那麼多佛法


 

問:一般居士不能像出家人般修學那麼多佛法,光是接受灌頂、守持戒律、每天修法幾個小時,有可能即身解脫嗎? 大寶金剛仁波切答:開悟之因不僅只是灌頂和念誦,還有更多。我們可以作身業和語業上的修持,但最主要的是修心。意業比身、語業更重要。假如你執著現世,不論你接受多少灌頂、念誦了多少咒語以清淨語業,以世俗發心進行的修持都不會有太大效果,也不會轉化為成佛之因。 所以,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培養正確的動機,...

問:如何面對無法控制的情緒風暴 宗薩親


 

問:如何面對無法控制的情緒風暴 宗薩親哲仁波切答: 現今許多的佛法修行者,包括我自己在內,聽聞佛法開示不知多少年了,但我們的心仍像木頭般僵硬。在生活中,當一切似乎都很順利時,我們就感到快樂;但是當計劃受阻時,我們就感到受傷,而且還常刮起無法控制的情緒風暴,這是佛法從左耳進、右耳出令人困擾的徵象。我們不免會懷疑:“我的習氣真的有可能根除嗎?有可能將它稍加調整嗎?想像有一天我終能抵達某個境地,那時的...

問:大家都越來越忙,時間越來越少,要怎麼


 

問:大家都越來越忙,時間越來越少,要怎麼修行? 大寶法王答:聽說在紐約,你不用看日曆,只要看看窗外,看人群移動的速度,就知道今天是周間上班日,還是周六日的假日。我也感覺到時代越進步,節奏越快,人似乎快趕不上了。我到美國訪問時,住在一個很高的大樓,四周一看都是水泥叢林,人的動作都很快,好像到了未來城市。 「心要放鬆、調柔,這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工作,但要隨時讓心休息,讓它有彈性,這樣再忙也是可以...

明照祇園精舍


 

!!!尊貴上師 喇嘛梭巴仁波切的新書已經出版!!! 卻殿仁波切回憶在獄中時,最重要的修行目的就是『我要斷除一切世間八法!』 世間八法就像是八種陷阱(也是八種世間利益):得到、失去、快樂、不快樂、名聲、 罵名、讚譽、批評。為什麼要去除?如何去除?

問:夢中聽到預言或看到文字,或夢中所見的


 

問:夢中聽到預言或看到文字,或夢中所見的某些現象不久就真的發生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夏壩仁波切答:這種現象有好有壞,這種事自古以來在很多人身上都出現過。藏地許多修行者,從小就有這種境相。其原因或者是前世的緣分,或者是修行的結果,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以前在理塘有個人,他不是夢中夢到字,而是白天就能看到許多預言的文字,可他只認字,不會寫,他就求人把看到的記錄下來,以後成了非常有名的預言...

臨終大竅訣,務必要牢記! 助念時要告知!


 

臨終大竅訣,務必要牢記! 助念時要告知! 能樂的公案:他的貪心和嗔心都很重,他貪著一個女人,母親覺得不如法,一直勸他,但他根本不聽。母親只好晚上睡在門檻上,不讓他出去約會。他特別生氣,用寶劍砍斷了母親的頭。他跑到那個女人家裡,身體不停發抖,女人說:“這裡只我一個,沒有別人,你不用怕。”他想:“如果告訴她實情,她可能更喜歡我。”他就說:“我為了你,剛殺了母親。”那個女人非常聰明,心想:“這人連...

問: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聖嚴


 

問: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聖嚴法師答: ......要厭離什麼呢?是對於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變,那麼對這些現象的感受就不需厭離;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所以,厭離是修習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離苦的意思。 一般人總認為厭離人間的人際關係、生活環境,就是否定了人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恰好相反,正因為要提昇人的價值和意義才要...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頁最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