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藏傳佛教中佛塔的歷史傳承 ~劉成有

論藏傳佛教中佛塔的歷史傳承

~劉成有



  西藏佛塔是藏傳佛教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西藏佛塔是伴隨著藏傳佛教的誕生而誕生,也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發展,是中國佛塔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佛塔不僅具有鮮明的建築風格特徵,而且它所包含的內容也是多方面的。雪域高原巍然聳立的一座座佛塔,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遊客和敬香拜佛之人,以及國內外大量的藏學愛好者和研究者。



  一



  西藏佛塔一般稱之為藏式佛塔、雪域佛塔、聖域佛塔、藏傳佛塔、藏傳佛教佛塔、喇嘛塔、瓶形喇嘛塔、梵塔等。藏語因地區方言的差異,對佛塔的稱呼略有區別,所以漢文史料中稱西藏佛塔為“覺頓”、“曲典”、“曲丹”、“喬什典”等。藏族稱佛塔為“曲丹”,藏文中含有恭敬、供養、祠祀和祀奉的意思。“丹”含有依靠、依賴、依存、支柱、根基、依所、歸宿等意思。藏族也稱佛塔為“圖丹”,這裏的“圖”是心意、心境、心靈的意思。“圖丹”是指心意之依所,心願之所歸。



  西藏佛塔多為覆缽式瓶形喇嘛塔。藏傳佛教的發源地是西藏,藏式佛塔的發源地也是西藏,其他地區的藏式佛塔與西藏佛塔是源與流、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西藏佛塔又淵源於印度佛塔和尼泊爾佛塔,形成和發展在以西藏為主的廣大藏區及祖國內地。西藏佛塔始終帶有一股東南亞佛塔文化的馨香,充分體現了印度和尼泊爾建塔供養思想與西藏古代建築的完美結合。



  藏族地區是當今世界上擁有佛塔最多的一大佛教聖地。長期以來,由於藏族佛教徒以造塔作為一種修德積福的途徑,無論僧俗都熱衷於建造佛塔。藏民認為,造一座佛塔、一尊雕像和高聲誦經,都會自動地產生大量功德。這類佛塔無論形式、內在含義、功能利益等方面都帶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藏區有人群的地方和有寺廟的地方,均有藏式佛塔,它是藏區極富特色的宗教建築之一。西藏塔的外形結構,一般來說,分為塔座、塔瓶、相輪三個部分。塔基不大,為正方形,西藏塔身下小上大,與塔基的下大上小形成上下對稱,呈示出向下的壓力,一種鎮魔的力量。鎮魔,是佛塔的主要功能之一,最鮮明地體現了藏傳佛教及其藝術特色。塔座上有四個臺階,象徵著佛教的神秘之山須彌山的四個階層。塔基上的瓶形的塔身是無形的原始佛的位置,為萬物起源的象徵。瓶頂上是圓缽體相輪,有13圈,表示菩薩的十三天。相輪頂的半月形、太陽形象征日、月星辰圍繞須彌山宇宙柱運行。藏塔最下層的方形基台,其感性形式如堅實的大地,象徵“地”;基座上的四層臺階為向上的“趣悟階路”,瓶上的瓶形,其感性形式如瓶,象徵“水”;瓶上的相輪,其感性形式如火錐,象徵“火”;相輪上的彎月形,其感性形式如流動之風,象徵“風”;月形上的圓,象徵無形的“空”。藏塔各部分表徵體系包含了更深廣的文化內涵和宗教意義。



  二



  西藏佛塔的歷史可追溯到佛教傳人西藏前的幾個世紀。早在藏族原始宗教——苯教興盛時期,西藏就有祈神鎮魔的土塔、石塔和木塔等。印度佛塔初傳西藏時就兼收並蓄,融人苯教的某些建塔技藝。



  印度佛塔初傳西藏大約是在5世紀左右,據藏籍《西藏王臣記》記載,約5世紀時,吐蕃贊普拉脫脫日年贊時期,佛塔已傳人我國西藏。真正意義上的西藏佛塔始自7世紀松贊干布時代,因西藏佛塔是藏傳佛教的產物,佛教自松贊干布時代傳人西藏,兩者是同步發展的,但佛塔略晚于佛教的傳人,因為人們在普遍接受佛教義理的基礎上,才能去營造象徵佛教的建築物——佛塔。



  松贊干布時期佛教正式傳人西藏,佛教建築隨之應運而生,佛塔這種象徵佛陀真身和佛陀精神的佛教建築也終於在西藏本土誕生。松贊干布時期創建的西藏昌珠寺五頂塔是藏族人在西藏本土創建的第一座結構較完整、特徵較顯明的藏式佛塔。另外,像拉薩紅山頂白塔、奧同湖塔、大昭寺八塔等也均是西藏早期建造的佛塔。吐蕃早期佛塔的一些遺跡迄今尚存。比如西藏年楚河上游康瑪縣乃甯曲德寺有3座吐蕃時期的佛塔,這是西藏現存最早的佛塔遺跡。



  8世紀中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佛教在西藏得以蓬勃發展,西藏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座規模比較宏大的佛教寺院——桑耶寺。據《桑耶寺簡志》介紹:坐落在西藏紮囊縣江北岸的桑耶寺,是我國西藏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也是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它融合漢、藏、印建築風格為一體,是西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建築之一。8世紀中葉,赤松德贊從印度迎請大乘佛教瑜伽中觀派的創始人,古印度著名佛教寺院那爛陀的首座寂護(約700-760年)和印度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來西藏弘傳佛法,並興建桑耶寺。桑耶寺是在西藏佛教具有一定的社會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的條件下產生的,亦是西藏佛教史上佛苯鬥爭的產物,它對西藏的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



  桑耶寺有四座塔,四座佛塔高大雄偉,分別為白、紅、黑、綠四色。東南角是白塔,用石板石塊砌成。塔基方形,其圍牆上立有108座小塔。塔座方形,腰部以上逐層內收,座上是瓶形塔身,扁而寬大,設有龕門。寶刹上17環不分級的相輪。西南角是紅塔、塔座用磚砌成,形方而實圓狀如覆鐘,腰部以上呈環狀紋,座上是寶瓶形塔身。寶刹之上兩段相輪,下九環,上七環。西北角是黑塔,塔座為條磚砌成,似三疊覆鍋。刹(托)盤上托寶劍。二級相輪七環,上為瓶蓋和寶珠。東北角是綠塔,由綠色琉璃磚砌成。塔基很高。經數級到第一層,四面各有三間龕室,內有塑像。由明梯通第二層,四面各一間龕室,亦有塑像,第三層為寶瓶形塔身,傘蓋上承寶珠。



  桑耶寺是仿照印度歐丹達菩提寺建造,融人漢、藏、印建築風格,印度僧人曾參與和主持桑耶寺佛塔的興建營造工程。這給西藏早期佛塔烙上了印度佛塔的印跡,為後來西藏佛塔的形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壤塘縣寧瑪派、覺囊派和噶舉派所建之塔,也是典型的藏塔。塔身為階梯狀,層層上收。塔座正面開了道單扇門,內樓梯可亙達塔身。5層各面均開方窗。圓缽形塔身上大下小,其上是木制大圓盤,盤上固有小柱20餘根,與塔座之頂部邊沿相接。圓盤上砌一方台,塗白色於四壁,繪怒神頭像,方台蓋大平頂,出簷與四方圓標和圓盤相連。十三天與其他塔刹無異。塔刹為圓盤形,周圍綴瓔珞。頂部寶珠、玉瓶、金缽、蓮花組成鎏金頂。其中,棒托寺佛塔是其典型。棒托寺喇嘛塔共32座,塔為堵波式正方形塔基,瓶肚形塔身,十三輪塔刹。塔高32--42米,巍然屹立,頗為壯觀。塔身內空,塔內供有千手千眼佛、釋迦佛、無量壽佛、蓮花生、佛母、綠度母、白度母等塑像,及大型精美壁畫。其中以吉祥門塔、降妖塔、尊勝塔為代表性建築。曾克寺塔林集塔、碉建築特色為一體,是藏塔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曾克寺塔林外形似碉,內部是塔。9層石木結構,層層塑佛像。主塔高度約25米,層層旋轉。頂層牆週邊有轉經敞廊,砌牆時將石塊置於以原來的線條多伸出的五六寸。拜佛者登上塔頂,腳踩在支出的石塊上,自左向右,手拉鋼絲繩轉經。主塔前面幾十座1米高的小塔擁護,小塔的外層用代表聖潔、安詳的白色裝飾。放眼望去,宛如人間仙境,使人心情豁然開朗。



  三



  雪域藏地佛塔有多種類型,如為紀念釋迦如來從誕生到涅盤的八大成就的塔,其腹身等處在細節上都大不相同。正如鹿野苑初轉法輪的吉祥門佛塔的塔腹要向外凸出;天降塔塔腹又圓又凸,上有天梯;舍衛城神變塔的階層為四方形,塔腹為圓凸狀;涅盤塔沒有塔階,是圓形佛塔;而在廣嚴城加持年壽而建的尊勝佛塔上有塔傘和三個圓形的塔階等等。



  另外,還有一種藏族葬俗中最為尊榮的塔葬。即大活佛的肉身塔——靈塔。歷代達賴、班禪,藏傳佛教根本活佛、被稱為“呼圖克圖”的黃教大師,都用靈塔保存遺體。對遺體進行防腐、乾燥處理、裝金修飾三步驟來完成活佛肉身的最後定型,然後給遺體穿戴華貴神袍、神帽,打扮成一尊神佛,身上撤滿藏紅花和香料,然後用各色哈達包裹,裝進佛殿裏的塔式陵,長期保留教徒香客的膜拜。在西藏拉薩市中心的布達拉宮紅宮內供奉著曆世達賴的靈塔,其中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的靈塔是建造最早、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的一座。而矗立在西藏日喀則紮什倫布寺內東陵劄什南捷的一座靈塔,則是第五——九世班禪大師的合葬靈塔,這種現象在藏傳佛教史上頭一次出現。兩處靈塔的塔身遍鑲珠寶,雕飾華麗,造型端莊。



  甘丹寺距離拉薩45公里,曾經完好地保存著著名宗教領袖宗喀巴大師和幾十位甘丹寺大師的肉身。宗喀巴大師1419年圓寂,他的施主和弟子捐贈白銀700多兩,在該寺陽巴堅佛殿樓上,建立一座銀塔,供奉大師的遺體。十三世達賴把銀塔改為金塔,並鑲嵌一顆金剛鑽石。在青海黃教中心塔爾寺大金瓦寺內有一高塔,也是為紀念宗喀巴大師而建造的,是塔爾寺最高的一座佛塔。據說塔正中是宗喀巴母親埋胞衣的地方,即是大師出生之地。在塔內有棵菩提樹,菩提樹上生有十萬個有獅子吼佛像的葉片。起初是宗喀巴的母親按其兒子囑託用周圍石頭壘起的塔,後三世達賴赴京經過此地,在藏族僧俗群眾的支持下,建起了這座高達十一米的寶塔。此塔是複缽式塔,其形制和特徵與北京妙應白塔極其相似。塔身周圍都鑲嵌寶石、翡翠、珊瑚、瑪瑙、綠松石等,頂有一鳥,鳥嘴中據說有一顆釋迦佛牙舍利。佛龕內供奉著宗喀巴大師的雕像。佛塔和藏地靈塔具有很深奧的象徵意義。《彌漫雪域的藏傳佛教》載,遍佈信奉佛教國度的佛塔,也是陵寢即靈塔,並有著特殊的佛教含意。佛塔最下層的方形基底,表示堅固的地基;其上為水球,再上為火錐;再上為氣托;最上為波動的精神或待脫離物質世界的靈氣;而以上元素又都由“趣悟階路”而登達。這基本上是把佛教的“四界”的思想——土、火、水、空集於靈塔一身,使這四種屬性通過靈塔表現為有形物質,可通過視覺觀察到的實體。高僧、活佛的遺體保存於這樣的靈塔之中,不僅體現了肉體複歸“四界”的佛教思想,還象徵著出生——生活——死亡——精神——出生的“生命之輪”,實現永無窮盡的輪回。



  藏式佛塔除了它的使用性,可以盛放聖賢的舍利,還可以放置活佛骨灰或遺體以及經書聖物等外,它的更深層意義和象徵性,是供廣大信教群眾朝覲的。因此,我們看到藏地藏式佛塔,既是藏族信徒的一種崇拜物件,又是別具風格的藏傳佛教建築雕刻藝術,反映了藏區古老民族的優秀文化和高超的技藝,更是各個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總之,西藏佛塔在發展過程中,既保持了印度和尼泊爾佛塔的基本格式,又在借鑒東南亞各佛教國家和祖國內地佛塔建築風格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西藏本土建築設計者的設計技術,並經過幾個世紀西藏佛教僧侶和無數佛塔營造者的不斷實踐和摸索,西藏佛塔才逐漸臻于成熟,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特徵。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