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仁波切的文章列表如下,共3032

第一頁上一頁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下一頁最後頁

問: 如果一個女弟子愛上男上師,或者是一


 

問: 如果一個女弟子愛上男上師,或者是一個男弟子愛上女上師,這個要怎麼樣轉這個煩惱為道? 宗薩欽哲仁波切答: 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講這種短暫的組合. 這個老女人("佛說老女人經"中問佛陀問題的老女人)她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 在經典中,這個老女人看到一個身體發金色光的人向她走過來.如果她沒看到的話他根本不會問這些問題.當然這是個理想的狀態. 在因緣上看,如果一個女性的學生對男性的上師,或者是...

宗薩欽哲仁波切 開示 在灌頂的時候,


 

宗薩欽哲仁波切 開示 在灌頂的時候,你跟著上師念誦的內容一開始是皈依,念皈依文、剪頭髮、取一個法名,這些到底有什麼用?你依然有這麼多、或許更多的欲望,有那麼多、就算沒有更多的憤怒,有那麼多的問題,為什麼? 因為你從來沒有真實而真誠地皈依佛、法、僧三寶,因為你從來沒有在快樂的時候想到它,只有在不快樂的時候想到佛法。 這表示三寶是你責怪的對象,而不是皈依的對象。你如果是以這樣的態度皈依,不如不...

問: 佛法的修行不是為了快樂,而是為了超


 

問: 佛法的修行不是為了快樂,而是為了超越快樂與不快樂。為什麼快樂總是那麼難以得到?即使貌似得到也非常短暫和脆弱? 宗薩親哲仁波切:因為,一般所謂的快樂,是指當期望實現的時候。而當期望實現的時候,如果你去思考它,這句話“期望實現”聽起來也是相當自欺的。 所有的快樂都是如此。期望實現——那樣的情況很少發生。而等到它發生的時候,你的期望也許已經提升,或者降落,或已經左右搖擺。由於你的期望建立在各...

問:我們在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什麼?


 

問:我們在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什麼?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最重要的是自省。如果可能的話,不要讓任何其它東西來影響我們自省的過程 - 不要被宗教、甚至不要被佛教來影響。 比如說當我們生氣的時候,不要去想為什麼我在生氣,不要這樣想。只要看著那個憤怒,看它如何增長,如何影響我們,影響我們的喉嚨、舌頭、讓我們口乾,就看看它怎麼影響我。 不要自我批判,說:噢!我不應該生氣!,不要被這些影響。 這...

問:我有時在街上給路邊的乞丐一些硬幣。朋


 

問:我有時在街上給路邊的乞丐一些硬幣。朋友說你要有選擇地給他們,因為大部分是騙子,我還是給他們硬幣。我想如果懷疑他們是騙子,會削弱我的慈悲心... 我給乞丐錢是在助長有些騙子嗎? 我是在造惡業嗎?我是不是因為怕失去了所謂的慈悲心才這樣做的,我沒有真正的慈悲心嗎? 宗薩欽哲仁波切答: 首先,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究竟誰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誰又是否為假乞丐,這真的很難判斷。而且老實說,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

問: 在你看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宗薩


 

問: 在你看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宗薩欽哲仁波切答:在佛教中生活的「意義」並不重要。如果你問我生活的「目的」,作為一個佛教徒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執,不癡迷,沒有特定的習慣,不偏執,只有這樣才能通向自由--涅槃。

宗薩欽哲仁波切終極開示——不一樣的佛教


 

宗薩欽哲仁波切終極開示——不一樣的佛教 基本上我沒有什麼新的話要講,要講的都是那些佛教的老東西,舊的很簡單的東西。 如果你聽的時候不是很注重那些佛教上的字眼,比如出離、慈悲、菩提心, 不被這些概念帶著跑的話,可能會比較好。 所以,這次講的佛教是幫助我們修心的方法式的佛教,而不是宗教式的佛教。 歷史上的悉達多最後離開了王宮,我們呢, 甚至連想逃出去這樣的念頭都沒有,我們永遠都想呆在這個王...

入中論(14) ——宗薩欽哲仁波切


 

入中論(14) ——宗薩欽哲仁波切 沒有因,那為什麼有這些東西呢?就是因為有這些東西,所以有這些東西。你不要認為這個思想很簡單,我隨便就可以駁斥它。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思想。因為我自己覺得,佛教其實沒有真正給一個很好的理由來證實有下一生。怎麼證明呢?這邊不能說我在報紙或者是電視上看見斯里蘭卡有一個小孩,記得上一輩子銀行存款帳戶的號碼。 現在這些就像是滔滔不停的大河一樣到台灣來的,有轉世頭銜的轉...

問一些人相信正因為有大悲大喜,生命的旅程


 

問一些人相信正因為有大悲大喜,生命的旅程才有它的意義,歡笑與淚水作為人的正常反應和情緒通道,是否也在解放著一些執著,悲喜的二元概念本身也有它的意義吧?為什麼要說“諸漏皆苦”? 宗薩欽哲仁波切:佛徒說“諸漏皆苦”,這是因為任何情緒都變幻無常;更為甚者,任何情緒均受到時間的限制。意思是說,情緒無從把握。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會改變;而改變總是導致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則是受苦的根本成分之一。

宗薩仁波切:最大的福德就是能維持獨處


 

宗薩仁波切:最大的福德就是能維持獨處 修行的場所在哪裡都無妨,所以試著不要過分挑剔 否則,你會為了安排正確的修行條件,而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花在枝微末節上,卻沒有時間修持。 龍欽巴(Longchenpa)曾說,在山頂上,我們的心自然而然會較為清晰,因此較容易平息心理上的昏沉。 所以,如果你有機會在山上修行,而且接受過觀想、「止觀」的教授,那麼就應該做這些修持。 他還說,在岩石崎嶇的地方思惟無常...

第一頁上一頁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下一頁最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