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厭離心即智慧心和菩提心]

[大安法師:厭離心即智慧心和菩提心]


一、厭離心來自智慧的關照
信、願、行,願這個科目就是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兩種心理狀態的。為什麼我們能夠有厭離心?它是來自智慧的一種關照。

一切眾生都生活在八苦交煎裡面,但往往很多人自己意識不到這個苦,他就堪忍(娑婆世界意為“堪忍”)——堪忍我們的三毒煩惱,堪忍我們種種不如意的苦難現實。在這種狀態當中,能夠敏銳地透過生命的現象知道它本體上的苦的話,這就有點智慧了。進而我們了解“苦”是由煩惱所招感的。
當我們了解到是由於自己的煩惱(貪、嗔、癡、慢、疑)感招了五濁惡世的依報和陋劣身心的正報,自然就會升起一種厭離心,所以這種厭離心也是一種智慧的透顯。這是從它對現實的關照來看,產生厭離,這個厭離一定要有一個新的參照系,所以一定要有一個超然的存在,那就是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一真法界。它其實也是我們清淨心裡面所升華出來的一種參照系,通過認知、接納、信受、神往,而後才會產生的一種心理。所以厭離和欣求正好是一體兩面,由厭離激發出了欣求,由欣求一真法界的清淨,又帶動了厭離心,互相增上。眾生有的是從厭離心開始,有的是從欣求心開始,無論從哪個開始,它都會產生一種相互影響、增上互動的效果。

確實,如果淨業行人對娑婆世界沒有厭離心,他的願就不懇切,他就會貪生怕死。貪生怕死就是對“我”的執著,身見還沒有看破,沒有看破就有一種貪戀執著。就好像有的念佛人,他也念念佛,實際上他天天想到的是他事業很繁忙,沒有時間念;還有的人甚至說“我現在沒有時間學佛,等我退休了再來學佛”等等,這些都是不具備厭離心的表現。或者這段時間生意虧了,又生病了,這時候他好像有點厭離心;到時候一看,身體又強壯了,又賺錢了,又當官了,那厭離心又跑到九霄雲外去了。如果生活非常順利,有空調、有冰箱、有嬌妻美眷......“唉呀,去西方極樂世界干什麼,這已經就是我的極樂世界了。”

所以世間人一定要以苦為師,要有這種危機感,以此激發我們的厭離心。凡夫眾生要生起厭離心是很難的,所以我們要從厭離心下手。

二、發不出厭離心的原因
淨土三資糧信願行中,願的本質內涵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什麼要厭離娑婆?這裡有幾個概念要了解清楚。印祖用一種非常有表現性的文句來說,厭離娑婆,就好像一個監獄裡面的囚犯,希望趕緊出離牢獄一樣。我們就是這個囚徒,大一點說,這個三界就是牢獄,我們在三界裡面出不去,不能做主。縮小到我們這個地球出不去,萬有引力。再縮小在我們這個身體,我們身體也像一個牢獄,我們的心性透不出來。這些都是很苦的,不得自在、不得自由,種種苦難的煎熬、種種苦難的系縛,無常的逼迫。但是有一個自由自在的天地,那是正常的生命狀態,由於我們一念無明,自己到了牢獄裡面來了,現在有個機會可以從牢獄裡面出來,我們要趕緊出來!

但問題是我們迷惑顛倒,在牢獄裡面呆久了,他認知不了自己的是一個囚犯的角色,甚至把牢獄認為是自己正常的情況,還不想出來。真是可憐憫者。《法華經》裡面的火宅喻,實際上是給我們傳達一個信息,真實的現象是三界如火宅。這個房子已經即將要倒塌,然而我們這些人,就是這個火宅裡面,還在那裡玩耍、還在那裡“享福”、還在那裡做各種各樣的“事業”。在外面的這個父親急壞了,就呼喚自己的子女出來。但子女還不聽話,覺得我呆在這裡面還很好,很快樂。於是父親也只有巧設方便,知道他們原來的愛好,就說:“你們出來吧!我這裡有很好的玩具,有鹿車,有牛車。”子女們聽說外面有好玩的東西,才爭先恐後出去,是這樣離開三界牢獄的。

我們沒有一念的厭離心是因為什麼?是因為認知不到這是苦難的牢獄,沒有智慧。所以我們能不能接受這個概念,這個概念能不能落實在我們的認知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是否知道己就是牢獄裡面的囚犯,拖著沉重的鐐铐,帶上了手铐,每天經受苦毒的拷打,沒有一刻的自由。我們一旦認知到,對這種牢獄的厭離、出離之心就油然而生,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

三、靠這句佛號加持,真正生發厭離心

我們這世間的眾生發出離心是很難出的。無量劫以來就在這五欲六塵裡面打滾,就在這個妄想雜念堆裡討日子過,而且認為五欲六塵是人生幸福的本質內涵,就像一個廁所裡面的蛆蟲在大便裡面往返它是其樂融融,不知道污穢。所以我們能認知到這個世界的污穢,決心出離它,本身要具有甚深的智慧才能產生這念出離心。我們沒有這個智慧,於是阿彌陀佛就用悲心,把令我們生起出離心的這個功德都在名號當中把它編碼好了。對這本人也有點小小的體會。原來我在支提山念過四十九天的佛號,念五百萬聲,當然自己業障很重,一點功夫都沒有。但是中間確實產生了一種極強的厭離之情,就感覺這個世間太苦太苦,活了這麼多年,怎麼活的?竟然能夠活過來,真是不堪回首!平時這種苦很難感覺出來,就在念佛十多天以後就出來了,真是苦不堪言。

所以我才深信,因為原來在佛經裡面談到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功德包括令我們產生厭離和向往的心,凝結在佛號當中了。我認為通過我個人小小的體驗它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我常常勸那些念佛的人,有否信心、有否出離心,你還是老實的念佛,把我們全身心交給阿彌陀佛。當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實際上它就展示著我們一個苦難的眾生,對一種絕對超驗救度力量的全身心皈依。

我們體會到,這句佛號以一念轉換百千萬億個妄念的轉換功能不可思議,才深刻地感覺到阿彌陀佛對我們具有多麼大的恩德。他老人家給我們這個佛號萬德洪名,這句萬德洪名裡面具足智慧光,排遣我們的愚癡;具足歡喜光,能讓我們改變瞋恚的心理;具足清淨光,令我們淫欲的念頭轉化清淨;具足不斷光,讓我們散亂放逸的心能夠精進不間斷;具足超日月光,照透我們無名黑暗的內心。名號所在之處就是彌陀光明注照之時,我們得到名號的注照,身心就柔軟了,我們阿賴耶識的善根就會破土而出,我們就會生出厭離娑婆、求生極樂的菩提心。

四、有甚深智慧的人才會有厭離心,厭離心即是無上道心
如何發無上道心?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給我們開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世界。”你就從當下這一念,厭離娑婆世界的苦開始。這個比較親切實在。

有時候我們反照我們身體上的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以及我們所處的環境,種種的諸惡,這種苦難的逼迫。如果我們有一念厭苦之心,對這個苦能夠厭,做到“厭苦”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情。一般的人在苦當中他不會去“厭”,他要麼怨天尤人,要麼苦中作樂,要麼苦不以為苦,麻木不覺。要產生“厭”,這個“厭”是一種智慧的表達,只有有甚深智慧的人,才會有厭離心。

所以大乘經典中,佛教我們要用佛法、智慧來熏修我們的心,才能夠對輪回的苦——八苦,生出厭離心來。那麼就從當下這一念,厭離娑婆世界的苦開始,他厭離就有一個出離的願望,出離到什麼地方去,馬上就對佛國淨土產生了好樂,知道佛的淨土能夠快速圓滿菩薩的菩提願以及菩薩行。他發起“我要到淨土圓滿菩薩行”這樣的願,這樣的心。到淨土見佛得到無生法忍之後,再回到生死苦海來普度有緣的眾生,他能發起這個心,這就叫“無上菩提心”。如果一下子從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高度來發菩提心,有時候很難辦到,那你就從當下厭離娑婆苦開始,還能夠辦到。

蓮池大師開示:“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念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雲:“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定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