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生命的一種特質,不要把它從你的生命中

空是生命的一種特質,不要把它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來



宗薩欽哲仁波切



有很多人認為“空”好像是一個空間,事實上不是的,它可以說是一種了解的潛力,這點很重要。以前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同學們經常說,講“空”並不殊勝,我們要講“滿”。這個講法是對的,“空就是滿”,被一切事情所充滿。



舉例來說,前面坐的這一位,有人覺得他好看,有人認為他很醜;對同樣的對象,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概念。通常我們說美是指一個對象,如果此對像不具空的特質,我們每人看他應該都是美的,但他不是絕對的美,有人覺得他是醜的;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空— —因此有人可以看他是美,有人可以看他是醜。但是,你也可以說他是滿,被一切美醜所滿。



在這個觀點上來說,空和滿所代表的意義完全相同。



我講一個我的故事,可是你們不要太當真。



我的一切並不都是跟我的老師學的,也有從別的方面學了一點相對的真理。



我學空性學了十八年,可是一旦頭痛、肚子痛的時候,空性一點也幫不上忙,那時候,我會立即向上師祈禱,我認為上師是一定具體存在的,一定會從他那裡得到加持。可是這個跟我學的卻是兩回事,我學的都是空啊空的,可是做的都是不空,實際上,向上師祈禱比空更有效。



但有時候我也想,正因為它是空,所以有效,如果不是空的話,就不會有上師在這裡幫助我,也不會有一個我在接受上師的幫助。



所以,不要忘了,空是生命的一種特質,不要把它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來。



空性的意思是:雖然事物並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質,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質,這使得事物具有成為任何東西的可能性——事物並不是那個樣子,但也不是“是那個樣子”。因此,空性並不是一種斷滅論,並沒有否定任何東西的存在。空性是離於二元判斷,因此沒有任何限制。



空性也指“因緣相依”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互相依靠其他的東西而存在,就像左和右,如果沒有右,那就沒有什麼叫做左——那就是空性。沒有獨立存在的左,也沒有獨立存在的右。如果右能夠獨立存在,不依賴其他東西,那麼應該有一個不以左為參照點的右;同理,也應該有不需要客體的主體、有不需要他人的自己等。由於存在與不存在是互相依存的,因此沒有所謂的“真正存在”,也沒有“真正不存在”。



龍樹在《中觀論》裡說到,我們不應該說一切是空,也不應該說一切都不是空;此外,事物不是又空又不空,也不是非空非非空——這樣說是為了溝通的緣故,龍樹還提到,如果有的現像不是空性,那就表示有的現像是空性(編者按:既是空性,就沒有不是空性了)——但因為沒有事物不是空性,那麼空性又如何存在呢?



有些人誤以為“空性”就是空無所有,而且執著於那種想法,試著去觀修空無所有——釋迦牟尼佛在《大寶積經》裡譴責這種見解。執著“有”大如須彌山還容易解決,但執著“空性”即使小如芥子許,都是很麻煩的事。空性的見?是最高的見地,但若執著空性真實存在,就無藥可救了。



為什麼佛陀讚美空性是至高的見地,卻又譴責對於空性的執著呢?因為真正的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這四種極端,它也超越了可能產生執著的主客二元對立。



在相對的層次上,佛陀教導以空性見地來對治眾生相信現象實存的這種虛妄見地,因為現象本身既非真實存在,也不是它們的“不存在”就是真實存在。你誤以為,空性就是你原先認為真正存在的現像不再存在時所留下的“空無所有”,然後你又執著於它們的“不存在”是真實的——這樣的見解完全扭曲了空性的真諦。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