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宗薩欽哲仁波切的文章列表如下,共430

上一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頁

為什麼要供燈呢?(二) 宗薩欽哲仁


 

為什麼要供燈呢?(二) 宗薩欽哲仁波切說:“在金剛乘中,特別是金剛乘的大圓滿傳承中,燈或燈所象徵的意義非常重要。在所有像徵性的供養或可以看得見的供養裡,燈被認為是最吉祥的物質,因為它代表心。事實上心和燈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黑暗中沒有燈,我們就看不見任何東西;但沒有燈的同時,我們也看不到燈。所以燈做了兩件事:它照亮自己,也照亮其它東西。當它照亮自己時,用的是自我照亮的方法。你找不到燈的黑暗面,找不...

問:您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幸福的定義是不


 

問:您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請問,在你的心目中幸福是什麼樣的定義和概念? 宗薩欽哲仁波切說:大概兩年前吧,很多西方重要的媒體做過特別報導,他們說佛教徒是最具幸福感的。而且在英國,美國和其他地方,事實上正在持續進行神經學和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因為幸福一直是個問題。這引起了很多我們這類所謂的佛教老師們的興趣。身為佛教徒,乍看之下,由這些相當挑剔的,所謂客觀的西方媒體來報導說佛教徒是...

最高的戒律: 不落入極端是最高的戒


 

最高的戒律: 不落入極端是最高的戒律。 既不做吸煙者,也不做驕傲的不吸煙者; 不做說謊者,也不做極其傲慢的不說謊者。 極端的守戒,只讓驕傲膨脹。 以自己守戒為榮的佛教徒,表現出屈就他人, 炫耀自己的戒律,讓那沒守戒或守了一點的人難堪, 這種佛教徒需要讀《金剛經》。 __ 宗薩欽哲仁波切

什麼是佛的果位呢?不是說把佛幹掉了,我們


 

什麼是佛的果位呢?不是說把佛幹掉了,我們佔上佛的位子。沒有這種果位,佛講的也不是這種果位。 很多宗教都是這樣講:「師父穿透了太陽,弟子穿透了月亮,就成佛了。」也有些宗教說:「神高興了,你就上天堂;神不高興,你就下地獄。」這種是胡說八道的說法、也是很笨的宗教。全都看祂高不高興啊?那神天天高興就好了,為什麼祂要不高興呢?祂還有那種高興、不高興的情緒存在,那能救我嗎?我才不要信祂咧!我相信能救我的,情緒...

(孩子與成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批判”的


 

(孩子與成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批判”的那種能力。很悲傷,成年人失去了這個能力。事實上,在禪定的教授裡,需要我們達到那種境界,不批判的境界。因為當你不批判的時候,你是最開心、最快樂的。一切都只是玩具、遊戲,只是一種展現。我們可能失去了那個能力。----- 宗薩欽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對金剛乘弟子的教誨 — 有


 

宗薩欽哲仁波切對金剛乘弟子的教誨 — 有關社交媒體的忠告 勿在網路張貼密乘的形象物包括雙身像、憤怒尊等;張貼密咒與種子字;不要談論你接受的灌頂、大手印、大圓滿等;不要陷入精神性的唯物主義;別讓佛法服務於你的自我;不要吹噓你的上師;不要談論你的修行以及你所謂的智慧;要永遠注意你的發心,試圖用你的修行來引人注意並不是修行的一部分!    金剛乘弟子有責任保護好金剛乘這個深密的傳統。因為金剛乘應以秘密...

問:我們如何尋找上師?一位好的上師必須具


 

問:我們如何尋找上師?一位好的上師必須具備那些特質? 宗薩欽哲仁波切 答: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因為現在有很多人想要有一個好上師,並且成為一個人的弟子一定有一些儀式,像剪下一點頭髮、皈依等等,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呢?就如同結婚、戀愛是兩回事一樣,結婚必須要有儀式,否則婚姻並不完全;但對戀愛來說,沒有人可說這是你將戀愛的人,沒有人可指引你戀愛,如果你遇見某人,你被自己的感覺所動,你就自然地戀愛了,為什...

關於的問題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


 

關於的問題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有人問及我關於藏密裏面「雙修法」的問題。我要說一般人觀念都錯誤了,事實上雙修法是金剛乘的方便道,有人認為是受印度教的影響,這種爭論不是現在才有的。以我自己的體驗來說,不論你使用雙身、雙修或雙運的名詞,它事實是一個很深奧的哲理,沒有提到行為,更沒有提到事業和手印...等等。自古來我們便習慣結合並聯想許多東西:男生和女生的結合、善與惡的結合、美和醜的聯想...等...

宗薩欽哲仁波切針對國內學生(關於育兒)問


 

宗薩欽哲仁波切針對國內學生(關於育兒)問題的回復 問題1,非常想知道您對於目前社會上比較嚴重、普遍的青春期孩子叛逆,不聽話,沉迷網路,厭學這樣的問題的看法。作為父母應怎樣對待這樣的孩子? 仁波切答:很不幸的,我們可能需要去學習如何用他們的語言表達. 問題2,我在一次流產之後開始誦《地藏經》是想誦給未能來到世間的胎兒,但在看到《正見》中提到:佛法不是商業,我們不應當“交易的拜佛”。我迷惑了。我...

問:為何觀想的力量如此強大? 宗薩


 

問:為何觀想的力量如此強大? 宗薩欽哲仁波切答: 如敵人,我們習慣以為是外在的, 而沒有想到是來自內心的嗔恨, 由於我們平時已有觀想的習慣, 所以金剛乘中也藉之以為方便, 因為人們都一直在觀想, 那麼何不教一些有意義,能得到結果的觀想, 如觀世音菩薩的觀想, 藉此來發展一個人的大悲心、慈愛等。

上一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