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所攝善行,福德受用不盡】 如果

【菩提心所攝善行,福德受用不盡】

如果能夠生起菩提心,藉由菩提心所累積的福德而感得的善果,不管如何的受用都不會有用盡的一天。其他善行如果不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而造作的話,比方說以布施而言,如果我們布施的對象是普通的有情,透由布施而感得的善果,可能是原有布施的一百倍;如果我們布施的對象是殊勝的對境,比方說像病人或者是出家眾的話,所感得的善果是原有布施的一千倍;如果是在特殊的時間點,對於特殊的對境來作布施的話,他所累積的福報是更多的。但不管再怎麼多這些都是有定量的,也就是將來在受用之後它是會有消失的一天,會有用完的一天;但相反的,如果我們在行善的當下,能夠透由菩提心來作攝持,縱使當下我們所行的善行,是微不足道的善行,並且行善的時間也非常的短暫,但是在一瞬間之內,所累積的福德是將來怎麼受用都受用不盡的。在這個地方有舉一個譬喻,比如說像香蕉樹。香蕉樹它生了一串香蕉之後,就不會再繼續的生果,也就是說它的果報是很容易就用盡的;但是以蘋果樹、桃子樹 或者是芒果樹來說的話,它每一年都會不斷的生果,透由這樣的譬喻來譬喻菩提心的功德。
偈頌:「一切餘善如芭蕉,生果實已即枯竭;菩提心樹恆生果,其果不盡反增盛。」
正文:「欲令眾善無盡反增,亦應修菩提心」,如果想要讓我們當下所累積的眾善,將來不會有消失的一天,並且希望它能夠不斷增長的話,也應該要修學菩提心。為什麼要修學菩提心?「因非此心所攝一切餘善,猶如芭蕉生果實已,生果之能隨即枯竭」,如果行善的當下,善本身並沒有菩提心來攝持的話,這樣的善它就如同芭蕉樹,在生果實之後,這棵樹再次生果的能力就會馬上的消失,因而提到「生果實已,生果之能隨即枯竭」;相反的,菩提心樹如滿願樹,過去在賢劫時有滿願樹,這樣的果樹它不僅能夠開花結果,甚至眾生想獲得的不管是食物、衣物等等,都能夠從滿願樹上取得。所以,「菩提心樹如滿願樹,恆常生果,其果不盡,反更持續增盛」。
對於以上我們所提到的這個部分,它有什麼樣的依據呢?《無盡慧經》云,《無盡慧經》 是中觀應成派所承許的了義經,而這部經之所以稱為《無盡慧經》,無盡慧是文殊菩薩的另 外一個名稱,這部經是文殊菩薩跟佛陀之間的對話,所以在《無盡慧經》當中有提到:「猶如水滴滴入大海,於末劫前終不竭盡」,就如同一滴水,它滴到大海當中,在大海還未乾枯之前,這滴水是不會消失的;相同的道理,「如是迴向菩提之善,直至證得菩提藏前亦不窮盡。」 如果在行善之後,我們能夠將所造的眾善迴向圓滿菩提,這樣的善直到我們證得菩提之前,「亦不窮盡」,也是不會消失的。

第102任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入菩薩行論釋 佛子正道》開示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