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一持戒 大乘一持心 金剛乘一轉化

小乘一持戒 大乘一持心 金剛乘一轉化

泰錫度仁波切



前述對於戒律的基本與普遍的教授,是每位佛教徒都應遵守的。同時,接下來我所要談的也是非常的基本。若你走入大乘,則你知道什麼是基本的善行;當你走入金剛乘,則你知道這些基本的善行與不善行,是一種轉化。



譬如,在大乘裏,若有三、四個人聚在一起,在圖做恐佈的壞事,例如想要殺一些人之類的。那麼,如果可能的話,你應該盡你所能的將他們分開,如果你還是幫忙他們聚在一起,仍讓它們增進友誼關係,你就是錦上添花、助紂為虐,這是不好的。你己然陷在惡業之中了,因為你幫助他們做壞事。所以,協助他人做恐佈的壞事,是一種不善行。在大乘裹,善與不善是依動機而定的,是決定於行為背後的目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是個很愚笨每卻是個相關的例子,假如你走在街上,你看到一個人快速的奔跑,你看到他往哪一個方向跑,以及躲藏在哪裏。幾分鐘之後,你看到有十個人,帶著武器在追趕此人,想要殺死這個人,這十個人問你,剛剛那個人往哪個方向跑 ? 躲藏在哪裹 ? 你會告訴他們真話嗎 ? 若你據實以告,則此人就會被殺,這時你怎麼辦 ? 你會說謊或是說真說 ?



所以,在大乘裹,依你的動機與目的而定,若你看到此人就躲在隔壁,你會告訴那十個人,他朝另一個方向逃跑了,等到這十個人朝該方向追趕過去,那個方向其實是錯的,在他們走了之後,你才告訴這個躲藏者,讓躲藏者朝追殺者的另個方向逃走。所以,像是這樣,大乘的十善業與十不善業的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大乘重視的是動機,動機是非常重要的,悲心與菩提心很重要的,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方式與原始的意義仍然相連,但是,這經過轉換的,變得更大、變得更廣、變得更正確,不僅只是單純的好行為、壞行為。



在金剛乘裹又更進一步,因為在究竟上,並沒有所謂的好事、壞事。但在相對上有好與壞,任何事情,在相對上有所謂的好與壞。所以,在我們還沒有成熟到究竟的次第時,我們必須遵循相對的法則。直到我們証悟了究竟,我們就不再有好或壞,不過,到達了究竟層次的時候,就再也沒有什麼理由去做壞事了。若是你處在究竟的世界裹,你將永遠不會造作惡行。所以,好與壞是相對的,壞是不存在於究竟之中的。當你還會做壞事的時候,表示你還沒有到達究竟的層次,這是非常清楚的事。所以,在密續裹,善與不善的定義,作了更多的轉化。



今天,我並不打算詳談大乘與金乘這兩個主題。我今天在這裹所講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由此開始,依各個修行者成熟度的不同,智慧與動機發展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業行。依這些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善惡之關連。以上,是概略的、可理解性的說明。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