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聞思修的文章列表如下,共225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遠離四種執著」這個教法中,聞法需具備「


 

「遠離四種執著」這個教法中,聞法需具備「六種正確認識」: 將上師視為醫生; 自己視為病人; 教法視為良藥; 煩惱雜染視為重病; 修行視為療法; 佛陀的教法為無瑕,終必有效。 當我們聞法時,若心中能免除三種過失及六種錯誤心態,並具六種正確認識,這本身即是一種很好的修行。 再者,菩薩道最主要的修行法是六度,這六度也包括在正確聞 法中: 當上師教授佛法時,弟子獻曼達或其他供養物,即是「布施度」。...

初學者不應該視師如佛 —— 索達吉堪


 

初學者不應該視師如佛 —— 索達吉堪布2013年5月5日 ◎諸多論典宣講密宗的不共見解:真正的上師確實與佛無別 今天的這一堂課,我想跟大家說一下依止上師方面的一些道理。依止上師方面的道理,從廣泛的意義講或者從文字上講,在《大圓滿心性 休息》、無垢光尊者的《如意寶藏論》的第八品也有,智悲光尊者的 《功德藏》當中也講了。很多道友也已經學過了《菩提道次第廣論》 、《大圓滿前行》、《事師五十頌》...

[ 菩 提 二字的意義] 法王達賴喇嘛


 

[ 菩 提 二字的意義] 法王達賴喇嘛 入菩薩行論的「菩提」二字,藏文:第一「菩」字翻為淨除、淨治罪障的意思,或是使過患消失;這個過患的消失,是經由對治力,如不經修行對治,內心污垢就永遠存在;可是只要努力學習,尋找對治使內心污垢消失,所以我們內心的污垢是暫時性的,經過這種對治力淨除。這些內容我們從何了知呢?四聖諦的苦諦,先要了知痛苦最主要是三苦的行苦,行苦是由因而生的,既然由因生,是同...

聞慧、思慧和修慧 達真堪布 修行


 

聞慧、思慧和修慧 達真堪布 修行就是一場戰爭,與我執作戰,與煩惱鬥爭。魔王波旬以及他的眷屬,是我們強大的敵人。我們很多時候都在失敗,因為他們隱藏得特別深,藏在我們的身上,藏在我們的心裏。貪嗔癡慢疑這五毒,是魔王波旬的功臣,每天都在執行他的命令,讓我們迷惑,讓我們痛苦,讓我們不自由。我們靠聞慧、思慧、修慧這些智慧,這些正知正見,和他們決戰,把權力奪回來,就自由了。 學習佛法如果僅僅是看一看、聽一...

出家人做生意的過患 索達吉堪布《前


 

出家人做生意的過患 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第六十一課》 尤其值得提醒的是,當今末法時代,在家人做生意比較正常,但許多出家的僧人,甚至眾人敬仰的高僧大德,若不把經商看成是過患或罪惡,平時也沒有想過聞思修行或利益眾生,只是將畢生精力都放在經商上,整天為此忙得焦頭爛額,還自以為精明能幹,這是十分顛倒的。 網上常見有人評論:“某某大德,不是佛法的高僧,而是經商的大老闆。”這或許是無因誹謗,但也可能真...

【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的差異】 金


 

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的差異 金剛經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有人認為此話是指賢聖因證無為而與凡俗有差別,但實際是指賢聖與賢聖之間在證悟上存在差別)。華嚴經說:「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聖位菩薩與佛的修證境界完全是不可思議的,凡夫自然也是很難了知的,我們只能從一些經論中窺其大概。特別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所描述的修證層次,對我們而言完全如神話,對未入佛門者而言,...

如果沒有佛法的教育和修行,面對痛苦,人一


 

如果沒有佛法的教育和修行,面對痛苦,人一般還能承受;面對幸福,卻很難保持從容淡定。因為再苦,心裡還抱著一絲希望;有錢、有權、有名的時候,人就會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無法再和以前一樣平平淡淡地過普通人的生活,更無法靜下心來聞思修,整日過著奢侈的生活,減損自己的福報。---慈誠羅珠堪布

由自己來選擇苦與樂 達真堪布


 

由自己來選擇苦與樂 達真堪布 學佛修行的機會不會越來越多的,因為佛法快隱沒了,一定要抓住解脫的機會!“聞思修”,最關鍵的是修。只是明白道理沒有用,面對對境的時候還是做不到。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情對別人有害,對自己也有害,但是還無法斷除,無法控制。這就是習氣,無始劫以來形成的。 我們的思想與行為都已經扭曲了,要把這些扭轉過來。這個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非常難。對有善根、有福報的人來說不難;對沒...

共修力,是一股強大的改命轉運力量


 

共修力,是一股強大的改命轉運力量 ——修行人要懂得“借力”! ——就連目犍連也是靠共修力救度母親的 消除苦難的方法 (一)自力(略) (二)他力(略) (三)共修力 我們提倡利用共修力,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如果有更多人參與共修,可以形成一股合力,有更大的能力抵禦共業苦難。比如,千斤鼎一人抬不起,幾十人合作就可以抬起來。同樣,面對強大的惡業勢力,如果有更多人修持觀音法門,受持齋戒斷惡...

宗薩仁波切與網友暢談佛法與現代人的關係1


 

宗薩仁波切與網友暢談佛法與現代人的關係1/3: 1、提問:如何在繁瑣的日常生活中做到時刻憶念上師,憶念佛法呢?總感覺自己的心非常散亂,各種散亂,業風吹來一點控制力都沒有。 仁波切回答:因此通過修止來維繫正念是如此重要。當然也不要忘記我們生命的無常和急迫性。 2、提問:如何才能有效的對治自私和嫉妒? 仁波切回答: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整個佛教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我們可以先開始思維所有的東西是如此的毫...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