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供的由來? 本文轉自噶瑪天津仁波

八供的由來?



本文轉自噶瑪天津仁波切官方網站



佛云:「眾生欲正覺,廣聚無量糧。」因此我們必須向諸佛菩薩行供養,積聚資糧。



依據藏密傳統,壇城前必備水、水、花、香、燈、塗、果、樂八種物品,向諸佛菩薩獻供,象徵意義如後:



水—供養諸佛菩薩飲用,祈願眾生,尤其是餓鬼道的眾生,消除口渴之苦。



水—供養諸佛菩薩盥洗,祈願眾生證得清淨之身,消除修行上的障礙。



花—供養世間一切美好的視覺享受,祈願眾生容貌莊嚴,具足好相。



香—供養世間的嗅覺享受,祈願眾生修行成就,散發自心之香。



燈—供養照明,祈願眾生消除無明愚癡。



塗—供養塗身的香油,象徵世間的觸覺享受;祈願眾生淨除習性染垢。



果—亦稱為「食子」,即食物,象徵世間的味覺享受;祈願眾生不受飢餓之苦,食物豐足。



樂—供養音樂,以海螺或「丁夏」(西藏樂器名稱)象徵世間的聽覺享受;祈願眾生歡喜聽聞佛法。





以澄澈的紅花水供養諸佛

關於八供的起源,有個追溯至古老印度的說法,認為「八供」原本是古印度迎請國王、貴賓的禮儀。在酷熱的天氣中,國王、貴賓遠道而來,一定很口渴,迎接之時,首先獻上飲料讓國王解渴;其次獻上洗足水,讓國王洗去路上所沾染的塵埃;接著獻上鮮花,表示歡迎。在迎請國王前往招待處的路上,要點燃薰香;進入室內時,要點燈照明。國王就座之後,獻上香膏讓國王塗身,去除勞累,接著供養食物。國王用餐時,還要表演歌舞音樂,讓國王歡喜。



佛教徒以八供來供養諸佛菩薩,並不是諸佛菩薩還需要飲水、聞香、食物等享受,而是佛弟子將每天所覺知的感官享受,以清淨的方式向諸佛菩薩獻供,祈請諸佛菩薩納受,藉此積聚功德資糧。這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種感官的享受,稱為「色、聲、香、味、觸」五種妙欲,涵蓋了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八供是殊勝的供養。



悉以清水作供養母續本尊壇城前的八供是由右向左排列



瑪哈噶拉九永日修法,八供的花和樂是以特殊的食子作為代表。

八供可用八種實物來供養,亦可將八個供杯全數供水。依據噶居傳承,積聚功德最好的方法就是供水,因為水取得容易,而且經濟,或許這是因為噶居傳承的祖師過去長年住山修持,無力供養太多物質。其次,水象徵「空性」,能顯現一切,但本質是空;而且水俱有無常、形狀不定的特性,因此供水較不容易生起執著。



八供中的「果」,可用果實代替,平常皆以「供養食子」為主,除非修特別的本尊法,才會更換。 「食子」大致分為慈悲與忿怒兩種;修忿怒本尊,如普巴金剛或瑪哈噶拉時,則另有代表花和音樂的特別食子。食子有時亦做為本尊的壇城。



壇城所供奉的若是父續本尊,八供須由左向右排列;若是母續本尊,則是由右向左排列;若兼有父續、母續本尊,則可以擺設兩套供品,或是以佛像較多者為主,只供養一套。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