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聖嚴法師的文章列表如下,共209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智慧是佛母!』~~~聖嚴法師


 

『智慧是佛母!』~~~聖嚴法師 通常來講,人有三種生命,一種是肉體的生命,它是由母親懷胎十月所生;第二種是歷史的生命;第三種是智慧的生命。對學佛的人來說,智慧的生命意義更為深刻,那麼,它究竟從何時開始?是什麼意思?普通的人有沒有呢? 短短幾十年的肉體生命之後,還有歷史的生命,但是,只有少數的人能在歷史上留名。因此,在佛法來講,我們除了有肉體和歷史的生命;還有永恆的、無限的、超越於時空的智慧的生...

慈悲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是分不開的,但是


 

慈悲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是分不開的,但是它功能和表現不同,以智慧作為菩薩與佛慧命的母親;以慈悲作為關懷及救濟眾生的父親。故稱智度為母,方便為父。 ~~~聖嚴法師

還沒發生的事情為什麼會先夢到(聖嚴法師-大法鼓 0263)


 

今天我們要來談一個有趣的話題,那就是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為什麼會先夢到呢?我們有時候會聽到身邊的親人或者朋友說起: 他在某一件事情還沒發生以前,就先在夢中夢到了, 譬如說還沒有去過的地方先夢到,幾天以後才見到的人, 幾天前就先夢到了,另外也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個人事件、 社會事件,乃至於世界大事,有些人都可能先夢到。...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聖嚴法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聖嚴法師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紅塵」二字並不是佛學的名詞,實出於中國文學的辭彙。它的意思是形容飛揚的塵埃,或是繁華的生活景象。    東漢班固的〈西都賦〉,有「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這是形容西都長安,人多、事多、錢多,豪華熱鬧。在盧照鄰的詩〈長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紅塵暗天起。」宋朝程顥的〈秋月〉詩中有「隔斷紅塵三十里,...

佛教如何看待器官捐贈(聖嚴法師-大法鼓 0361)


 

佛教界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死亡以後,八到十二小時之內,最好不要碰觸死者的身體,以免增加他的痛苦,甚至影響他未來上昇佛國淨土,或者是投生善道, 這種想法對於器官捐贈的倡導,是不是會產生阻力呢? 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http://www.dharmaschool.com/index.html

誰有正知正見? 聖嚴法師 初學佛


 

誰有正知正見? 聖嚴法師 初學佛法的人,應當多聽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說法,多讀本文所舉的佛教經論,多閱正統佛教的現代著作,同時加上因解起修,便是入佛門,開啟智慧的最佳途徑。 至於誰是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當以人的立場及理性的角度來判斷。如果老是說神話、說鬼話的人,常常表演神通、蠱弄神秘的人,自稱是聖、是佛、是神、是菩薩的人,運用扶乩引鬼、啟靈降神等靈媒型態的人,雖然也用佛經、佛語,實則...

什麼是歸依三寶? 聖嚴法師   


 

什麼是歸依三寶? 聖嚴法師   歸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歸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歸依,所以歸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   小孩子歸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歸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歸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歸依。   准此而言,兒女信賴父母,學生信賴老師,企業家...

《「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地獄思想,在釋迦世尊出生以前的印度就有了,而在佛教傳入之前的中國,也已有了人死之後下黃泉的說法。西方的基督教,也提到關於世界末日之時,不信基督,特別是不被基督寵愛的人,即入煉獄的情形。可見,地獄思想是人類宗教的共同信仰。不過對於地獄的描述和看法,因了地域、時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頗不一致。此由於各民族、各宗教的信念互異,所見地獄的景象也不一樣,在某一宗教認為可升...

煩惱是助道的因緣 聖嚴法師 我們


 

煩惱是助道的因緣 聖嚴法師 我們會覺得有煩惱、有苦難,是因為不明狀況,不瞭解原因;倘若瞭解煩惱和苦難生起的源頭,我們就會明白,煩惱是庸人自擾,而再大再多的苦難,都是可以接受的。可是一般人處在安樂之中,多半不太會想到追究煩惱和苦難的根源;非得經過一番椎心瀝血的痛苦折磨,才會想去尋找答案;或者激發前所未有的潛能,以求突破困境。因此,苦難的磨鍊往往造成柳暗花明的人生轉機。所謂「憂以啟聖」、「文窮而後工...

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聖嚴法師   


 

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聖嚴法師      《大智度論》卷二七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簡單的說,所謂大慈悲心,就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大慈悲心不是佛陀和那些大菩薩們才有,我們凡夫俗子,人人本來都有一顆大慈悲心。這跟孟子以梁惠王「不忍見其觳觫」、一般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說明人人心中都有「仁」的根苗,想法是一樣的。只不過凡夫的慈悲心容易受到自我蒙蔽,一不小心就落在自...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