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幸福的定義是不

問:您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請問,在你的心目中幸福是什麼樣的定義和概念?



宗薩欽哲仁波切說:大概兩年前吧,很多西方重要的媒體做過特別報導,他們說佛教徒是最具幸福感的。而且在英國,美國和其他地方,事實上正在持續進行神經學和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因為幸福一直是個問題。這引起了很多我們這類所謂的佛教老師們的興趣。身為佛教徒,乍看之下,由這些相當挑剔的,所謂客觀的西方媒體來報導說佛教徒是最有幸福感之類的,讓我們感到很驕傲,當然,這的確是值得自豪的。仔細思索之後,這同時也是令人擔憂的。我不知道在中國是否同樣如此,但在其他各處,物質主義的發展如此迅猛,禪修和瑜伽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實際上,我剛剛參加了一個所謂“正念的修持”的大會,他們有意識地迴避使用佛教的用語,卻運用佛教的技巧。



之所以故意不用佛教的用語是因為英國是一個以基督教和無神論為主導的社會。如果用佛法和菩薩這類的詞語會把他們嚇跑了,所以他們不用這些詞彙。實際上,我見過一些在這個領域很有影響的人物,他們提到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在世界範圍尤其是西方國家,抑鬱症和精神疾病增長幅度很大。這很令人痛惜,但更糟糕的是抑鬱症發生的更早了,過去在中年期發生的抑鬱症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比如說,在英國,政府有很好的福利體系,花費巨資應對心理方面的情況。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假裝成非佛教徒的佛教徒們設計出一個為期八週的禪修療程,這個項目現在成為由英國政府出資支持的一個實驗性項目。在八週指導性的禪修後,他們已經發現了一些令人驚喜的成果。這跟資金有很大關係,因為如你所知,當你什麼都不做,就是這麼坐著的話,政府是不需要投入多少資金的。既然醫院不必花錢,所以就有這樣的興趣。在西方國家有基督教徒,穆斯林,猶太教徒和很多的有神論者,用諸如禪修,菩薩或佛這類的詞不是很善巧。我想佛教,和道家和儒家一樣,是中國式思維方式的支柱之一,對不對?

所以對各位來說,佛教有點像是融於文化之中了,而在西方,在很多方面佛教被視為一種可疑的邪教。所以這類正念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益的。只要它能幫到人們,至於它是否叫做佛教,誰會在乎呢?話雖如此,但危險之處在於佛教被嚴重淡化了。有次我去澳洲中部,在沙漠之中吃了十天的三明治,沙拉和湯之後終於到達了一個小鎮,鎮子上有個中餐廳。自然我要去吃中餐。你想的到嗎?菜單上竟然有北京烤鴨。我們當然就點了,端上來的確實是鴨子,搭配著炸薯片之類的東西。



這應該是走味了的北京烤鴨,是吧?所以我們擔心的是佛教會被過分淡化和稀釋。禪定只是佛教裡的一面而已, 佛教遠更豐富。回到你的問題,當佛教徒被稱為最快樂的人的時候,從某個方面說這值得擔憂,因為如果嚴格依照佛教的教法,佛教的目的並非快樂。超越快樂和不快樂才是佛教的目的。偉大的寂天菩薩說過,如果你是愚人,你會因行惡而墜入地獄,如果你是愚人,你會因行善而入天堂。而如果你有智慧,你會超越善惡而得解脫。所以如果你來問我,對於我來說快樂是什麼的話,從人性的一面,我的快樂是非常、非常世俗化的。從人性的一面來說,我的快樂是寬帶夠好,能上YouTube.,這也算是快樂,或者能看部好片子。但作為一個佛教徒,我的願望則是能了解那個超越快樂和非快樂的快樂的定義。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