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痛苦與駕馭心念 梭巴仁波切 事實顯

了解痛苦與駕馭心念 梭巴仁波切

事實顯示,外境——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人、事,以及環境等,並不是帶來不滿足與苦的主因。譬如,旅行者發現了一個非常使人愉悅的國家,就想要在那兒住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另一些人,即使和這些旅行者來自相似的背景,卻可能覺得這個國家完全不對胃口。他們訪問這個國家時,經驗到的不適感,一直是問題。但是,這不能完全怪罪外在的情況,如果外在的環境是造成問題的唯一因素,那麽,沒有任何人會喜歡來到這個國家。同樣的,在一個家庭中,有些人喜歡某些食物,通常還有另一些人連碰都不肯碰它一下。同樣的食物,怎麽會有如此不同呢?

從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到更確切的例證。如果有一個人是我們的朋友,自然認為他非常好、非常可愛。每當他出現時,心中就會產生溫暖的感覺。但是,同樣的人出現,卻可能在另一個人心中,引起完全相反的情緒。或許,他在另一個人的心目中,非常兇惡、殘酷,連看見他都難以忍受。因此,當一個人在我們心中引發愛的感覺時,在另一個人的心中所引發的,可能除了恨之外,什麽感覺也沒有。我們並不需要把自己的感覺和其他人的經驗相比,才能夠了解各人的感覺,差異多麽大。只要回想一下,自己對過去所認識的人的感覺。起初,只是一個陌生人,我們可能完全忽視他。但是,不久之後,變成親密的朋友,經過更密切的接觸後,發現他真是太美好了,已經不記得他曾經不是親密的同伴。心中一點也不懷疑,他和善、有愛心,具有一切美德。由於對他的愛執如此強烈,我們真心相信自己的感覺。但是,不久之後,情況改變了。或許,他說的什麽話我們不同意,或是做了令人不愉快的行為,不論是什麽原因,或許只是很微不足道,現在,他看起來卻是完全不同的人。他的話不中聽,態度無禮,甚至面容看起來也很殘酷。再也不是以前那個人了,昔日對他的愛執,現在完全被仇恨取代。見到他,便生起忿恨或其他惡念,因而體驗到巨大的痛苦。

  因此,顯然我們受苦並不在於外界的改變,而是因為自己的態度改變了。用不同的心態,即使看到相同的事物,觀感也會不同。一般而言,我們整個生命,正是一直經驗這種態度的波動。這種態度的改變通常非常迅速。有時候,我們對某人正要開始生氣,忽然間,腦海裏浮現他昔日所做的善事,記起他曾經在我們極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或者表現了出乎意料之外的不自私態度。剎那之間,這份記憶的閃現,驅除了忿怒的暗影,我們又視他如同最親愛的朋友。這種經驗,一定曾經發生在所有人身上,它使我們覺知,意念經常改變,如果能夠稍加控制這種過程,我們就會比較快樂。

  對自己心念的運作狀況保持警覺,就可以在消極的意念使我們受苦之前,打斷它。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從正面去看一個人,就像我們有同樣多的理由去仇視他一樣。如果我們能夠修心,並且充分了解自己內心的變化,就沒有理由不能只表達些可以為眾人以及自己帶來快樂的意念。或許,全世界都反對我們,但是,只要我們已經發展出駕禦心念的能力,仍然可以把每個人當做朋友,不會因恐懼與仇恨而畏縮。一旦能夠運用這種自覺的方法駕禦心念,會何其安詳啊!我們將不再困惑,也不再為自己或他人制造問題。這種深入的安寧感覺,是修習佛法後必然得到的結果,凡是有堅定的毅力,在修行道路上探索內心的人,都可以獲得。

  應付困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駕禦心念,解決問題,這也是最容易、無害的方法不但不威脅任何人的安寧,且能獲得心靈真正的安詳。如此,找們不但使自己快樂,也能為他人帶來安詳。如果我們堅持認為,煩惱來自外界,必須消滅世界上所有可能的敵人才安全。其實,即使我們運用這種笨拙的方法,應付煩惱,心靈仍然不平靜。由於我們缺少內在清除心理上困惑的方法,即使沒有外在的敵人,還是繼續受苦。

想要有效對付問題,首先一定要發現並且認識苦因來自內心。我們對付問題的方法,應該像醫生為人治病一樣。如果醫生不明白病人的毛病,便不能治愈病人。所以,首先要盡量弄清楚病人的問題所在,才能夠給予治療,消除病因。同樣,我們想運用心地法門,解決問題,首先一定要完全明白,究竟是什麽因素困擾我們?不要像一般人那樣諱疾忌醫,一定要面對問題。唯有這樣,才能消除煩惱。讓我們用胎兒與新生兒的經驗,簡短的討論受苦的各種不同的情形。我們通常不會想到懷孕與誕生所帶來的痛苦,其實,這種痛苦十分真實。因為,母親的心與胎兒的心不同,即使是母親,也無法完全體會子宮裏的生命心情不安寧,胚胎的心理與生理都不舒適。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