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之[涅槃寂靜] 大司徒仁波切

四諦之[涅槃寂靜]

大司徒仁波切



「證悟是安」(或譯作「涅槃寂靜」)是佛法的第三印。修行最後所得的涅槃證悟,並不是新來的或是另外增加的東西。證悟的意思就是圓滿的積聚資糧和澈底的淨化(我們的心)。當再也沒有可積聚者或可淨化者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證得究竟之道(也就是見到我們本真的清淨心),這種證悟不是任何其他種種證悟所能相比的。



這種證悟是怎樣來的呢?這種證悟的情形,就像是我們自己本人本具的面孔一樣,無時無刻不與我們同在。說到障礙修行證悟的無明,一樣也非我們身外之物,也不是新來的東西。當我們覺悟的時候,(我們的心)即是智慧,不悟的時候即是無明。有人可能會想:「若此究竟修行所得的證悟之道無時不與我們同在,我們怎麼可能不知道呢?」當然非常可能。例如,我們一生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面孔。我們雖然可以在照片上或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面孔,但從未能直接見到過。我今年二十七歲了,從未直接見過自己的面孔,這種情形還要繼續下去,一直到死也見不到,除非到我修行能夠得到完全證悟的時候。



我們心的本質為無明所蔽而不顯:這是因為我們有強烈分別「自他」的無明而不能見到心的本質。一直要到我們首次見到心的本性時,我們會恍然大悟,我們心的本性原來與「我」以前所妄想的「心」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從菩薩初地到十地的情形。菩薩十地的證悟是有「能」有「所」的證悟,此即大菩薩與佛之間的真正區別,因為佛的證悟完全超越「能」,「所」。而且與「能」,「所」根本無關。我無法形容那種境界,也沒有人能夠形容。我們所能做的只有靠我們自己去實際修證,在修證的過程中自會有「超越言辭」,「不落兩邊」的經驗,達到明釋和證悟的境地,在目前,我們只能說那種境界就是「如實自證,如是如是」而已。



但是我們又應該怎樣著手去修行才能求取這種證悟呢?雖說這種證悟是人人自心本具,並且是絕對之極,然而我們必須要用非常現實的做法,從相對的層面入手,先將證悟的障礙除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除去貪、瞋、癡、三毒。一切要知足才能清除貪毒,以慈悲能清除瞋毒,以智慧才能清除癡毒。



對知足的了解有很多層次,如果對知足的了解能夠逐步增進,貪毒即隨之逐漸減退。但是一般的人性很少會知足。譬如窮人會想:「我只要有地方睡,有東西吃,有衣服穿,就很夠了。」但當他真有了這些,他又會想:「啊!這種東西不好吃,我但願能吃好一點的。這些衣服太舊了,我但願能穿好一點的。這個地方太冷了,我需要有個暖一點的地方睡覺。」他如願以償得到了較好的食物,衣服和住所,但他還是會想:「現在是不錯啦,不過我還需要更舒適的享受。」人什麼都要更大、更好。與同村的人一樣時他會想:「我要成為全村之冠。」一旦成為全村之冠以後,他又會想:「我非成為全國之冠不可。」如是,即使成為銀河中的首富,他的內心仍會感到空虛,每個人都大致如此。



要修知足,慈悲與智慧這三項(以淨除貪瞋癡三毒),我們必須要在現實層面上清除一切障礙,先逐一清除,再逐步清除,直到我們完全脫離苦苦,壞苦和行苦,只要我們能真正擺脫我們自己執著的「二見」。最後,則一切由「二見」產生的缺失自然淨盡,一切心性的迷亂自然清除,這就是證悟之道。



修行所謂的證悟或成就,也就是(得到心地的)平安。一知足我們的心就有平安,就能欣賞自己眼前所有的一切。有慈悲就有平安;有智慧心就能住於平安。如果從現在開始,我們能逐步朝著成就證悟的平安境界努力發展修行下去的話,這種所謂的成就證悟的最高平安境界,也就是超越了在「二見」相對智慧中所說的平安與痛苦的兩邊(亦即寂靜之安詳),那麼我們終於會在證悟之後,了知法身,報身和化身。



最高證悟的覺者(佛),度人並不費力;如果費力他就不是佛了。諸佛是以其本性或本質來度人或助人,而這種本質也即是對眾生本質的澈底證悟。因此,諸佛之利益眾生永遠是現成事,絕非(如一般人所想像),認為是先有苦難眾生的祈求,令佛深受感動之後而想予以援助,然後再去度化。假若如此,一切眾生早就成佛了,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兩仟伍佰多年前就已成佛,在這樣漫長的時間裡,難道他是一直在睡覺嗎?總不會吧!



當我們修行時,如果我們的信仰、虔誠、精進和持戒不正確,不協調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從佛或佛的傳承那裡得到利益。因為即使我們有(成佛的)種子,也必須要在溫暖潮濕的地方才能生長。若非如此,種子怎能生長呢?一粒放在桌上的乾種子什麼都生不出來,就算放十年,也是一樣。同樣的,瓶子的口也一定要朝上才能盛物。假若向瓶口朝下的瓶子內倒甘露,就算倒十年,也倒不進一滴。佛陀的法教也類似上述的情形。能令人愈修愈感覺心裡平安的佛法,其運作並非由於佛的努力,也不是佛說:「我要救度一切眾生。」實際上佛的教法猶如套索,但它不是一般帶有圈套用來捕捉動物的套索,而是一種沒有圈套的套索,要你自己用手去抓住它,然後它才能把你拉走。也像是一個陷阱,但不是一般強制執行的陷阱,而是敞開的陷阱,凡是想要離苦及苦因的修行者,讓他們自願進入。



相反的,假若你自己想要受苦,也不想離苦,那麼這座陷阱就永遠捉不到你,這座陷阱對你毫無作用。因為他不是強制執行或一意孤行的機械。它只憑藉我們修行者的虔誠及悲心自發之願力而運作。



當我們從中道的觀點來談法身、報身與化身,以及這三身的作用時,我們應該瞭解,這三身是不二的。當我們說「證悟是安」或者說「涅槃寂靜」時,是說,那是一種「超常之安」。由此可知這種證悟或涅槃的益處,就在道中,在從「平常之安」至「超常之安」的道中。(編者:中國古德把「證悟是安」(Realization is Peace)譯為「涅槃寂靜」。寂靜也就是超越常人所謂「安樂」的一種「永恆的安樂」。根據佛學字典的解釋,離煩惱曰「寂」,絕苦患口「靜」,此種境界也就是涅槃之理。涅槃經也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又根據佛學辭典說:「寂滅者涅槃也,對於生死之苦而涅槃為樂」。本刊是根據英文原本直譯為「證悟是安」,若照佛學名詞意譯,就是「涅樂寂靜」。)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