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怎麼修呢? 也是八個字,“顯密

修持怎麼修呢?



也是八個字,“顯密雙修,行解相資”。袁居士就得了這八個字,一輩子就這樣去做了。我們為什麼不單說,一門深入呢?實際上一門深入的人,就是印光法師的廟裏頭,也沒有不念往生咒的,念完阿彌陀經後,念佛號,念往生咒,念大悲咒嘛。居士林每天還念大悲咒嘛。和尚天天念十小咒,真正守戒的和尚,他洗缽吃飯都有咒。他一生沒有一樣事情是沒有咒的。走路有走路咒,踩著蟲子他也超度,都不離咒。沒有一個是單純的,放焰口整個是密法。那麼,專修密行不行呢?別的我不敢說,反正蓮花生大士這一支,它的特點跟淨土宗是結合的。蓮花生大士就是彌陀化身,蓮花生大士報身是觀世音菩薩,他的法身是阿彌陀佛,你修蓮花生大士就是修阿彌陀佛。



  很多人認為密法高,淨土低,我碰到的幾位密宗大德,沒有不讚歎咱們漢地念佛法門的,沒有不讚歎漢地般若的。說你們漢地般若是好的,念佛是好的。紅教的法,將來有可能,蓮師馬王法將來如果人多,咱們敢修蓮師三身法。觀想自己是蓮師,蓮師頂上是四臂觀音,四臂觀音頂上是長壽佛,這法報化三身。修蓮師報身的本尊就是觀世音,法身的本尊就是阿彌陀,那這跟淨土有什麼分別呀。阿彌多就是阿彌陀嘛。往生咒南無阿彌多婆夜(na mo a mi da ba ya),咱們翻譯成南無阿彌多婆夜(na mo a mi tuo po yi),南方讀夜(yi)就讀亞(ya),南方就是日日亞亞,阿彌多(da)婆夜,大家就念成多(tuo)了,往生咒就阿彌多婆夜,這第一句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嘛,聖號跟咒不分。而且密教她是無所不包的大教,最精華之處啊,跟淨土、禪宗完全是一味的。學密的人也都修破瓦,但他有一些強調來幾生幾生成佛,不談即生就走。但是像王上師啊,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我們要想真正解決問題,蓮師就是彌陀、觀音的化現,蓮花生大師的國土也在西方。而且法裏頭,像彌陀大法,這一部法是諾那祖師心傳的法啊,這都是淨土法門。所以諾那祖師說,你們要成佛,最快最穩,就是明心見性,就是禪,再有就是彌陀大法,那就是淨土啊。



  所以我們想解決問題,你要修密啊,密是很殊勝啊,密是很應機啊,但是你必須還得跟淨土很好的結合。因為密不是任何人都能學的,要弘揚要利他。你還是要靠淨土,自己要想一生解決問題,目前的情況來說,那麼咱們在座諸位,還只有靠求生淨土!這話好象把大家貶值了,連我也在內,只有靠淨土。因為第一是根器不大夠,密宗要大根器。再有基礎不夠,真正修密的,從小就出家,從小就閉關。都是在家人,從小也沒出家,那個基礎都沒打。十二年顯教,誰打了,那是脫產十二年,不是混日子十二年。“四加行”,現在國外紅教的活佛,都強調先修四加行,四加行一修脫產幾年。咱們一個十萬金剛薩垛大咒還沒念完。你沒有加行不行,四個加行。修法是大法,要閉關,一個關要十二年。那麼你才有希望即生成就,即生成就,哪有那麼容易。除非你根器太特殊了,跟六祖似的,金剛經聽了一半就開悟了,再聽一次就是天人師了,就得衣缽了。這樣的人也有,但是希少,在座的還不見得有這樣的人。所以我們要想即生了脫生死,這裏頭可就有千變萬差了。比例是個個不一樣,個個都要來選定。自己以什麼為主,以什麼為輔,逐漸逐漸自己要把這個事情明確一下。現在大家已經是兼修了,那麼這個兼修,必須修一個法,一個基本修持。基本修持八萬四千法門之中,選定了密和淨兩個相結合,這樣一個修持方法。可以以淨為主,兼修點密,可以以密為主,兼修點淨,也可以種種情況。



  另外一個情況,就是行解相資。所以過去多少年來,教人的方法是就念這句咒,除了這樣什麼都不行。先念起來,這個事情是對的。最近在佛學院裏,我組織了考試,開卷考試可以翻參考書,有一個學生引了一段印光法師的話。印光法師說,你們現在不要忙著看大乘經典,你們先念佛。你們看也看不懂,你們好好念佛之後,去了一些無明,去了一些業障,你再看才有可能懂。所以這個話,就是我過去讓大家先念起來再說,而且不僅先念起來再說,一直要念到最後。但是在這裏頭,我們先拿這個來突破,不是讓你先研究很多東西,信了之後再突破。這個跟印光大師的開示是相同的。



  那麼,跟夏老師的十六字有點不同。夏老師的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先明理,明理才有信,信了之後才能有懇切的願,才能夠念,才能夠專,行才能夠專一,所以這個也不是死的。所以要真正產生信,產生正信,總得明理,有一點明理之後。咱們現在就得互相交錯,修一點明白一點,明白一點再修一點,迴圈螺旋上升,所以相資。那麼讓大家先明理啊,過去還有這種可能性,大家的水準還比較高,現在大家都是忙忙亂亂的,在這種社會情況下,你可以先念起來,這跟印光大師說的一樣。



  再說念一句,怎麼樣也功不唐捐,而且念一句無明薄了一點,你再去研究,才有可能懂。有好多人他根本不懂,怎麼都是他的邪見。看什麼都不懂,他那瓶子太髒了,裝什麼東西都成他那個味。所以大乘經典怎麼不好,怎麼能不讀誦大乘呢。《無量壽經》,觀經都提倡出世三福,提倡多讀大乘,咱們怎麼說不讀大乘呢。出世三福,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這種淨因,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再有持戒,再有就是讀誦大乘,發菩提心,這是出世三福。三世諸佛都靠這個為淨業的正因。在這之後的幾年,陸陸續續給你們提出來“發菩提心”,要讀書,這就是發展了,因為大家修了一陣子。



  只有行解相資啊,我們好多學者,像梁任公他就說《大乘起信論》是假的。這就是研究,研究之後產生一種邪見,《大乘起信論》他說是假的。現在外國好多學者,袁居士他知道外國的學者,說是《阿彌陀經》是假的。我就告訴他,鳩摩羅什和玄奘他們都是飯桶啊。現在的外國學者,他們能超過鳩摩羅什跟玄奘啊,他們那個時候不知是假的,假的還翻譯什麼。《阿彌陀經》是假的不要緊,淨土有三經,還有觀經,《無量壽經》不只一次說,而且千經萬論共指啊,千經萬論都是假的?康梁變法的梁任公多麼大的學者,他就說《大乘起信論》是假的。外國的學者跟佛教無怨無仇,他就是解而不行,就說《阿彌陀經》是假的。所以解而不行增長邪見,我跟你說透,只是理解,你不去行,你長得的是邪見。現在這個話,還有好多人聽不進,目前還有好多人解而不行,增長邪見。



  行而不解,同樣是不行啊,行而不解,是增長無明啊。剛才我們說了,你念了無明會薄了,這是一種情況,有的人,他無明是厚了。這個無明厚了,很可以舉點例子。就是我愛人的妹妹,她的婆母就住在磚塔胡同。修行了一輩子,虔誠極了。她們老先生做過省長,家裏非常富有,她也非常純正。解放以後第一次成立中國佛協,廣濟寺開放。她那麼大歲數,每一個阿羅漢都拜,只要有一個佛像,她都磕頭。到了臨終她不信佛,開葷,罵佛。國清寺一個和尚,他念佛,念得聽到風聲、雨聲、水聲,一切都是佛號,找個繩上吊了。所以行而不解,為什麼?不是教你懂得很多學問,很多理論,你行了之後,你根本的三樣事怎麼樣!你的出離心怎麼樣!你的菩提心怎麼樣!你的正見怎麼樣!你修了半天,修了之後,這三樣一點不動。像憨山大師說的,你那愛染的心倒是長了,癌細胞長了,你吃得這些營養,讓癌細胞都吸收了,反而變成有害了。所以我們必須要行解相資啊,只有如此。因為大家已經都是知識份子,不可能像那種純的人,腦子那麼簡單,什麼都沒有,自然而然,什麼愛染都沒有,道心很純潔,一信就那麼專,那又是一種類型。那種類型又是萬個千個,難得有一個。不是這個類型,那除了修行之外,你還得求解啊。所以這是三個根本啊,我們時時要注意啊!



  具體的做法,修持要顯密兼修,比例可以很少。念一念佛,你已經開過頂,已經有過密了,也就算兼修了,一般不要再誹謗密法了。你學密,念念佛號,看看無量壽經,都是兼了淨土。密淨雙修兼了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兼了淨土,這個很重要!這裏可以千差萬別各種搭配,修行就是這樣。底下又提出來,行解相資。不斷得注意讀誦大乘,這種讀誦不是學者什麼。就是鞏固這十六個字,現在可以倒回去,我們就在前八個字裏頭。這八個字是,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後八個字不要問,用不著問,你現在問也不行。大家喜歡問後頭,功夫怎麼不純啊,那是最後八個字的話。功夫純不純,你前頭四個字沒解決,後頭功夫純了,只有壞處,沒有好處,那是後頭的事。現在就問你,理明不明,信深不深,願切不切,行專不專。前面四個字,占到一定的份量,後面都解決了。那麼前頭四個字靠什麼呢?靠行解相資啊!



  當然話又回來了,大家現在都是非常忙,每天能念一念都不容易了,還要大家研究嗎。現在就是說這些事情都要做,家庭的事,社會上的事,我們都應當去做。但是自己應當把修持的事看重,使自己為這個去創造一些條件。我們不提倡擠工作時間去修持,但自己能夠去創造一些條件啊。至少不要去攬一些事來,攬一些事來,把自己修持擠得一點時間也沒有了。所以世間的事,你就得減一減緣,把修持的事放重!人生啊,太快了。今天我們的街坊,辦喜事。這個老太爺第一次到我們院來,就這麼高。兒子要結婚,他馬上要當老太爺,要生孫子了,一轉眼的事情。郝老太太呢,孫子,重孫子就要結婚了。一個個年輕的都長起來了,大家都很高興,看著他們長大了,挺好玩。大家要知道小孩在長的過程中,自己在老啊,他長一歲,你就老一歲。我們最有精力的時間,快沒了,人最有精力的時間不是很長!你要是沒有修持,到老了之後,你無能為力,連照顧自己的生活都困難啊,還有病痛。

  今天我們跟大家談一談,把這個事總結一下,就這三個做為根本啊,隨時去注意,這種就不一定花時間。今天你寫一篇論文大家都不贊成,你又要不高興了,你這出離心就不夠,要人讚歎幹什麼,這就是修持。不一定說是一天不睡覺,必須念多少佛號。那天老八從這兒出去,碰到誰吐了一口痰,兩個人開始絆嘴。我說老八,這個時候應查一查,怎麼不用上,就在這實際裏頭!什麼叫出離心啊?排隊,排到你那兒就沒了,或者最壞的一個東西給你,買的不稱心,你就很不高興,不高興怎麼出離。正果法師買東西,給他一個壞的,他說我就要這壞的,我不要這壞的就得賣給別人,別人就得要這壞的,這就高一點。必須我買這好,沒得到這好的,我就不高興,就這麼點小事,你是迷還是覺。所以我們要修行,隨時隨地都是修行,都是道場。不一定說是必須上了座,點根香,念佛念得清淨不清淨,清淨了才是,不清淨不是,就在這生活關節眼上!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