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礙學習的不是物質,是對待物質的態度!修行的關鍵是內心的改變

佛陀說的每件事,他所傳的一切教理和學說,都是為了趨入我們的本性,為了要讓我們體體認到新的本性。佛陀從沒說過我們只要相信他所教的,相反的,佛陀要我們盡力去瞭解才行。

你要是不瞭解的話,你的整個心靈道路就是一場幻想,虛夢,妄想罷了。一旦有人對你的宗教信仰提出質疑,你的心靈生活就會脆弱如紙牌搭建的房子般崩塌。你的種種妄念像薄紙般,而不是水泥。別人只要問你一個問題:「這是什麼啊?」你的修行就會整個消失不見了。你要是缺乏瞭解,就不可能對於正在修持的內容有令人滿足的答案。

因此,我鼓勵大家結合兩者,你可以好好地享受物質生活,但同時要瞭解你所享用的本性,包含物質的本性以及在享用物質的內心本性,還有物質與內心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如果你對這一點能有深入的瞭解,就是宗教。要是你對這部分一點概念也沒有,要是你只看外在的,從不看內在的話,你的心就是狹小的,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這就是物質主義的思維。

【物質主義不在於你擁有的物質,而是在於你的態度】

例如我把自己的人生價值放在一個對象上:「這朵花好美啊!只要花一直開著,我的人生就有意義。要是它凋謝,我也活不下去了。」要是我真的這麼想,不是很笨嗎?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這例子就是物質主義思維會有的極端看法。比較務實的看法是:「是啊!這朵花真美,不過,花不長久,今天還綻放著,明天就會凋謝。但我對生命的滿足感不會單靠花而已,我生而為人也不只是為了賞花。」

因此,不論你從宗教瞭解到什麼,例如佛教,或是純粹的哲學思想,你都應該把它融進你的生活基礎。再來,你試驗看看:「我這麼去做,內心還會不滿足嗎?」這樣就夠了。你不必在生活上有天翻地覆的改變,把自己跟世界應生生地切斷,才學到不滿足是源自內心。你可以繼續過一般生活,但在此同時要努力觀察不滿足的心的本性。這種做法很實在,很務實,你也一定能從中尋找到自己追尋的解答。

否則,如果你接受一些極端的想法,僅在知性層次極力捨棄你的東西,只會把日子弄糟而已。人的身體要維持生存下去,至少要吃午餐,早餐,或什麼食物。所以你要實際一點。你沒有必要大大改變外在生活,你只需改變內在,意思是不再妄想東妄想西,而是要看到實相。


  • 書名:看自己的心, 比看電影精采
  • 作者:圖敦耶喜 1975 墨爾本大學演講
  • 2014年橡樹林出版社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8488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