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的文章列表如下,共1323

第一頁上一頁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下一頁最後頁

心經究竟神奇在何處 釋迦牟尼佛即將示現


 

心經究竟神奇在何處 釋迦牟尼佛即將示現圓寂的時候,曾將大、小乘的八萬四千法門交付於阿難尊者,並鄭重其事地告訴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波羅蜜多之外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忘掉、全部損壞了,我也不會責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羅蜜多當中的一個偈頌丟失了,我就要怪罪於你!” 這就說明,除了般若波羅蜜多之外,整個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及般若波羅蜜多當中一個偈頌的內容重要。 從釋迦牟尼佛出世轉法-輪至今,已有兩千五百...

慈悲呼聲——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在二千年極


 

慈悲呼聲——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在二千年極樂法會上的講話 各位法師、各位朋友: 你們好! 在新世紀的鐘聲即將敲響之際,非常高興能夠穿越時空和你們進行真誠地交流,在佛法上共同創造殊勝的緣起。 在這個世界上,生命是最可貴的。當我們瀕臨死亡而被人救度,那將比得到全世界的財富還快樂;反之,如果我們被奪取生命,那痛苦比傾家蕩產還要大許多倍。 我們人類是這樣,其他生命,大至獅子老虎,小至昆蟲螞蟻,都一...

進入密乘的標誌是接受密宗的灌頂,未得灌頂


 

進入密乘的標誌是接受密宗的灌頂,未得灌頂者無權修學密法,否則犯盜法罪..密乘戒條細分有成千上萬,主要可歸納為大幻化網五條根本戒: 1、不捨無上,即不捨密宗甚深等淨無二之義;2、恭敬上師;3、不間斷修本尊、念心咒;4、慈悲同壇灌頂的金剛道友;5、密宗甚深見解與行為不向外洩漏。 此五條中最主要的為不捨密法與上師..如續中云:“雖不具功德,依上師後,若人舍彼師,則謗諸上師,亦謗三世佛,彼過不可言。”...

六波羅蜜多中的持戒度--薩迦法王開示


 

六波羅蜜多中的持戒度--薩迦法王開示 持戒度 第二波羅蜜多是持戒度。持戒的特點在於為了利益眾生而避免並斷除種種不善行(即不造作性、遮二罪) 。持戒若與前行的發菩提心、正行時三輪體空、和結行時將功德迴向給所有一切眾生,具足這三者即成就持戒波羅蜜。 為了行持戒波羅蜜,認清楚什麽是錯誤的行為是相當重要的。有些人不會持守戒律,有些人雖然持戒並且行為端正,但是卻非正確的律儀,有些人即使有正確的律儀,也...

宗薩欽哲仁波切憶念上師頂果欽哲法王   


 

宗薩欽哲仁波切憶念上師頂果欽哲法王   藏文裡 “傳記” 有一層涵義,就是一經聽聞就能種下解脫種子,比如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攝取佛子傳記”,就是把佛子菩薩的真實行履領納於自心,發願要行到和他同等的境界。比如,菩薩如何修持布施波羅蜜多,我也發願隨學,他是怎麼做的,我也努力做到和他一樣。按這樣,浩瀚如海般的佛子行都一一攝取。《無垢虛空經》中云:“阿難,諸如來非於一切眾生前顯現,而盡現為善知識宣說佛法...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祈禱的修法 祈禱聖眾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祈禱的修法 祈禱聖眾加持修行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加行。實際上,每位修行者行住坐臥時時刻刻都應祈求三寶加被,不論修何種法門,首先祈求上師三寶加持,非常重要。 以下從祈禱的對境、祈禱的必要性、祈禱的內容、祈禱的條件四個方面來認識祈禱。 一、祈禱的對境: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大小乘的聖眾。 二、祈禱的必要性: 我們成辦事情都需要依靠助緣,比如,從這裡到色達縣,如果有便利的交通工具,還...

密乘弟子如何修習禪定? 第一課——禪定


 

密乘弟子如何修習禪定? 第一課——禪定 藏傳佛教的禪修,從次第來說屬於中等修法。最基礎的修法也就是初級修法是外加行和內加行;最高級的修法是正行,也就是寧瑪派的大圓滿,噶舉派的大手印,還有中觀的修法等等。在修完內外加行之後,還沒有修正行之前的中間修法,就是禪修,或者叫寂的修法。 單就禪修來說,其實與佛教並沒有什麼關係。外道有它們的禪修,世間道中也有很多調心和調整情緒的修法,也叫作世間道的禪修...

如何面對死亡? 慈誠羅珠堪布


 

如何面對死亡? 慈誠羅珠堪布 對每個人而言,生死都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注定的宿命。生老病死與現實生活當中的痛苦,是任何人都無法拒絕、無法逃避的,只能鼓起勇氣去面對。 面對死亡的時候,世間所有的錢財、名利、知識、地位、經驗等等都用不上。無論是高官厚爵,還是巨賈富翁,如果沒有經過死亡培訓,到時都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很多人在自己被查出是癌症晚期,醫生下了“死亡審判書”以後,都極度悲觀,異...

你快樂嗎? - 追求快樂是起點,不是目的


 

你快樂嗎? - 追求快樂是起點,不是目的。 聖嚴法師著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等,總稱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實,不過正因為有苦, 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樂,因此達賴喇嘛曾說:「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他採取與釋迦牟尼佛相對的角度來說,佛陀講「離苦」,他則講「得樂」,但呈現 的都是人生的實相。      雖然說追求快樂是...

慈誠羅珠堪布:如何面對投生 《死亡不是


 

慈誠羅珠堪布:如何面對投生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 死了以後,還要投生。要靠自己過去善惡的業力。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機會。通過這些方法,可以成佛,可以解脫。 如何面對投生,《西藏度亡經》講得最清楚了。但是如果我們不修加行,不灌頂,就不能修、不能學、不能傳,我們要嚴格按照佛陀的次第,打破次第不會有結果。 人死之前,有很多預兆。死了之後,第一個,就是什麼也感覺不到。眼耳鼻舌身停工作,第六意識也...

第一頁上一頁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下一頁最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