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佛學同異答問─聖嚴法師、丹增喇嘛 答問 業識‧中陰‧明心‧中觀見 業與識 丹增諦深喇嘛〈以下簡稱丹〉:業與六識二者間的一般及特殊關係如何?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業」,在印度是釋迦牟尼佛未出世前就有的思想,是指一種行為或造作。佛教出現後,業和三世十二因緣有關,在十二因緣中的觸、受、愛、取,即是業的過程和段落,由「取」而「有」,有什麼?即是有業的力量的延續,也就是有未來生死的果報種子,所以...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聖嚴法師、丹增喇嘛 答問 中陰身階段的業與識 丹:通常說你和你所造的業,形影不離,那麼死後的中陰身階段,所造業和中陰身的第六識形影不離,這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呢?是像人和他的身影一樣,是二件事物,但同時卻並駕齊驅地走在一起的呢?或者還是像部派所說,是在心識上留下的種子?若是如此的話,心識本身不是不相應行,而業是不相應行,這二者間的依從關係究竟如何存在呢? 師:中陰身的階段,只...
禪修Q&A Q:遇到不愉快或很沮喪時,練禪修會有幫助嗎? A:有幫助,平常保持固定的禪修可以讓禪修者遇到任何界境(沮喪或喜樂),身心都保持着放鬆和安定。在身心放鬆和安定的狀態下,可以啟發慈悲和智慧去接受,面對和處理當下的問題。所謂鬆則轉,轉則放。但若平常不練習,出現情緒起伏時才想禪修,那麼幫助則有限;然而平常沒練習,一旦有情緒則被情緒困住,是不太容易提起心力用禪法的。因此,平常固定的禪修很重要。...
本講座單元,聖嚴法師帶領我們認識〈普賢菩薩行願讚〉在《華嚴經》的地位,除了《華嚴經》重視普賢行願外,另一部天台宗的根本經典《法華經》對於普賢行的修證也非常的重視。聖嚴法師在講座中,詳細講解「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頌文,讓我們體會的到普賢菩薩所說的十方三世的宇宙觀,並能理解諸佛的功德,皆是不可思議心量所現。 普賢...
聖嚴法師的金錢觀 摘自聖嚴法師心靈環保(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五日《工商時報》「 大人物」專欄刊出)林淑蓉整理 一九七一年,聖嚴法師讀完碩士學位,由於經費無著, 準備收拾行囊回國,當他向論文指導教授阪本幸男報告這件事時, 阪本博士告訴他:「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 聖嚴法師說:「這種鼓勵,正是我當時最需要的, 比答應給我金錢的支援更有用。」 其實,那時候聖嚴法師也不是很擔心,他的打算是:...
聖嚴法師一 有什麼壞念頭?缺點和壞念頭並不可怕,只要把缺點改掉,壞念頭去掉,轉惡為善,就是自我肯定。 但是我們的念頭常常心猿意馬,不容易受控制,以至於很難讓自己該想的時候就想、不該想的時候就不想;要做就做、不做就不做。這是由於習慣使然,也是自己內在的煩惱自然而然不斷湧現的結果。 所以,我們平常一定要做修身養性的工夫,譬如念佛、誦經或禪坐。通常我們不修行的時候,不會知道自己的頭腦其實是在胡思...
聖嚴法師- 生活中難免出現逆境,我經常勸勉大家,處理棘手的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平的情況,都不逃避,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為了達到內心的安定,我們應該要接受心靈環保的觀念,就是要少欲知足,知足常樂。雖然,在實際生活上不容易立刻做到,更不容易時時刻刻都做到,但是不妨每天練習著...
{正確的死亡觀念} ~~~~聖嚴法師 對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或者對於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信仰的民族而言,死亡的確是一樁既悲哀又無奈的事。相反地,如果是一個宗教信仰堅固的民族,而且對死後的世界仍充滿希望、光明的話,他們對死亡不會恐懼、也不會悲哀。 為什麼不會恐懼、悲哀呢?因為死了以後如果是進入另一個世界、另一個境界或另一個生命,就好像在一個大樓裡,從這一層到另一層;或在同一...
聖嚴法師- 去除傲慢心很重要的就是謙虛,雖然要肯定自己的努力和貢獻,但要把自己當成配角,是眾多因緣裡的一個因素,這樣就不會那麼自我中心,而能常常想到還有其他的人,感謝其他的人、感謝其他的因緣,這樣一來,慢心就沒有了。
聖嚴法師- 我的觀念,與一般人略有不同,我自己絕不改變出家的初衷,但也不反對僧尼還俗。曾在《覺世》旬刊一八一期寫過〈論捨戒與還俗〉的文字中說:「正因僧尼的還俗,不受尊重,不得諒解,致使一些雖不能守持僧戒,甚至已經破了淫盜殺妄──特別是犯了淫戒的出家人,仍然覆藏遮掩,不願還俗,即使因為知恥而偷偷地還了俗,還俗之後,便不敢在佛教界中露面了。」(此文收錄在《律制生活》) 因此,我對敢於光明正大的還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