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業報的文章列表如下,共142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問:佛教說“善有善報”,為什麼行善者無好


 

問:佛教說“善有善報”,為什麼行善者無好報,行惡者反而看起來比較好呢? 多識仁波切答:修行行善者,固然有受苦受挫折的情況,但那是前世的業果,絕非今世善惡的錯報。今世苦樂是先世的業報,今世善惡行為的業果,在一般情況下顯現於後世,所以說行善作惡死時見分曉。 由造業對象和造業心態所構成的嚴重罪業,就會現驗現報,不待來世。由於這個原由,無論行善作惡,對象和自己心理心態非常重要,需認真抉擇。

如何利用問題來訓練皈依心? 梭巴仁波切


 

如何利用問題來訓練皈依心? 梭巴仁波切   可以利用問題來訓練自心皈依並依止佛法僧。   思惟生生世世所受的苦,唯一能給你完全保護的就只有三寶,所以應如是思維:“不論生命中會發生什麼問題,我將只皈依三寶”   不僅惡趣中的苦,所有輪回的苦,皆源於苦因,也就是無名跟妄念。如前面說,妄念激發業,在心識中留下種子,致使自己受輪回的蘊且受苦。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受生死之苦。自無始以來,造了那麼多業,...

問:請問仁波切合利用問題來淨除惡業?


 

問:請問仁波切合利用問題來淨除惡業? 珠脫仁波切答:要思惟:「所有我的問題來自我的惡業」熟記下面四大綱要且運用於當前的難題上: 業是必然的,業增長擴大, 無因不招果,業永不失壞。 例如,面臨人際關係不和諧,或失去伴侶時,謹記自己在此生的惡業,也謹記自己在前世所造的惡業,例如,出於自私心,必曾行邪淫或破壞了他人之間的和睦. 如是思惟:「我曾造了惡業,所以註定嚐到這果報。如果在前世中,我已棄絕...

「轉心四思惟」,又稱四正觀或迴心四法,既


 

「轉心四思惟」,又稱四正觀或迴心四法,既是開啟快樂的源頭,也是佛教三乘共修的四種基礎法門,其精要的概念如下: 創古仁波切 1. 人身難得   我們的身體因為兩種理由而被稱為「珍寶」:一是我們擁有所謂的「八有暇」,二是「十圓滿」。八有暇即八種自由,而十圓滿就是使八有暇發揮最大作用的一切必要的順緣。這種人身非常地罕有、非常地珍貴。 2. 死亡無常   「無常」是生命本具的特性;我們的生命隨...

[ 如 何 從 煩 惱 中 解 脫 ?


 

[ 如 何 從 煩 惱 中 解 脫 ? ] 薩迦法王開示 我們把所謂的世間的存在約略分為六道,也就是三惡道及三善道。 首先,三惡道之中的地獄道裡面充滿著無量的痛苦,在我們人道,不管有任何的痛苦,多大的痛苦,和地獄道的痛苦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 第二個惡道,餓鬼道,在餓鬼道裡面也有無量無邊的飢餓及渴的痛苦,即使只是為了一滴雨一滴水,在餓鬼道裡面也要百千萬年才能得到, 那麼第三個惡道是畜生道,...

問:一個入門藏傳佛教的弟子要如何修行比較


 

問:一個入門藏傳佛教的弟子要如何修行比較好﹖ 創古仁波切答:藏傳佛教的修持有正確的次第,首先要觀修「迴心四法」,也就是透過思惟人身難得、死亡無常、因果業報、輪迴過患四個方法,將煩俗的心迴轉向佛法正念的心。噶舉派祖師岡波巴大師曾說:「初學者首先要做的功課就是轉心向法。」通常,我也會要求跟隨我學習的弟子,先修四臂觀音法門,持誦觀音心咒「六字大明咒」十萬次,培養慈悲心菩提心,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

[為何需要依止上師?] 頂果欽哲仁波切


 

[為何需要依止上師?] 頂果欽哲仁波切 父母、朋友與一般的老師都無法幫助我們達到解脫,因為他們自己也未脫離輪迴。為達證悟,我們必須接受真正上師。沒有上師,我們哪裡也去不了,就如坐在無人駕駛的飛機中的乘客。所以不要高估你的能力。當你尋尋覓覓,找到擁有智慧、慈悲與能力的具德上師之時,就應具足信心地追隨他,領受法教,精進修持。 這六種思量,以及隨後談到的修持,便是一般所稱的“加行”或“前行”(預備法...

【放生利益】   一、放生就是救命:放生


 

放生利益   一、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救那些被擒被抓,將被宰殺,命在垂危的眾生的命,而眾生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救他們的命,他們感激最深,所以功德至大! 二、放生就是還債:我們今生累劫以來所造的殺業早已無量無邊,放生就是出錢出力來救贖眾生的性命,以償還以你我們所積欠無數的殺債。   三、放生就是救急:放生與其他的功德不一樣,是救命在旦夕,隨時將被宰殺的生命,是千鈞一髮,刻不容緩的行動,就好像是...

佛陀十大弟子~~目犍連-神通第一


 

佛陀十大弟子~~目犍連-神通第一 大目犍連,採菽蘿菔 「摩訶」是梵語,有三種的意思,就是「大、多、勝」。因為這個長老是國王大臣所恭敬,所以就是大。他學習三藏十二部一切的經典,所以謂之多。他和其他的旁門外道不同,超勝過他們,所以叫勝。 「目犍連」是梵語,翻譯成「採菽氏」。採,就是去採取;菽,是一種豆類。採菽氏是他的姓氏。又譯為「蘿菔根」,就是一種的菜名,蘿蔔。因為他的先人修道時,吃這種東西,所...

《佛子行三十七頌》── 3 二四、諸苦


 

《佛子行三十七頌》── 3 二四、諸苦如同夢子死 實執幻象極勞累 是故遭遇違緣時 視為幻景佛子行 [觀想一切痛苦為幻境] 我們每個凡夫人都是因業報而來的,必然有各自的痛苦,但這些痛苦如同有一個少女,夢見自己生了個兒子,後兒子又不幸死去而悲痛欲絕一樣,其本體都不是實有的,只因將其實執為有,自心才深感勞累與痛苦。人生本來是如夢如幻的,無論在修法及日常生活中遇到什麼違緣,都應視為幻化...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