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 2 一二、誰以

《佛子行三十七頌》── 2

一二、誰以大欲圖財物 一切奪或令人奪
乃身受用三世善 迴向於他佛子行

[將無得轉為道用]
如果一個人以大貪欲心將我的衣食等資生之財物搶去了或偷去了,或教唆別人如此對待我,我非但不生瞋恨心,也不報仇,反而能把自己所受用的財物善根及身體全部迴向給他,這行為確實非常高尚。但有的人往往連幾句話的氣都受不了,有的人被偷了,簡直恨得想馬上殺掉小偷,這就現出了我們的心理與菩提心之間的巨大差距。一個真正發起大悲心的人,凡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及與他結緣的眾生,都會蒙受利益。

一三、吾雖無有少罪過 何人若斷吾之頭
然以悲心於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將痛苦轉為道用]
我們一個修行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突然有一人無緣無故地對自己生起了大瞋心,製造各種違緣,甚至還要砍我的頭,學菩薩道的人,這時就應對他生一個大悲心,非但不起怨憎,還要發心代受一切罪過。但有些人不要說殺頭,甚至連別人不小心踩了一下坐墊就討厭得不得了,這就是修行不好的表現。

一四、何人百般誹謗吾 雖已傳遍三千界
吾猶深懷仁慈心 讚歎他德佛子行

[將誹謗轉為道用]
如果我自己對別人沒做任何有害之事,而別人卻對我作無因誹謗,並大肆宣揚,使自己的臭名遠揚,此時,對於修行者來說,非但不憎恨他,而是真實地慈悲他可憐他,而且不斷讚歎他的功德。但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往往是自己確實做錯了,但在別人批評時,還是氣得臉紅脖子粗,過後還耿耿於懷,開始去對他人作無因誹謗,這對一個修行者來說是極不應該的。當遇到別人的誹謗時,可以這樣多向內觀自己:這是因果報應、是空谷聲,是對自己修行的考驗,自己不能被八風吹動,對方可能是佛菩薩的化現,即便是個凡夫我也不能對他生瞋心,因為,他已經造了惡業,非常可憐,應從心底裡對他生起一個悲心,並經常讚歎他的功德,這才是大乘佛子的行為。

一五、何人於聚眾人處 揭發吾過說粗語
於彼還生善師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將挖苦轉為道用]
一個人在眾人集聚之處,故意揭發自己的過失,並說一些難以入耳的粗語,自己不恨他,還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善知識,使自己能發現缺點,故應恭恭敬敬地對待他。沒有修行的人自尊心往往很強,有的不要說是一個平常的人對他說過失,甚至連上師指出他的過失,也想離開上師,這就失去了許多發現缺點,洗心革面的良好機會。
以前,西瓦格西經常嚴厲地對他的弟子說:「如果不能接受,你明天就可以離開。」所以,對自己說過失者,應該看著是自己的勝善上師。
將二種難忍轉為道用又分二種:將反報恩德轉為道用;將侮辱轉為道用。

一六、吾以如子護養人 彼若視我如怨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將反報恩德轉為道用]
如果我對一個人像對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慈愛地養育、百般地愛護,但是,這個人不但不報恩,反而把我看成怨恨的仇敵一般,這時我仍舊對他如母親對病重的兒子一樣對待,不計較恩怨,總是以慈母之心體諒他,對他倍加悲憫,這對我們初學者較難做到,但如果大家把這些頌詞能背誦下來,經常熏習自己的身語意,久而久之,就能生起這些功德。

一七、與吾同等或下士 雖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師 恆頂戴是佛子行

[將侮辱轉為道用]
我們對上師及各方面優於自己的人會恭敬頂戴,但對於從智慧、人格、地位、能力等各方面與我同等或不及於自己的人,如果他們以傲慢心來侮辱、欺凌我,我不但不生瞋心,應把他作為上師一樣對他恭敬恆時頂禮,並應反思是否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傷害了別人,即使沒有也是宿業現前,現正是還債的時候,故《遺教經》中說:人與傍生的差別在於人知道慚愧。所以,修行人應該修忍辱度,把侮辱轉為道用,這是佛子行。
將二種盛衰轉為道用時又分兩個方面:將衰弱轉為道用;將盛勢轉為道用。

一八、貧窮恆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眾生諸苦己代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將衰弱轉為道用]
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時是現前順緣;有時是現前違緣,一般的人遇順緣時易生傲慢心,遇違緣時易生怯弱心,這兩種心都要對治,尤其是平時業障現前,自己無吃無穿,又遭病苦和魔障,同時還受別人的欺負,此時的自己應該觀想眾生的一切苦難由我代受,自然把違緣轉為道用,面對痛苦毫不怯弱,這才是大乘菩薩的行為。

一九、眾人恭敬遍榮譽 財物量如多聞天
然知世妙無實義 無有驕傲佛子行

[將盛勢轉為道用]
有的人受到眾人恭敬,名譽也傳遍十方,財物富如多聞天子一般,這些世間福報都是不可靠、無常的,並沒有什麼可執著與驕傲,一個修行人要修平常心,逆來順受,順來順受,無論外境是逆是順,只管自心不動。
將二境轉為道用也分兩個方面:將瞋境轉為道用;將貪境轉為道用。

二○、若未降伏自瞋心 外敵雖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軍 調伏自心佛子行

[將瞋境轉為道用]
如果一個人沒有調伏自己的瞋心,必然會與人結仇,但是殺掉了自己怨恨的敵人,又會遇到後來為他復仇的人,以至子子孫孫互相爭鬥不息,使瞋心越來越增盛。但是,若以慈悲心來調伏自己,那麼,外境的怨敵自然就不會存在,《入菩薩行》中詳細地講述了調伏瞋心的方法。大家可以認真地學習。

二一、一切妙欲如鹽水 如何享受貪越增
於何能生貪心物 頓時捨棄佛子行

[將貪境轉為道用]
口渴時喝鹽水,越喝反而越渴,世間一切妙用欲樂也一樣,越享用越生貪心,對於修行人,對那些凡是令自己生貪心的財色名食等,應該頓時捨棄,令其不復再生,斷除自己的貪心是大乘菩薩道的根本。
以上是兩種菩提心中世俗菩提心的學處。接著是勝義菩提心的學處分兩個方面:入定時觀修離戲無執;出定遇貪、瞋時遠離實執。

二二、一切現象唯自心 心性本為離邊戲
領悟彼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入定時觀修離戲無執]
一切所顯之現象唯是自己的心,而心的本體遠離八邊戲論,這是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的密意,所以,領悟遠離能取的心與所取的境這二取的體相,心不作意是大乘佛子之密行。
出定遇貪、瞋時遠離實執又分兩個方面:於貪境離實執、觀想一切痛苦為幻境。

二三、會遇悅意之境時 當視猶如夏時虹
雖然美妙然無實 斷除貪欲佛子行

[於貪境離實執]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悅意的外境,如人或物等,此時應當把這些看做是夏天的彩虹,雖然十分美麗,但並無精華、實質,也不長久,認識到這一點,自然會淡化、斷除因之而生起的貪欲。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