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卻殿仁波切的文章列表如下,共83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台灣聞思寶藏佛學會(卻殿仁波切在台中心)


 

「禪修是要讓自己熟悉善念、善心。你要做的是努力提升善心潛力,以及減少心的惡習氣。要是你做不到這一點,僅僅只是專注在呼吸上並沒有用處、沒有意義,重點是在提升心續的善心潛力,這就是所謂的禪修。一開始禪修時,你要反覆不斷地思維各種善念,心會逐漸地對這些善念愈來愈熟悉,你的心就會轉成善念的體性。之後,你甚至不需要再去思維,或者需要理由,善念就會自然地在你的心中生起。你要反覆地,一再地去串習善念,而當你能逐...

台灣聞思寶藏佛學會(卻殿仁波切在台中心)


 

各位同修:大家吉祥如意!尊貴的 卻殿仁波切已抵達澳洲,自3月20日至4月1日將在澳洲傳授那洛巴六瑜伽、勝樂金剛灌頂,及奢摩他 。讓我們好好地、大大地隨喜、讚嘆,及祈願吧!本週佛學會有兩場共修法會3/16(五)19:00 如意珠度母四曼達 及 廣論研討3/17(六)18:00 上師薈供 (請注意:之前法訊通知為七點舉行,此次上師薈供特別提早一小時)歡迎大家來參加共修、研討及上師薈供!臺灣聞思寶藏佛...

台灣聞思寶藏佛學會(卻殿仁波切在台中心)


 

普賢行願品的重要性為菩薩所發願的集合,是一百二十萬種的菩薩發願內容,把如此廣大發願內容濃縮就是普賢行願品。再將普賢行願品所發的願望可再濃縮為兩個句子,就是我們經常唸誦的:勇猛文殊如實了諸法,大行普賢菩薩亦如是,為能隨從彼等清淨學,我將此等善根皆迴向。正如一切三時善逝佛,所讚種種迴向中最勝,為行普賢行我亦如是,將此善根各各皆迴向。這兩句誦文可以包含全部普賢行願品的內容。一般來講,積聚資糧跟淨除罪障都...

台灣聞思寶藏佛學會(卻殿仁波切在台中心)


 

「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第一步聽聞和了解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透過聽聞、了解佛法,才能夠啟發你能夠如理的去修行,你修行的好樂的心才能夠不退。如果說你不懂佛法,你不了解佛法真正的意義,就算你一開始好樂心很強,也很想修行,但是因為你不懂的關係,一陣子之後好樂心就會衰退。透過如理的聽聞、學習佛法之後,才能知道你要學什麼,內容就是要修三增上學。三增上學,第一個就是增上戒學,第二個是增上定學,也就是我們要一...

台灣聞思寶藏佛學會(卻殿仁波切在台中心)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一直在輪迴當中受各種不同的苦,如果我們現在不聞思修佛法的話,將來一樣要繼續不斷的受輪迴的一切生死苦。這一切苦來自哪裡呢?就是來自於我們的煩惱,所以我們心中的煩惱,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我們常常都把外在的那些敵人當作是敵人,其實外在的這些敵人,並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為什麼會有外在的這些敵人來傷害我們?外在的這些敵人之所以來傷害我們,是由於我們的業驅使他們來傷害我們。而我們的業是...

台灣聞思寶藏佛學會(卻殿仁波切在台中心)


 

直屬尊貴的 卻殿仁波切(Choden Rinpoche)在台弘法中心

台灣聞思寶藏佛學會(卻殿仁波切在台中心)


 

「所謂的口傳,即使受持口傳者不能夠了知其義,僅僅能夠聽聞口傳之音聲,也是饒具意義,極具利益的。由於所口傳的教授是來自於著作者以廣大祈願而著作,裡面也展示了修行次第。因此,即便耳根聞受口傳之音聲,也能夠在將來易於了知其意,尤其是自己如果能夠具足祈願,經由口傳的聞受,自己所發的淨願也易於成辦。」---卻殿仁波切

台灣聞思寶藏佛學會(卻殿仁波切在台中心)


 

「對於初業有情而言,對無常、皈依和業果的觀修都是很重要的。觀修念死無常時,同樣也先做加行六法、觀想上師在我們的頭頂上,然後向上師祈請,願心續中能生起無常的證量。首先,要思維念死無常的利益是什麼?不念死無常的過患又是什麼?如果我們對念死不在意,根本生不起對法的希求心,所以,一定要儘量地思維死亡必定到來,因為凡有生就必有死的緣故,既已生,終有面臨死亡的一天,絕不可能長活在這個世間,所以,我們要明白,此...

台灣聞思寶藏佛學會(卻殿仁波切在台中心)


 

「阿底峽尊者對於顯密證得佛果的道路完全精通,但是當初他到西藏的時候,請法者請說希望他講述整體西藏全部都能夠得到利益的教法,因此,此後他對弟子的開示主要講的是皈依、業力因果以及發菩提心,除此之外,沒有廣大的來講述密咒乘的教法,除了少數有緣份的弟子,指導他們作密咒乘的實修之外,並沒有廣大的來弘揚咒乘教法。不管什麼人來請求教法,都講皈依,所以當時很多人流傳說,阿底峽也沒有什麼學問,不管你去問他什麼,他都...

台灣聞思寶藏佛學會(卻殿仁波切在台中心)


 

「一般而言,佛陀所講述的教法,是順應所調伏眾的心續而來講述。針對所調伏眾的心續來講述的教法,彼此之間一定會有一些出入,因為所調伏眾的心思不一樣。為什麼說這些教法沒有互相違背呢?因為這些教法都是一個士夫要證得佛果之間所走的道路,這些教言有的是主體,有的是分支,這些教言都是成佛之道,就此而言是沒有互相違背的。譬如說就菩薩的實修做為例子,菩提心的觀修、空性的觀修是主體;出離心──恐懼三惡道,因此來求取皈...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