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名言”?   在佛教的名詞

什麼是“名言”?



  在佛教的名詞術語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名言”這個詞,特別是在一些詮釋中觀哲學的典籍中,“一切皆名言安立”,“諸法唯名言安立”,“名言中也不許有自性”等等。那麼這個名言到底是指什麼呢?



  有的人說名言就是語言概念,譬如說把電腦叫做“電腦”,把紅色叫做“紅色”,這些叫出來的名字就是名言。因此,依照中觀的觀點,所有的法都是僅唯名字而已,如果拋棄名字,就沒有“法”。若如此,在動物及沒有語言的人眼中就不存在法了嗎?電腦若是依照我們給他取的“電腦”這個名字而存在,那麼貓狗等動物因為沒有“電腦”的概念和名字,就看不到電腦這個物體了嗎?這顯然違背常情。如果名言一定是指名字、名稱,那眼識所認知的事物則不是名言,因為眼識並無名字概念。但眼識所認知的顏色、形狀,誰又敢說不是名言安立的呢?



  那所謂的名言到底是指什麼呢?個人認為就是眼等六識的認識功能。譬如對於紅色,生起紅色的眼識就是對紅色的名言安立,當然,在用語言詮釋的時候,這些語言文字甚至想等心理活動都屬於名言,語言概念等雖然也屬於名言,但主要是指內心的認識,就像身口雖然也是業,但業的主體是指“思心所”。



  那麼,顏色和形狀就是靠眼識名言來認識安立,聲音靠耳識來安立……法處則靠意識來認識安立。而中觀認為,萬物的存在,僅僅是靠這些名言識的安立而存在,不能加以深入的分析,譬如見到紅色,知道是紅色,屬於名言的認知,如果繼續深入分析紅色的本質,則屬於究竟理智分析的範疇,這種哲學上的分析超出了名言的範圍,在追蹤萬物本質方面,名言識是毫無辦法和蒼白的,因此在《三摩地王經》中說,六識的這種名言認知都不是量,因為萬物本質根本不是六識名言的有效觀察範圍。名言所能有效認知的物件,只是世俗諦。所以在佛教中,名言諦、世俗諦、言說諦、名言成就等名詞都是同義詞



  在宗喀巴大師詮釋的應成派中觀體系中,謹慎地區分了二諦及各自所能認知的範疇,在勝義諦破盡一切執著後,卻有效的保留了名言世俗諦的合理性,這點非常符合佛陀的本意。如佛陀在《大涅槃經》中提到的“世流布”,就是指世間的名言認知範疇,在此基礎上,世間人認可的,佛陀也認可;世間人反對,佛陀也反對。這完全是站在名言俗諦的角度而言。



  當然,在沒有破除煩惱障的凡夫面前,我們還無法肯定萬物僅是六識的名言安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還伴隨著從無始以來就根深蒂固的我執。這種我執的力量促使我們認為,萬物並非僅僅是由名言所安立而有,在我們的眼中,他們是那麼的真實、鮮活,因此我們貪愛愉悅的事物,並嗔怒於不悅意的事物。



  在中觀如劫末烈火的焚燒下,雖然焚毀了勝義諦中所有的存在,但一切萬物的世俗存在,就像二禪天一樣,劫末烈火無能為力,無法觸及。依據格魯派的觀點,這種明察秋毫的認知和明確無誤的清晰闡釋,在雪域中只源于宗喀巴一人。



  雖然名言是世俗諦,但並非所有名言都是世俗諦,因為名言當中也有正誤之分,正確的名言稱為“名言量”,宗喀巴大師認為,只有符合名言量的名言認知範圍才是世俗諦。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