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後做什麼? 索達吉堪布  

幸福之後做什麼?

索達吉堪布



  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關愛、扶持其他生命,讓他們身心得到安慰和利益都是最重要的。



  有人從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留學歸來,自覺不凡,但他的智慧並沒有真正服務於社會;有人富可敵國,他的財富,在短暫的一生中用之不盡,但他的快樂僅僅遍及身邊的一些人。



  和整個社會健康、有益的發展相比,個人的發展,所占的只是一個極小的比例。如果個人佔用了巨大的資源,悄悄品嘗著自己的幸福,沒有把他的成功回饋社會、滋潤萬物,這樣的心態和行為,已經貶抑了幸福的價值。



  無論擁有什麼樣的幸福,要與人類乃至一切眾生分享,這種觀點在佛教思想中早已有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寂天論師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我們現在擁有的快樂,也是因往昔幫助、利益他眾而得,而這些快樂,應該繼續奉獻給社會。



  以前,我讀過羅素的《幸福之路》。羅素是偉大的思想家、數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有人說他科學救世,但如果能用智慧救世、用悲心救世,才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和最幸福的。



  羅素5歲時就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後來他潛心研究學問,在數學等領域取到了一定的成功。他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反對一切暴力和非正義的行為,追求自由和真理。他曾經說過,他一生中激情的主要源泉是:



  我對真理有不可遏制的探求,



  我對世間人類苦難者有不可遏制的同情,



  我對感情有不可遏制的追求。



  在羅素的這三個原則中,第一是對真理的渴求。現代人被外在物質所迷,與世間人同流合污,喪失了追求完美智慧的精神。從這個角度看,人類不僅沒有發展和進步,反而有倒退的趨向。



  佛教同樣認為,人一定要希求真理,當真理之光越來越光亮耀眼,對實相的無知和邪知自然會隱沒。我勸大家學習佛教的智慧,就是希望你們能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羅素一生中激情的第二個源泉,是世間有千千萬萬的苦難者。除了遭受困厄和疾病的打擊外,人們還深受各種內心疾苦的煎熬:



  有貪婪、無有饜足之心引發的痛苦,



  有火山爆發般的憤怒產生的災難,



  有些是愚昧遭致困苦,



  有的人被傲慢、嫉妒等煩惱折磨……



  當他們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怎麼能熟視無睹,置若罔聞?這不僅不是一位有同情心的智者所為,更非一個大乘菩薩的心行。大乘菩薩將自己所有的愛、乃至身體的一切部分,都已無有任何條件地奉獻給眾生。





  羅素的最後的一句話我不太贊同,這句話可能是他對某一段感情比較執著時說的。羅素降生於1872年,死於1970年,享年98歲。到了晚年的時候,他還有沒有那種“對感情不可遏制的追求”呢?



  人們口口聲聲尋找幸福,你幸福了嗎?



  如果你真的幸福了,幸福之後,你該做什麼?



  有些學者一生追求名譽,擁有聲名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



 有些豪富一生尋求金錢,為的只是“我”榮耀、“我”幸福。



  但是,你希求的一己幸福,不一定具有意義和價值。



  我們要追尋真正的幸福,並回報、服務社會,以他人的福祉為終極目標。幸福的範圍需要開拓,無限地拓展,遍及人類乃至所有生命,充滿世界乃至整個虛空。只要尚有生命正在承受各種物質上、心靈上的痛苦,我們就要不計任何代價和結果,默默不懈地奉獻和努力。





  我們的能力雖然微小,但我們的心願無比強大,生生世世,我們祈願來到世間做同一件事,哪怕只有一個生命因此而改變。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