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贈禮 1 動機

佛法的贈禮

1

動機

首先必需生起正確的發心,領受任何教法的結果,取決於行者的發心,如果有不好的動機,則法教對行者產生傷害多於利益,所有不善的發心產生極大傷害,即使不善,不惡的發心,也沒有太多的用處。但如果有好的發心,即使一行的法教,也會產生極大的利益。

最好的發心,為了利益遍虛空法界的眾生而必需成佛,聽聞教法,為了成佛而來接受這個珍貴法教,且接受這個法教之後。繼續精進的修行。在如此的發心及離於三種過患的不好態度之下,來聽聞教法,三種過患是甚麼呢?如果容器上下倒置,則無論如何倒入容器,如同,一個人雖然身體坐在這裡,心神不集中、不注意,那麼甚麼法教也沒辦法進入中,這叫作容器倒置。

2.

再者,即使容器沒有倒置,但是有漏洞,倒入的都會漏掉,就是說雖然你有在聽,但是沒有提起正念,專心記住,所以教法也記不起來,雖然你淡然的聽過法教,之後甚麼也記不起來,這個就叫容器有漏。

再者,雖然容器沒有倒置也沒有漏孔,但裡面有污染,任何乾淨的東西倒入,都會污染,例如裡面有毒,任何食物倒入都會變壞,如果你在聽法時,有不好的發心,或有在不好的?那也是不會有好的結果。所以我們應當避免這三種過患,非常專心,非常熱心,而且愉快的來領受法教。

教法

如所有的教法,這個法教分前行,正行及法行。

3.

前行

前行分部份,第一部份是禮敬佛陀,禮讚之原因有三:

為了作者,一由於神聖的發行,無障礙的完成法教或著作,之後為了作者,及以後修復教法的行者,累積功德。因此首先禮敬佛陀。

禮敬佛陀:

無上覺者

具有大名稱

無量無邊的功德

我敬禮

如此他又對佛陀的禮敬,相當於對於佛陀的禮拜。在此他對於佛陀的特點加以描述,佛陀有甚麼特點呢?佛陀具有大名聲,而且具有無量善行。

名聲呢?就算世間上的神祇如帝釋,因達拉Vishivi Shiva都是相當有名的,但是他們就沒有無量的功德,沒有人比佛陀更有名望了,除了名望之外,佛陀亦聚集了無量的功德。

4.

雖然緣覺和辟支佛也有各種功德,但他們沒有到達有無量功德,無量功德是佛陀所具有的,也是和阿羅漢、辟支佛不同的地方,而且他們也沒有大的名聲,所以佛陀在輪迴及涅槃中,都具有大名聲。

佛陀的三十二相,obscuration是雖於言說以他雖於污染障,也離於所知障,由於永遠離於這些障礙也再不退轉,在俗諦上,每個因及果位上,都以實證。在勝義諦上,了知所有現象的實相。在這些方面上,佛陀是不二,無比的,沒有人可以及得了他,因此,八思巴祖師,禮敬佛陀而為此教法取得功德來清靜障礙。而且所有修習此教法的行者,由於禮敬佛陀,也能克服障礙,他們的行為而變為聖行,如同天人禮敬他們的教主(Load),或者他們的導師一般。

5.

其二是他去寫這個教法,並解釋他如何避免重覆釋說的過患,所以他說雖然你,其大威力的君主,精通於世間,及出世的學問,他是給具大威力的君主教法,大君主統治有全國,大君主不但是一個國君,也是一個法教上的國君,(法王)這就是說,他在世間上修習佛法,而且依善佛法的教導來治理國家,由於忽必烈汗是這樣一個君主,所以他稱他為大君主,如法王般,他精於一切世間上的知識,及出世間的教法,他領受了許多法教,其中也包括了C.P.的法教,所以他已經有多教上,雖然如此,重覆來聽聞,這些法教也沒有太多過患,所以C.P.作如下的闡釋:

如同樂所的音樂及歌,你一再重覆的聽聞,如同歌及樂曲,雖然我們聽過了,還是一再反覆的聽聞,世間上的喜樂,只為消磨時間,也沒有多大的利益和目的。但惟法教是不同的,聽聞法教

6.

有極大的利益,而且一再聽聞,更勝於世間的歌樂,雖然我們都已聽過,但詩人為何不可再三重覆他的智語呢?C.P.因稱為詩人,因為他寫著西藏的文詞,而且一再的闡述,及聽聞佛陀的教法,並沒有太多的問題,而且是具有極大的利益,此處他也指出,著述這些文字的目的,首先,是了解並且修習這些法教,這個是平常的目的,而勝義的目的,如同佛陀滿足眾多弟子的目的,你是大君主也應當來滿足你的巨民如同佛陀一般,因此他說(C.P.)

如同聖者所傳下來無數的佛法

為利益無數的弟子

這些法教當如法修習

但如何去進行呢?

此處,聖者提的是佛陀,他有特殊的身口意上的特點,所以叫做聖者。

7.

聖者,為了配合每一層次的心理,動機及上行了許多不同的法門,由於無量的眾生,如同虛空無盡,眾生也無盡,而我們眾生有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本性,不同的污染及不同的prpeisities,這些問題不是一個教法可以解決的,所以我們就有了無量的法教,事實上是不可思議的法教。

這些教法就叫做佛法,佛法在梵文的字根叫dhcna叫做採有,maua叫做心意這兩個字根含起來叫dcharma所以在俗諦上,他具他一切現象的特質,而勝義諦上,經過仔細觀察,所有現象並沒有特質,因此,他就有兩層意義,勝義諦的意義及世俗諦的意義,如此聽聞,思維,禪修於此,而可不落於輪迴,因此就叫做佛法dhanma。

佛陀為了救度眾生而發心,累世精進修行而成佛,成佛之後成就許多事業,但是最重要的是轉法輪。佛陀傳了許多的法教,而這些教法要弟子去實修的,不只是為了學習及辯論的,並不是為了學習以高傲他人或者為了高人一等而來學習。

8.

這些法教是為了來修行的,是在每天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上來修習的,這些教法是為了對於我們的污染來對治,所以聽聞觀察後來觀修以致我們的污染會減低,如此把一個世俗的人,轉變成為一個修行者,如是修行最後成佛,所以C.P.說佛陀的教法是要來實修的,這個就是說無量的法教乃為了實修而流傳下來的

佛法是無量的我們認為有限是因為我們常說84000法門,但是真正的限度是有多少眾生來修行,而且他們能夠記得多少法教。84000是因為阿難陀尊者可以記得84000法教,所以限度是每個弟子可以記得的數目,而非真正教法實際的數目,教法實際上是無量的,如同眾生無量,教法亦是無量。

有人會問說佛陀所有的教法都是為了修行而設,那麼聲聞,緣覺的求的教法又是為何而來的呢?這也是佛陀的法教,可是大乘行者,只能修習菩薩乘的法教。

9.

這不是有點矛盾嗎?答案是通常的分界是如此,聲聞緣覺的教法是避免身業口業的污染,而大求菩薩道,則是防止意的污染。所以在說修習聲聞乘法教很重要,而且緣覺示也很重要,而且菩薩乘也很重要,這些法教都是來修習的,前行中需要解釋如下

正行

由於法教分為五部分,第一是道的基礎是善行。第二是道的前行,乃是有正確的發心,第三是道的中心,是瑜珈禪修。第四是如何於修行道上增長功德。第五是如何將一切融合,在佛法的修行當中。這五個部分就是這個法教的主旨。

所以第一部分是純正道德的規範,也是道的基礎。首先道的基礎善良道德的行為,善良道德的行為規範,有三個警字為別解脫戒、菩薩戒及金剛乘戒。第一戒是別解脫戒,依此修行可以脫離輪迴所以叫做別解脫戒,在此C.P.首先來探討中戒

10.

或別解脫戒的重要性,如同在小乘法教中所敘述的乃是為初入門所傳授的,主要是不犯身口的惡戒,如此舉下例說明之

因畏懼羞恥而遵行王法的臣民,於善行無害於人,且因此蒙大利益,並獲得受王之稱讚美!在此例中,一個人因為畏懼後果因為犯法即會受罰,或害怕別人的輕視,所以遵行王法,此偈是指出因為畏懼或是於輕視,所以我們遵行王法。如果我們依法奉行,則可免於王法的處罰,免於此恐懼下,你的財富內涵及hereding ling亦隨之增長,而且你的王和長官還會稱讚你的行為。如是,C.P.闡述道之基礎是善良道德的行為於是他說

11.

循此,行者依各人的能力,於聖者所規範之法教,於初學者行於小乘大乘道上所循之。

此處C.P.乃指小乘戒,依每個人的能力有不同程度之戒律,釋迦牟尼佛,傳小乘佛法是為初入門的聲聞乘及緣覺乘種性之弟子,有一次在佛陀眾弟子中,以聲聞緣覺種性較多,所以首先引他們入佛門,為這些弟子們,佛陀傳par--道,有八正道,優婆塞優婆夷戒,然後是samanara戒及比丘、比丘尼戒,你依據自己的能力來接受戒律,依據你自己的能力來接受居士戒或者是受具足戒。由最起碼的受一戒或者二戒三戒乃至五戒。居士一優婆塞一持五戒之凡夫,五戒是戒殺盜淫妄酒,如果你持此五戒,就是具足優婆塞,如果你只持一戒就是一戒居士。 如果是出家就有novicc vow或持比丘,比丘尼戒,個人依據他的能力來受戒,由正式的方丈,處受持這些戒律。或由成就大師及僧侶處亦可,在受皈依,受戒我們當接受,佛陀告訴我們當接受pratina vows,佛陀告訴我們,如果如理如法的受戒,且依法持戒,則會發生哪些後果。

12.

下個偈子叫我們如何受戒及持戒

如此,依法由方丈處受戒

汝當保護戒律

因為畏懼由見或不及之苦難。

如果破戒一個人必將在今世受報,或不見之苦難乃指來生受報,如見佛陀面蒙羞,如大智佛陀遍知眾生之心意。如我破戒必將羞慚。這裡採容易對於人們隱瞞我們過失,但不可能在佛菩薩前來隱瞞我們的過患,因為他們有遍知能力,無論你做甚麼,他們都知道,我們沒有隱藏的可能。所以如果我們破戒,佛菩薩一定知道,所以為了畏懼羞慚,我們當努力依戒律維持善行

依據各人能力來完成,由佛陀處傳之戒律,為了幫助小乘大乘之道

(由於小乘教法是為初入佛門者)

13.

如由方丈處領受戒律,此人當盡力守護戒律,因受羞愧及恐懼之由來,在世間見或不見之果報,因為如果破戒,你會此生相當羞愧,來生亦會受到極大之果報,所以我們當努力來持戒,如果我們不持戒則會

由於羞愧他們覺得

聖者無上大力道遍知眾生心意

如我犯戒則生羞愧

就如世間法一樣,持戒因為畏懼後果,此處亦然,由於畏懼今生之果報,以及來生之果報,如來生投生於三惡道中,因此來持戒。另外我們也因為羞愧而持戒

雖然對於凡夫我們很容易來隱瞞我們的過失,在凡夫面前我們可以假裝持戒,清淨的樣子,但在佛菩薩面前就行不通了,因為他們具大神通,他們知道你何時何地所做所為,所以說聖者具大力神通,遍知眾生心意

如我犯戒必生羞愧。

14.

因為你無處可藏,你可以隱瞞人但瞞不了佛菩薩,因為他們有遍知的能力,也因此你必需精進地來守戒,也因此精進的守戒,所以才會有所成就。

因此:

如此,行者努力築下基礎,不但是世出世間的快樂,也是種下解脫功德,因此成為受人尊敬的對象,不但是受天、人來禮敬,甚至佛陀也會稱讚他。

受戒之後,如果努力守戒,則會得到可見或不可見之喜悅,戒就是可見或不可見喜悅的基礎:就如同大地是aniniti或unauiatu基礎一般。可見的利益,是此生含有下面的益處:長壽、健康、富有、有名聲,不可見之利益如果依戒行事而只持戒是指來生。則生於上界,如生於天、人、修羅等而且持戒也會變成圓滿解脫的基礎。

15.

這是因為持戒清靜,則心中沒有後悔也沒有罪惡感,因此心中非常的踏實,由於心裡很平靜,則容易得禪定,由於禪定很好,心中智慧自然就生起。由於內心智慧生起之故,污染以及煩惱因而消滅,如果滅了煩惱,就不會在輪迴中受苦,因而得到解脫自在。

一個人如持戒清靜。也變成天人禮敬的對象,持戒清靜則生利益,受天人尊敬,甚至受到佛陀的讚揚。當佛陀提到正行、持戒時說,如比丘、比丘尼、持清靜戒會得到許多名聲、利益及功德。

如此舉出持C.P戒或解脫戒的重要性,也就是小乘之戒,如果是對大乘行者,雖然受戒的形式和小乘相同,但是發心就要依大乘法教來規範了。所以C.P.給予行菩薩戒的重要性之忠告。

三界之中,唯有痛苦。

三界,指的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三界中都是有痛苦,這三界好像是相對的比較少痛苦,好像下三道中,純然是痛苦而上界中有痛苦和快樂摻雜者,


16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就會知道,除了痛苦別無其他。有苦苦、壞苦、變易苦,苦苦就是我們平常所指的苦,肉體上的苦痛,心理上的抑鬱等,這些通常是在下三道中可以體驗到的。但是在上界中,變易苦通常我們所指的快樂。這個快樂是和苦苦來相對比較下,我們看起來像快樂。

實質上,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痛苦,所以叫做變易苦,這是在比較下像快樂但實質上還是痛苦,最後,現象苦,是我們平常認為不苦不樂其實還是另一種痛苦。

只要處在輪迴之中,都是痛苦,不論是身處何處,也不論與誰為伴,或者做任何事,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永遠有埋怨的地方,只要是身處於輪迴,或者輪迴不休,本身就是一個痛苦,由最高的天道到最低的地獄道,沒有一個地方值得去執著,值得去希求,四處都像是火堆,或一窩毒蛇盤距著的蛇窟。

涅槃也是一樣,涅槃是一個平靜的地方,沒有任何動靜,雖然沒有極大的苦痛,然而還是L oscuation有細微的oscuiat--並未拔除所以功德無法具足,由於沒有完全清除細微的oscu--,就沒有成長所有的功德,功德不具足就設法來渡生,而且是一個沒有動靜的地方,這是對於成正覺最大的障礙,因此涅槃

17.

並不值得去追求!然而涅槃只是寂靜,所以我們可憐那些追求涅槃或世間的人,所以一邊是輪迴是痛苦,而涅槃則是沒有動靜,這些都是慈悲的對象,事實上輪迴及涅槃都是可憐的,所以他對於追求世間利益,及涅槃的人都很可憐,追求世間的人當然很可憐,

但是就算你進入涅槃的人,也是很可憐的,因為那不是一個終極的目的,

仍然有由於靜止不動所以變成一個最大的障礙,所以值得可憐,

所以慈悲是成正覺之因,佛陀離悲傷除去悲傷及証得,而且他是化成與我們一樣的身體來開始的。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