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法界頌》淺釋(九)慈誠羅珠堪布 (

《贊法界頌》淺釋(九)慈誠羅珠堪布

(四)稱讚修道階段的法界以下內容,是稱讚修行階段,也即從資糧道到十地之間的法界。

1、如何清淨垢染體實果不生,執種果非有,
智慧出生時,有為非法界。

“體實果不生”,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第一,任何一個東西,如果它的本體是實有的,就不會生果。 任何有因有果的東西,都不是實有,而是虛幻的。 這是中觀裡面講過的。 另外還可以理解為,如來藏光明的本體是實在的、實有的,遠離了所有的因果關係,不是有為法,所以不會生出果法。 每個眾生心的本性都是如來藏,它是永遠存在的,既不需要重新誕生,也是永恆的,所以它不可能有果。

“執種果非有”,也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第一種理解:“執種”也即執著、妄念、世俗諦的種子。 “果非有”,在世俗諦之中,沒有真正的果。 世俗諦的因,當然有世俗諦的果,但世俗諦的因,不會有真實的果,假如執著於種子與果之間的因果關係,那就是妄念。

第二種理解,因為如來藏是永恆的,遠離一切因果關係,所以世俗諦當中的任何一個種子,都不會產生如來藏的果。

“智慧出生時,有為非法界”,當證悟空性的智慧誕生的時候,雖然現證了法界,但法界不是有為法,在證悟空性的智慧沒有誕生,沒有看到法界的時候,法界也是存在的,所以它不是有為法。 凡是有為法,都是非法界。

藏文版對此的解釋是:所有的因都會產生相同的果,這叫做等流果。 沒有種子,就不可能有任何果實。 證悟的時候,心的本性光明就出現了,在智慧產生的時候,它的因就是佛性。 佛性也即佛種,佛的種子。 佛性與成佛之間,有一個表面的因果關係。

法界本無處,究竟方可證,
清淨恆光潔,日月皆瑩淨。

法界本來沒有依處,遠離一切戲論與執著,不但凡夫證悟不了,而且八地菩薩乃至十地菩薩都無法徹底證悟,唯有達到究竟果位的佛陀,才能夠通達。 佛陀所證悟的,是猶如日月一般清淨、永恆、光潔、無礙、寂靜、晶瑩、純淨的境界。

法界無垢染,如龍夜雨塵,
況似羅睺面,光明恆燦然。

這是修行階段清淨污垢的比喻:法界原本無有垢染,只是被煩惱的雲雨與黑影擋住了而已,猶如龍、夜、雨、塵與羅睺面等等的障礙遮住了日月的光明,一旦將這些清除一空,日月燦爛光輝的面目就會顯露出來。

此偈頌當中,包含了五種比喻:龍、夜、雨、塵,羅睺面,分別比喻五蓋。 雖然漢文版中沒有明確地對應,但藏文版中卻清楚地說明了。

五蓋是欲界眾生特有的,色界和無色界眾生沒有。

五蓋中的第一個,是貪蓋,也即對物質、名利等等的貪欲;嗔恚蓋,也即嗔恨心;昏沉睡眠蓋,欲界天人沒有,只是下界的人類等眾生所有的;疑蓋,也即對四聖諦等正法不能斷除的懷疑;掉悔蓋,也即後悔心,這也會影響禪定。

龍也即天龍八部裡面的龍,在佛經裡面,龍有些時候可以變化為雲或雨,雲彩就可以覆蓋日月。 藏文版中的用詞是雲,漢文版中翻譯為龍。

夜,也即夜色,黑暗的夜色可以籠罩夜空,讓我們見不到日月。 雨與塵所起的作用也是一樣的。

羅睺本來是古代一種動物的名字,但古人習慣於用羅睺來比喻地球與月球的影子。 羅睺面也即日食與月食,《時輪金剛》裡面也是這樣稱呼的。 雖然佛給人們講日食與月食的時候,用了這樣的名詞,但這並不表明佛陀不知道日食與月食的原理,在佛陀所講的《時輪金剛》裡面,將日食與月食的時間算得非常精準。

譬如火浣布,處火能離染,
垢去布猶存,光明轉瑩淨。

就像火浣布放在火裡就能清除污垢,污垢去除了,而火浣布卻完好無損一樣,儘管證悟空性的智慧能把本性光明上面的污垢全部斷除,但清淨無瑕的本有光明本身,卻纖毫無損、永遠存在。

火浣布是用一種特殊的耐高溫的石棉織成的布。 清洗火浣布的衣服,不是用水來洗,而是扔到火裡燃燒,這樣衣服上的污垢就能被火燒掉,但衣服卻不會被燒壞。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