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修行的三種殊勝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修行的三種殊勝方法



於此修法及其他我們所採用的修法中,我們應按照“三種殊勝方法”來作:



前行時,生起願為一切眾生而作而修法的菩提心;

正行時,離於一切分心雜擾、執著和概念;

結行時,為一切眾生迴向功德。



這三種方法必須被應用在任何一座修法上,無論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手印、大中道或大圓滿都一樣。沒有了這三種殊勝的方法,修任何法都全然無效。



前行的準備階段要生起菩提心,它對我們的修持如同“技巧”般。為何我們說“技巧”?在現代科技中,極有力的機器被用來代替以一千個人的手花一個小時方能完成的工作。那就是“技巧”的意義。同樣,如果我們以利益他人的純淨動機來做一件事,那麼這個技巧就會使這個行為有無限地利益和效益。身、語、意之中,決定行為的優劣中,最重要的是心意。因此,當起修時,我們首先要轉心向內在並審查我們的發心。



正確的思維是這樣的:“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曾是我過去生中的父母,現在他們全部沉陷於苦海中,他們都希求安樂,卻不知如何帶來安樂。我希望幫助他們,卻沒有能力做到。因此我必須向圓覺漸進,以獲得解脫一切有情眾生離於他們的痛苦於無明的能力。”



行者的一切行為都要以此方法而做,即使是像持誦一句“瑪尼”,或繞一次寺院、塔等看起來微不足道之事亦應如此。以“願為一切眾生”而作的想法,去做每一件事,就算只持誦一句六字大明咒,便可帶來關閉下三惡道之門,並引領至淨土的無量功德,其利益更將於多生多世中持續的增長。原因是,假如我們為一切眾生而迴向某一件事,由於眾生之數無限,故其利益亦將無限。反之,持了一百萬的“瑪尼”而不迴向其利益給一切眾生,其功德將比為一切眾生而僅僅持了一百遍“瑪尼”還少。



主要的正行修法部分,必須要離於概念和執著。事實上,這意味著具有對現象的空無本質――空性的完全了悟。但這對初修者而言,並不容易了解;因此,對我們來說,主要的重點乃是身、語、意,完全專心一至的運作。例如,我們的身體做大禮拜時,如果夾雜著一般閒語,而心中充滿執著與憎恨的念頭;這種只有身體的機械式禮拜,還不如別動較好。



我們應一直結合身、語、意在我們的修行中;以身禮拜,以語持誦皈依祈情文,把意念保持專注於我們做這些禮拜的意義上才是。要記得當我們合掌於額前,我們禮敬諸佛之身;當我們合掌於喉間,我們禮敬諸佛之語;而當我們合掌於心時,我們禮敬諸佛之意。接著,當我們以前額、雙手、雙膝觸地時,我們禮敬諸佛之身、語、意、功德和事業,同時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五方一切眾生,在我們的心中都轉化成五種智慧。



這種心念我們應明確謹慎留心的維持著。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好的工作者就是一直留心於其事業中的人。他以身體專注於工作上,以其語來討論什麼該做、什麼該避免,以其心極小心地思考著他正在做的事。否則你最後可能會像個裁縫時總是望著窗外、和所有在店中的人聊天的裁縫師;發現竟把正在做的衣服縫到自己的衣服上。



當我們說真正的修行必須是:“離於概念與執著“時,是指離於依戀、離於醉心迷惑、離於散亂之心等等。如果我們做了一個一萬塊銀幣的廣大供養時,我們不該以為:“噢!我做瞭如此的一個大供養!那對我的餘生已經夠了。我將要獲取我的善行之果,享受其業果。事實上,我可能做了比任何人所曾做過都還大的供養。”一個以如此小心眼的態度所作的供養,事實上是極有限和相當無用的。我們應願我們的供養能被無限制的成倍增加。假如我們供養了一百萬,我們應希望有能力供養二百萬,同時離於慢心。



有四種徒費布施善行之事:希求回報、炫於他人、懊悔布施與遺漏迴向其功德給一切眾生。簡而言之,一件善行必須完全地離於任何第二個念頭與希冀、想像;應離於做者、受者與一個動作的概念。



修法時,我們的心必須離於有害的想法,否則將會像在美味的食物中下毒般地壞了整件事。同樣地,如果我們想以身、語、意來做正確的修行,但我們卻摻雜了執著、嗔恨與傲慢,我們的修持將不會有太多利益。



第三個殊勝的方法,是結行時的迴向功德,他將令此功德之果不斷地增長,而代以一旦受用其果後,功德的享盡。不論我們做了一個或一千個禮拜,供了一盞或一千盞油燈,我們都應祈願:“我為遍及虛空之一切有情眾生,特別是我曾認為是怨敵者,迴向過去、現在、未來所作的一切功德。”當我們做此迴向時,我們應非常清楚我們現在所作的是什麼,就好像我們正和每一個眾生攜手協力般。我們不應以為功德被一切有情眾生所分掉了,而要認為每一個眾生都得到了全部的功德。



如果我們將任何行為,都輔以這三種殊勝的方法,即使不是像持誦了幾十億遍心咒,或供養了大筆的錢財那般明顯的廣大行為,也將會有無量的、真實的利益。



由於純正、廣大的發心――菩提心,因此大乘方堪稱為“大”。失去了菩提心,即使我們稱自己是大圓滿、大手印或大中道的修行者,我們也仍是在自私的狹隘道上。



假如我們有了這三種殊勝的方法,我們便擁有了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如果我們沒有了他們,就沒有了進步的方法。真正的修行是個必須被開展的東西。我們必須去轉化我們自己,如果從初修時,我們便完全地離於執著與嗔恨,並持續敵將無量有情眾生放在心中,我們便已準備好了被啟發了悟,並且不需要在最初的地方修持。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也就是為何我們需要去留心教法的意義,警惕於觀照我們的身、語、意的所為。如果我們如此的修持,我們將會在道上有進步,而沒有太多的困難。就像個有教養的小孩,我們能夠從他如何吃東西等日常行為中看出來(是不是有教養),因為他的心曾被這種訓練所改變。

我們必須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我們禪修中所出現的境界保持住。我們有可能會以為自己已達到一種高的層次,但事實上這種想法卻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障礙,並且我們也將無法處理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不同環境。座上禪修與下座後的時段,應該彼此補充、加強,否則將會很難達成解脫。

在初修時這並不容易;在中途這種定解也非異常堅固;但在最後,他會變的極自然。因此,在剛開始時我們就必須以最大的努力來精進修持。請好好的思維這番話。---- 頂果欽哲仁波切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