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憤怒情緒】  至尊法王嘉瓦 丹增嘉措

【理憤怒情緒】 
至尊法王嘉瓦 丹增嘉措 (達賴喇嘛尊者)講授

  憤怒與怨恨是兩個我們最親近的朋友,當我年輕時我與憤怒結下不解緣,逐漸的,我發覺我與憤怒背道而馳,借著一般常識,以及慈悲與智慧之助,如今我已有更強大的力量來對抗憤怒。

  根據我的經驗,顯然每個人有心改變就能達到目的。當然改變未必能馬上立竿見影,仍有待時日磨練。為了達到改變和處理情緒的目的,分析哪種思考最具效力、建設性和有益於我們,就顯得十分重要。我主要是指那些能使我們情緒平靜、鬆馳,並給我們和平心境的思緒,而非製造煩躁、恐懼和挫折的思考模式。我們可以用外在的事務,比如植物,來作一個類似的分析。有些植物、花朵和水果有益於我們,我們便會種植和利用它們。而對我們有毒害的植物,我們也學著去分辨,有時候甚至去毀掉它們。

  內在世界亦有雷同之處,如果只是談及“身體”和“心理”未免太簡單化了。人體內有成千上萬不同的分子,同樣的,心理的想法也是千變萬化。聰明的人應該仔細觀察心理世界,並且懂得如何分辨好、惡的心理,等到你能辨識修養的價值,便可努力增進培養。

  佛陀所教示“四聖諦”也正是佛法的基礎。第三個聖諦“滅諦”。根據佛經,所謂的“滅諦”,就是經過練習和努力,可使心理狀態或精神特質祛除所有負面的情緒。佛經裏所闡釋的“滅諦”是指一個人能達到解脫所有困擾痛苦的思緒的完美境地。根據佛教的說法,這種寂滅境界是真正的“法寶”,正是所有佛教徒追求的解脫之處,佛陀成為涅槃的化身,值得尊崇膜拜,因為他體現了這個境界。因此,一個人皈依佛陀,並且在佛法裏尋求解脫,並不是因為佛陀自始是個特殊的人物,而是因為他實踐了“滅諦”的境界。同樣的,“僧寶”是指可供模仿的得道僧人,他們有的已達滅諦或正朝向滅諦的道路前進。

  真正寂滅的狀態,可以運用消除和對治的方式,來解脫或淨化不好的情緒和思維。真正的滅諦是種心靈狀態,而導致滅境的因素亦是心靈的作用。同時,滅諦亦是建基於精神連續淨化後的結果。故而佛教徒的修行十分重視對“心”的瞭解。我這麼說並不表示凡事都是心靈的反映和反射,除了心靈之外便一無可取。然而,正由於佛教修行裏強調瞭解心靈的本質,因此一般人都稱佛教為“心靈的科學”。

  一般來說,佛教教義裏的煩惱是指“使人心波動難安的狀態”。這憂攘不安的情緒和思維正是製造我們內心不快樂和痛苦的因素。一般的情緒並不儘然定是負面的影響。我曾參加過一個包括心理學家和神經學家在內的會議,結論是:根據不同科學條律的界定,即使佛陀也有情緒。故而“慈悲”也可視為一種情緒。

  自然,情緒可以有好有壞。不過,當我們討論憤怒時,就是在面對負面的情緒。負面的情緒是指立刻製造不快樂或不舒服,最後反射某些行動。這些行動導致傷害他人,也給自己帶來痛苦和折磨,這正是我們所謂的負面情緒。

  憤怒是負面的情緒,不過憤怒也有兩種形態,一種憤怒可以轉化為正面的情緒。例如對某個人出乎真誠的愛心與關切,但是對方並不留意這種善意的警告,那麼除了使用某種強制性的力量來阻止對方誤入歧途外別無他法。在密宗的修行中,有些靜坐冥思的技巧可轉換憤怒的衝擊,這也是世尊何以曾憤怒的原因。基於慈愛的動機,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利用憤怒,因為憤怒會帶來額外的力量,使得我們迅速行動。

  不過,通常憤怒導致仇恨,仇恨永遠是負面的。仇恨藏匿著邪惡的心緒,我一向分析憤怒有兩個層次:人性的層次和佛性的層次。從人性的層次來探討,也就是撇開所有宗教傳統或意識形態的影響,那麼所謂快樂的來源就是:健康、財富和友誼。從健康的角度來說,負面的情緒如仇恨是有礙健康的。既然一般人都很注重照顧身體,有一個技巧可供使用,就是心理建設。你的心理狀態應該隨時保持平靜,即使發生憂煩的事,這本是人生中的必然現象,你就應該永遠保持平靜。如同大海潮起潮落,這些波動都非常短暫,因此我們不應該影響你的基本心態。雖然你不可能消除所有負面的情緒,假使你擁有健康和沉穩的基本心態,那麼煩憂將不至於影響太大。若是你時常保持平和,血壓或其他身體功能便更能維持正常,結果亦有助於你的健康。儘管我不能以科學方法來證明如此,不過我相信我是俞老愈健康。我使用相同的藥物、相同的醫生、相同的食物,因此這必須是拜心境之賜。有些人對我說:“你一定是服用某些特殊的西藏藥物”,但是我沒有。

  如前所述,年輕時我很暴躁易怒,有時候我便以我的父親脾氣不好來作藉口,好像是遺傳的關係。但是隨著時日變遷,我認為如今我幾乎不會去仇視任何人,包括那些使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狀態的人在內,即使對他們,我真的不覺得有絲毫恨意。

  我的一些至交有高血壓的毛病,但是他們從不生大病,也不覺得疲憊。過去數年,我也遇到不少良醫。同時,有一些朋友平常生活優越,但在我們交談時,往往在寒暄結束後,倔們便開始抱怨和歎氣。雖然他們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不過這些人沒有平和的心境。結果他們老是憂慮自己的消化、睡眠、各種毛病。因此心理平靜顯然是保持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假若你想保持強健,不須求教醫生,自我內心保養即可。試著利用自己的潛力,這是很經濟的方法。

  快樂的第二個來源是財富。我有時清晨醒來情緒不佳,連看表都覺得不痛快。也許由於這種經驗,過幾天當我醒來時情緒高昂並且祥和,這時候我看表時就覺得分外美麗。但是,它都是同樣的表,不是嗎?這當中的區別就是來自心理的態度,當我們在使用身外之物時,是否會讓我們滿意,皆取決於我們的心理。

  當我們的內心充滿憤怒時,對財物也不好。就我本身的經驗來說,我年輕時有時候喜歡修表,我嘗試並且失敗多次,有時我會失去耐性而摔表,在那一刻我的憤怒改變了我整個態度,然後我又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如果我的目的是在修表,那麼為何我會摔表?由此可知使用財物以達個人真正的滿足或利益,心理態度非常重要。

  第三個來源是友誼。當你心境平靜時,自然會保持誠意與開闊的心胸。

  再說,我也確信假使傑仁波切十四世少笑一些,可能我所交的朋友就會少一些。我對別人的態度永遠從人性的角度來認識他們。在這個層次上,不論總統、皇后或乞丐,只要他們出乎人性展露真誠的笑容,他們就無所區別。

  我認為真正人性的表露淩駕所有身分和其他因素的價值之上。我只是個平凡的人,借著我的經驗和心靈的修行,便能造就新的態度,說穿了實在無足為奇。而你,我認為比我受更好的教育和經歷更多經驗,應該有更多的潛力來修養內在。我來自一個沒有現代教育並與世隔絕的小村落,而十五或十六歲之間,我已經背負了想像不到的重擔。因此,人們每個人都應覺得自己有更好的潛力,再加上一些信心與努力,只要你有心修養,則改變自己並非不可能。若是你覺得你目前的生活方式並不快樂或有所困擾,那麼想想正面的事情,往樂觀方面去想,加上潛能與努力,我覺得這已是部分邁向成功的保證。倘若我們能充分利用我們所有良善的人類潛力或人性優點,我們便能克服人世的許多問題。

  所以當我們想與人交往時,我們心裏的想法十分重要。對一個無信仰的人來說,只要有單純良善的心,最終極的快樂泉源便存在我們的心靈世界裏。換言之,你有健康的身體、妥善利用各種財物,並與人保持良好的關係,快樂生活的本質全在其中。若是你已有錢,有時候會帶來煩惱,並且渴望擁有更多,最後人便變成金錢的奴隸。當然金錢是極為有用並且必需的,不過並非快樂的終極泉源。同樣的,教育如果不保持平衡的狀態,有時還會製造更多的煩惱、憂慮、貪婪、欲望和野心,簡言之,帶來更多精神的折磨。

  現在你可以看出該如何減輕憤怒和仇恨。第一,瞭解惡劣情緒的破壞性,特別是仇恨。我認為仇恨是最大的敵人。所謂“敵人”,就是只會直接、間接摧毀我們興趣的人或事物,我們的興趣則是指達到終極的快樂而言。

總而言之,你可以逃避外在的敵人,甚至有時候你可以欺騙敵人。比如說有人攪亂了我平靜的心靈,我會把自己鎖在房裏獨自靜坐來逃避,但是我絕不含怒逃避。如果我心懷憤怒,就算我反鎖自己,憤怒仍然跟著留在房內。除非你能應用某種特殊方法,否則無所遁逃。因此,仇恨與憤怒——此處指負面的憤怒,才是真正摧毀我的心靈平靜的敵人。

  有些人相信壓抑情緒是不好的,所以最好讓他發洩出來,我以為各種負面的情緒都有相異之處,例如沮喪感,有一種沮喪感是過去事件所造成的。有時候如果隱藏這些不好的事情,比如性虐待,往往會在意識或下意識裏造成問題,故而這種情況最好表達你的沮喪感並加以紓解。然而,根據我對憤怒的經驗,假如人不試著減輕憤怒,便會留在心裏並與日俱增,接著即使是小事也會令你立刻暴跳如雷。一旦人試著控制訓練你的憤怒,久而久之,即使天大的事也不會輕易動怒。透過訓練和自我修養,你能有所改變。

  當憤怒盤踞心頭時,有一種重要的技巧可以幫助你保持祥和的心境,你不該不滿或沮喪,因為這些都是憤怒與仇恨的因。這是自然的“因果律”,一旦“因”集聚了,則“果”便成為自然因果關係的結果。能衡量情況而及早知道在造成“果”之前便止步,實在非常重要,如此便不會繼續到達不可收拾的地步。佛教學者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一書裏,就提到一個要點,一個人不應該陷入會導向不滿的狀態中,因為“不滿”是植下憤怒和種子。這也意味著一個人必須領悟某種道理,來處理個人的財物、友誼和人生的各種處境。

  我們各種不滿、痛苦、絕望等等,事實上與所有現象互有關聯。倘使我們沒有建立正確的觀點,很可能樣樣事都會令我們沮喪失望。有些人只要提到佛陀的名字,便滿懷憤怒和沮喪,而且這是還沒有和佛陀直接打交道就如此。職是之故,所有的現象都有可能刺激我們生氣和不滿。然而現象是人生真實的一部分,而且是不變的生存法則,故而留給我們的只有一種選擇:改變自我的態度。也正因為我們對人事的看法改變了,所有的現象也變得和善或帶來快樂,而不再視之如寇敵或帶來沮喪。

  當然,有了敵人確實是令人不快樂的事,他破壞了我們心靈的寧靜,並且摧毀我們一些良好的行為。不過,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只有從敵人身上,我們才會學習忍耐,不會有其他人提供給我們忍耐的機會。身為佛教徒,我認為佛陀完全不給我們機會去體會忍耐,有些僧人或許會如此作,但機會很少。既然我們不認識地球上五十億人口中的大多數,因此也不會有許多人讓你表現忍耐。只有那些我們認識並且給我們製造麻煩的人,才使我們有機會學習忍耐。

  就此角度而言,敵人是訓練我們修養的最好老師,寂天菩薩非常智慧地解釋,敵人或加害我們的人,實際上才是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請益的珍貴良師。我們也可以反駁說,我們的敵人不值得我們的尊重,因為他們無意幫助我們;事實上,他們對我們有所助益也是一種巧合。寂天菩薩表示,假使是如此,我們身為佛教徒,為何要視滅諦為解脫之境,而實際上寂滅只是一種狀態,就某方面而言,假如作不到就無所裨益。我們也可爭辯說,即使是真的,至少寂滅不會加害我們,相反的,敵人不但不會幫助我們,甚且故意傷害我們,因此敵人不值得尊重。寂天菩薩說,正因為敵人有心加害才使得敵人可貴。倘若敵人無意迫害我們,我們就無法將他們歸類為敵人,於是我們的態度就會截然不同;正由於他們想傷害我們才稱作敵人,也因為他們是敵人,從而訓練我們修養忍耐的品德,所以敵人確實是珍貴的老師。借著這一連串的思考,自然可減緩負面的心理情緒,尤其是仇恨。

  有時候人們覺得憤怒是有用的,因為它帶來額外的力量與勇氣。當我們遭遇困難時,我們可以視憤怒為防衛力,然則憤怒或可帶來力量,基本上只是盲目的力量,我們很難保證憤怒和怒氣不會摧毀我們本身美好的品質,因此仇恨和憤怒並不可取。

  另外一個問題是,若是你始終保持謙虛,別人也許會占你便宜,那麼你該作何反應?這其實很簡單:你應該以智慧或平常心待之,不必心懷怨懟與憤怒。如果情勢需要你採取行動,你可以出擊,但不可生氣。事實上,帶著智慧的行動比生氣更有效,帶著憤怒的報復行為往往容易敗事。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有時我們須挺身而戰。

  此外,我們可以修養另一種容忍,就是自覺性的忍受別人所加的苦難。我們考慮到某些情況而採取一些行動,比如短期內忍耐所遭受的折磨、困難與問題,正是因為我們確信有長期好處。由於我們的態度、承諾和期待長期的效果,我們便能清楚認知並毅然隨短期內無可避免的困境與難處。

  另外有一種有效的克服負面情緒如憤怒和仇恨的方法,就是培養與之相反的修養,例如良善的特質:愛與慈悲。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