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滯於美之美 在一個藝術講座上談佛學與美

不滯於美之美
在一個藝術講座上談佛學與美學。佛家也談美?佛學講求內心自省、體會生命無常苦空,本不與「美」的本質相應。現實世界的美感,在佛學來說屬於「色」塵,萬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這種虛幻不實的世間,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平情而論,佛學無特意建立美學,是美是醜與它無關,可以說它美,也可以說它不美,因此若堅持說佛學沒有美學,這看法本身便成執着。換言之,在修行過程,若與審美過程相似,則佛學便有美學。正確的見解是,外在聲色本不關己,山是山水是水,執色者泥色。
佛學從「緣起論」揭示事物的虛妄不實,也同時指出事物在現象界存在而有的事實,也就是所謂「妙有」。此一辯證論點,在佛教典籍反覆論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見佛學並不抹殺美學。畢竟事物的虛幻不實是因為相對於事物的存在,如果連事物的存在也抹殺,當然也無從說事物的虛幻不實。
佛學對藝術看法,破美之「有」而說美之「空」,顯然比執美高明,但同時也不能執着於美之「空」,美之「空」也同樣要捨棄,否則必陷於「滯空」迷執,與執「有」同樣愚妄。因此,對「非美」的否定,恰是對美的肯定,這是佛學的美學觀。
說來很玄,但基本意思,不外佛學是佛學,美學是美學,美之為美,有其客觀存在,不滯於美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佛教對美的態度是不斷超越中肯定美的存在。
又或者說,藝術的理想境界是「澄懷觀道」,在拈花微笑裏領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禪境,再以禪境來涵括美的旨趣。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