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與十不善業』 泰錫度仁波切

『十善業與十不善業』 泰錫度仁波切



十惡業、五重罪、五極重罪 (五無問罪)



若要詳細說明善業惡業、善行惡行,是無盡的,我們無法將它們詳盡的分類、計數,那無窮無盡的。然而依據經藏與律藏,佛陀於其中開示道:避免造作的負面行為,可以大約分為三類。一般來說,第一大類是基本的不善業,可以歸納為十種不善業。第二類則是很嚴重的惡業,共有五項 (譯註:此處所指應為中文古譯之 "大乘五逆",本文譯作"五重罪"。<<俱舍論卷十八>>所載之"近五逆罪","近五無間罪",應非此處之所指)。第三類則是極重的惡業,是惡業中的惡業,也有五項 (譯註:此處所指應為中文古譯之"五逆罪" 、"五無間罪"、"五重罪","小乘五逆",本文依開示之文義,譯作"五極重罪"。所以,佛陀教授了二十類的基本罪業。第二類及第三大類,我只會給各位一些概念,我不準備詳述。今天的主題是十不善業,所以,對於十不善業我將逐一詳述。



十不善業



 



十不善業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的不善業是由身體、行為所造作。第二類的不善業,則是經由語言而造作。第三類的不善業,則是由精神活動,由心意所造作。即由身、語、意所造作的十不善業。三種不善業由身所造作,四種不善業由語所造作,另外三種不善業則由意所造作。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遠離十不善業,要能自我訓練,不沉溺於身口意的負面行為當中。



我們應該牢記這些負面行為的歸納總集,克服這些負面的行為。這基本的十項,若是交錯組合,則可以有無限多的負業。所以,十不善業只是個指導綱領,便於我們記憶不去造作惡行,不要沉溺於這些不好的行為裹面。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不是只有這十項,它們還有許多的組合,十項只是十個關鍵,就像是語言糸統裏的字母一樣。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不要誤以為這十項行為,只有比丘、比丘尼,或修行者這一類的人,才必須遠離。而是所有的佛教徒,都必須避免去造作。不是只有比丘、比丘尼,而是每一位佛教徒應遵從的誓願與戒律。比丘及比丘尼還有他們自己特有的戒律,除了十不善業之外,還有兩百條以上的戒律要持守。十不善業是一般在家居士與佛教徒所應持守的,而非僅是出家眾的戒律,在此我特別強調,希望大家對此點有所認識。所以,大家都應善於持守,不要沉溺於十種不善的行為之中。



我所依據的法本,是由偉大的上師堪千札西歐澤所著,這是相當古老的一個法本,他當時是為了"妞涅---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閉關齊戒"的修持儀軌而寫,即嚴謹奉行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關修持法門。我將精確地依據此一法本,依此來講授。



三種身的不善業



首先,是由身所造作的三種不善業,分別為殺生、偷盜、邪淫。殺生是指有意圖的,且行為上真正去做了奪取他人性命之事,是你做了努力,去斷送其他生靈的性命,你殺了生。所以,殺生是身的不善業,每個佛教徒,都不應該殺生。第二種身的不善業是偷盜,所謂偷盜是指你取了屬於別人的東西,此物他人並未給你,所以此物並非為你所有,而且你也知道這一點。你知道而且是有意的將別人的財產,據為己有,你真正達成此事,則你偷取了他人的財產。這是一種身的不善業,佛陀教導我們不應偷盜。邪淫則是指性行為沉溺於逾越了家庭正當規範之外的行為。由於逾越了規範,所以是邪淫,而佛教徒是不可以做邪淫之事的。以上三項行為,是三種不善業,是由身所造作,而一個佛教徒應避免造作這些不善業,此為第一類的身不善業。



四種語的不善業



第二類的四種不善業跟語有關,第一個是妄語 ( 說謊 ),第二是兩舌,第三是惡口,第四是綺語 ( 說閒話 ),所以共有四種語的不善業。妄語是指你說謊,你說一些不真實的話,而且,你說謊的目的是為了愚弄他人,以使自己有所獲,而不顧慮他人付出的代價及後果。你說謊而不考慮對他人所造成的結果,你說謊是因為你想從中得到些什麼,這就是妄語。兩舌是指某兩人是親密的朋友,而你卻有目的的、有企圖的說其中某人的不是,使得另一個人不喜歡對方,或是使某人懷疑另一個人,如此,你製造了兩人間的不和諧,這就是兩舌。這是一種惡業,是一種語的不善業。第三種是惡口,你刻意的說一些話來傷害他人,讓他人感到不悅,感到受傷。你說這些話是刻意有傷害對方,這就是惡口。綺語則指你說一些話以助長他人的執著,增長他人的無明、增加他人的妒嫉心與瞋恨心。你說一些話增長了他人的染污,這就是綺語,大部份人的綺語是增長無明,但是,綺語也會同時增長其他的染污,否則,就不會有人喜歡廳綺語了。因此,綺語常常是非常吸引人的,因為它會增長我們的染污。綺語可以滿足我們的目的,製造我們的憤怒,嫉妒、執著、無明、綺語浪費我們所有寶貴的時間,它餵飽了我們的無明。以上四項,是四種語的不善業,我們應該避免造作語的不善業。



三種意的不善業



第三類的不善業是由意所造作。由見到他人的勝利與他人的快樂時,昇起負面的態度開始。當你看到某人真的擁有很好的東西,真的做了好事的時候,你心中想,我要取代他,我要擁有的一切,這種心態是負面的。正確的態度是你能隨喜他,你為此人在此生擁有這些美好的事物而感到高興,你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如果你因為別人的高興而不悅,則是一種負面的心態,這是第一種的意的不善業 ( 貪欲 ) 。第二種不善的態度是傷害他人,希望他人不好。所以,第一種是別人快樂時你感到不悅,想取而代之;第二種則是你希望他人痛苦。你們知道,有許多人希望他的敵人痛苦,這是非常負面的心態。



第一種及第二種意的不善業,就像是同一件事的兩個面向。第三種意的不善業是邪見。譬如,此生我所面對的一切,若有任何苦痛或負面的事,都是由於我過去生的業力所致,這是一種正見。若是某人不相信一點,不做此想,而責備所有其他的人,這是一種邪見。或者是你會想,此生我所值遇的種種好事,都是由於過去生累積的行善所致,如果這一切與善業有關的話,也是因為有其他人的存在,善業才可能形成。但是,持邪見者並不會這麼想,也不相信這些,他們會認為這是自己此生的成就,是我的能力,是我的榮耀,事實上這是一種邪見。類似這樣的例子,非常的多,這屬於第三種邪見的意的不善業。佛教徒應該避免去造作邪見。再舉一個邪見的例子,西藏在遭遇到大麻煩的時候,群眾破壞寺廟,摧毀佛像,以及殺害比丘及比丘尼。他們怎麼說 ? 他們說佛教通通都是謊言,說釋迦摩尼佛不想照料他的王國,他只是在某處靜坐了許多年,自己思索應該如何控制老百姓,然後,他發現了佛法,知道該如何控制百姓們。所以,那些群眾毀壞寺廟,摧毀佛像,以及殺害僧侶。此種行止,乃邪見所致。其根源,是因為第三種的意的不善業。當然,他們做出的行為,較第三種的邪見更壞。他們所做行為是罪業中最嚴重的,屬於五極重罪 ( 五無間罪 ) 之一。而他們的態度、邪見,則屬於第三類,意的不善業。



以上我們粗略的瞭解了什麼是十不善業。這十項當中,何者障礙力最大 ? 以最後一種,也就是三種意的不善業中的邪見為最嚴重。邪見甚至可以影響我們不再是個佛教徒,我們是佛教徒,若我們有邪見,則我們可能變為非佛教徒,所以,邪見是最嚴重的。而所有其他的不善行,如果我們不修復的話,如果我們沉溺在裏面的話,那也是非常非常負面的。不過,若是因為人的脆弱,一次或兩次的犯錯,雖然是負面的,但還不致於使我們變成非佛教徒。所以,如果於我們的脆弱,由於我們無明,有時我們會造作前述九種的不善業,但這並不表是我們己經不再是佛教徒。我們仍是佛教徒,即使我們曾造作一兩項負業,直到我們修復這些負面的業。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