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慶本樂仁波切法語甘露---心靈朋友(中

竹慶本樂仁波切法語甘露---心靈朋友(中)
《找到一棵對的樹》
依據巴楚仁波切的開示,我們在選擇自己的心靈朋友之前,甚至就在我們要做出重大決定,想要親近他之前,很重要的是我們要先去檢視他。
如果不詳細的檢視上師,無庸置疑地將浪費掉所有累積的功德,就好像在有毒蛇的樹蔭下乘涼,被騙了,他們失去了他們曾經找到的自由。
~巴楚仁波切「在樹蔭下…」
在這個韻文中,巴楚仁波切比喻輪回的熱惱就像在沙漠一樣。你走在看不到盡頭的撒哈拉沙漠,好像輪回的炙熱,讓你痛苦得大汗直冒,這時你看到沙漠當中有棵樹。看到它美麗的樹蔭,幻想著如果你能在這棵美麗的棕櫚樹蔭下乘涼,該有多好!此時天空連一片雲也沒有,你就這樣被曝曬在烈日下,沒有任何的遮擋。天氣炙熱得連砂都像在冒火,這時你就像被紮紮實實夾在輪回熱惱當中的三明治。因此,當你看到樹蔭時,你就愛上了它。這時候還能指望你應該先去檢驗樹蔭的真假嗎?這真是沒有希望啊!因為你已經被它深深的吸引。你可以想象很多在樹蔭下的美妙,一來它真的很涼快,二來可以好好的休息,而且還可以在它的遮蔭保護下,免於太陽與沙子所散發出來的炎熱。然而,事實上有一條蛇正盤蜷在那棵樹下。如果這時候你興衝衝的走進樹蔭,還沒有仔細看清楚就把背靠在樹幹上,這時候巴楚仁波切說話:「真是危險啊!」你有可能被毒蛇咬傷,他或許不是故意要攻擊你,隻是在自衛。但也有可能他蓄意要傷害你。還有可能是你已經壓到他,自己還渾然不知;如果你傷到蛇讓他受到驚嚇,那麼他回咬你一口,同時釋放出毒液。
如果我們不仔細思維,一心隻想要離開輪回的熱惱,看到樹蔭就飛奔過去,很可能被毒蛇咬到而喪命。結果,我們因為珍貴人身所累積的功德與福報,以及走在沙漠中能看到一棵樹這稀有難逢的機會,全部都被浪費掉。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多點耐心,沉著且無畏的再往前走,找到一棵對的樹,樹下沒有毒蛇,依靠在上面也不會有危險。
在佛教中,檢視上師非常重要;同時,上師檢視學生也一樣重要。看起來在我們的社會裡,這種檢視的過程似乎正在消失。即使當今的環境如此,我們還是要強調,在第一階段學生檢視上師,以及上師檢視學生同樣非常重要。
《檢視的期限》
這裡要說個故事,過去在西藏有個偉大的金剛上師來到中國。當時的皇帝想認這位大師當他的上師,所以就邀請他到宮廷作客。大師到了,但並沒有向皇帝行跪拜禮。他想,我是一個心靈朋友也是皇帝的老師,皇帝理應要向我跪拜才對。同一時間,皇帝也在想,這個心靈上師沒有對我行跪拜禮,我是統理整個天下的皇帝,因此,很驕傲的說,我現在不接受你當我的心靈朋友了,但在未來的幾年中我將檢視你。隨著時光的流逝,皇帝終於發現這位上師是對他彌足珍貴的老師,最後他決定要請這位大師當他的心靈上師。然而,大師已在兩、三年前圓寂。因此,雖說我們要檢視上師,但這個檢視必須有期限。學生的生命很珍貴,老師的生命也很珍貴。
《檀香木的芬芳》
檢視心靈朋友是為了找到檀香木,我們不想要一棵毒橡樹,也不要一棵有毒蛇的樹,我們要的是珍貴且芳香四溢的檀香木。一棵普通的樹幹,橫躺在馬來亞山檀香木的森林裡,從檀香木濕潤的葉子和枝枒吸收了它的芬芳,慢慢地,它聞起來也會有檀香木的味道。同樣地,如果親近已經開悟的人當我們的心靈朋友,我們也會愈來愈像是個開悟的人。你跟了誰就會跟他很相似。
我們可能不是完全開悟,但從表面上看起來就像開悟的人,說的話就像開悟的人所說的話,我們也會愈來愈有開悟見性的人所具有的質量。事實上,要調查的是那棵樹的質量。它是棵檀香木還是棵有毒的樹?我們必須辨認出檀香木,並且親近他;也要分辨有毒的樹,而且避開它。這就是檢視心靈朋友的重點。
《去找很難找到的》
巴楚仁波切給了很好且實用的忠告,當去尋找上師時,有哪些質量是我們該留意:根據我們最精純的法教所描述,具備所有完美質量的上師,在這個染濁的時代已經很難找到。信任持守三種清淨戒律的上師,他具有淵博的學問與高貴的慈悲,並且熟練無盡經藏中的儀式有著成就的佛果、完美的智慧來自究竟的解脫與證悟。耀眼吸睛的花朵源於他四個優雅的品質,幸運的弟子將如蜂群般的跟隨著他。~巴楚仁波切
本質上,巴楚仁波切說在我們這個時代,很難找到一個具足所有完美質量的上師。從這個情況來看,我們不要去尋找理想中擁有特定質量的上師,應該找尋具有基本質量的上師。
一個上師應該保任他的戒律。我們可以從三個戒律來觀察。第一小乘的戒律,是個彆解脫戒律。第二菩薩戒,這是大乘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戒律。第三金剛乘的戒律,是密咒乘的三昧耶戒或者承諾。
佛陀說過小乘的戒律就像陶製的花瓶,它看起來很美,可是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將碎為千萬片。要將它們一片片的拚回去完全不可能。如果你破了小乘的戒律就無法重受,即使花費一生的時間也無法修補。佛說菩薩戒就像純銀做成的花瓶,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可能會留下凹痕,一個好的銀器匠可以修補它,不過不可能看起來跟以前一模一樣。即使一個銀器匠沒有很好的手藝,但還是可以整修它。因此,在大乘的道路上你可能犯錯,戒律可能衰損,但就像修補銀器的好工匠一樣,你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重受戒律並且淨化它。金剛乘的戒律就像純金打造的花瓶。純金是非常柔軟而且靈敏度相當高,即使用手指輕輕碰都會留下痕跡。因此,佛說金剛乘的三昧耶戒律非常容易破損,在這個戒律下很容易違犯,但同時也很容易去彌補,用你自己的手就可修補金剛乘的戒律。
因此,巴楚仁波切說如果你看到一位上師竭盡所能地守護他的戒律,不管他是小乘、大乘或金剛乘的上師,這個指針性的質量,顯示他正走在開悟見性的解脫道上。
更進一步來說,這個上師應博學且具有慈悲心。如果他沒有學問我們怎麼跟他學習?上師必須能確切地回答我們的問題,告訴我們「是,這是對的,」或「不,那是錯的,」因為佛陀曾經在這部經裡如是說,在那部論裡那樣說。那麼,上師博學的質量可以幫助我們厘清困惑,解答我們的疑問,這很重要。有時候人們會想一個上師並不需要什麼學問,但應該是個瑜伽士。這種浪漫的想法很不切實際,因為當你深陷困惑時,一個瑜伽士可能使不上什麼力量可以幫助你。
巴楚仁波切指出,一個上師必須精通三藏,它就像三個籃子,或三個佛陀法教的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律藏:是小乘的道路。如果說律藏與我們無關,認為隻有那些剃了頭,穿著紅黃色袍子,住在修道院或尼院裡的人才需要它,這並不對。在律藏中佛陀並不隻是教導寺院「可做」與「不可做」的規矩,他還教導基本的社會互動原則,是佛教徒的基本社會哲學。既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一個由佛教徒組織而成的「僧眾」社會,我們必須了解佛陀對律藏的開示,因此一個上師必須精通律藏。
第二個主題是經藏:它包含佛陀所講的大乘道路,菩薩道,慈心、悲心的道路。佛陀教我們不僅要自救,還要解脫所有眾生,因此,上師必須精通經藏。
第三個主題是論藏:這當中完整的包含了佛陀所教導外在自然界現象的不同原素,及內在的心智科學。
因此,身為一個上師必須精通三藏,還有其它有關金剛乘道路的主題。如果你發現這樣一位上師,戒律清淨而且學養豐富,那麼你應該要滿意且跟隨這位上師。不要太挑剔,逐條的去檢視他的質量。當看到他具有幾個重要的質量時,你應該接受這個人成為你的上師,你的心靈上師。
《錯誤的向導》
巴楚仁波切在尋找心靈朋友的旅途上給了些許叮嚀,他認為我們要避免一些老師。這些要點非常重要:
《木頭裡程碑》
第一種要避免的老師是以木頭製造的裡程碑,他看起來跟真的石雕裡程碑一模一樣,事實上既沒有強度也不具能力。如果一個老師毫無學習的強度也無實證的能力,就像是木雕的裡程碑。
這些老師完全沒有從研讀、反省及禪修,提升自己質量的蛛絲馬跡。這些上師高貴的弟子或優越的家族,日後一定會覺得比一般人更尊貴。他們悍衛自己的種姓就像婆羅門一樣。即使做了一點點法教研習、反省及禪修,但並沒有為了來生著想的純正發心,而是充滿世俗的種種理由。
巴楚仁波切抨擊這充滿階級的種姓製度,他的理由是建立在律藏的基礎,佛陀曾經開示身為一個寺院的住持,必須具備滿腹經綸、豐富的經驗及高度的證悟。更進一步地說,他必須有慈悲心及樂於助人的善心。佛陀也說過選擇老師不要以他們的種姓作為依據,比如婆羅門種姓;不要因為家族關係而選擇他們,而應該是依止於他們所具備的知識及證悟。
《井底之蛙》
第二種要避免的老師就像井底之蛙;他們對佛法的了解非常狹隘,視野短淺、經驗及證悟都極為有限。
這樣的老師沒有具備特殊質量,他們與一般人在一起時顯不出任何的特色,因此無從分彆。但有些人完全沒有經過任何的檢驗,就對他們盲目的崇拜,把他們捧上法座。一旦他們被拱了上去,會很驕傲自大,因為得到好處與美名。他們自己甚至沒有自覺,自己並不具有偉大老師該有的真正質量,他們就像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樣。
巴楚仁波切說了一個故事:一隻住在井底的青蛙遇到來自大海的青蛙,問:「海有多大呢?」海蛙回答:「非常的大。」井底蛙問:「有沒有我這個井的三分之一大?」海蛙回答:「比這個井大得多了。」井底蛙再問:「有我的井一半大嗎?」海蛙回答:「比這還大得多。」井底蛙又問:「是不是跟我的井一樣大?」海蛙回答:「那是沒得比的,海大得太多了。」於是,這兩隻青蛙結伴來到海邊。當井底蛙看到海洋的剎那,馬上被海洋的拍濤壯闊嚇得心髒病發而死。這就像那些訓練有限且視野短窄的老師一樣,他們承受不起偉大上師們所具有的深邃眼界。
《瘋子的指導》
第三種要避免瘋子的指導。
這些老師的知識有限,從來沒有努力地去跟隨有學養的上師學習,也不曾受過經典跟論典的訓練。他們的負面情緒非常強烈,而正念跟覺察力如此的薄弱,這造成他們對自己的戒律及三昧耶戒鬆散馬虎。雖然他們的心誌比一般人還低,但是他們模仿成就者,行為舉止表現得好像比天還要高。
有些老師的表現就好像是印度的大成就者,但卻沒有他們的證悟。隻能算是瘋子的指引,因為還沒達到圓滿的成就,行為簡直就是瘋子。
過去那些大成就者的外在言行看起來就像完全瘋掉了一樣,然而他們的舉止看似顛倒狂妄,但證悟卻可以轉化他們的行為。帝洛巴把他的學生那洛巴推下百尺深的懸崖,之後他爬下那洛巴摔落的地方問他:「我的孩子,那洛巴,你覺得如何?」那洛巴回答他:「我就要死了。」帝洛巴具有治愈的能力,他把手放在那洛巴的背部,拍了三次,就這樣治好摔得粉身碎骨,痛不欲生的那洛巴。
在這個時代充斥著模仿大成就者行為的人,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證悟的力量。他們知道怎樣把你推下懸崖,但卻沒有爬下山穀去關心你的慈悲,他們更沒有治愈痛苦的能力。避開這種瘋子的指導吧
!
《盲目的指導》
第四種要避免的老師是盲目的指導。
事實上這些老師的質量並不會比你自己所擁有的還要好,也不具菩提心的慈悲,他永遠不可能幫你打開眼界,讓你看到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這樣的老師我們稱之為盲目的指引,因為他們無法判斷什麼應該采用?什麼應該避免?如果跟隨這樣的人,就會變成跟他們一樣。
因此,檢視老師,知道什麼樣的老師應該要避免,什麼樣的質量該被領受。如果我們看到任何一個老師具備一定的質量,那麼就應該跟從他的指引,很快地我們就會達到證悟及解脫。巴楚仁波切在此引用一段蓮花生大士詩文中提出的警語
:
沒有檢視老師就像喝毒藥
沒有檢驗弟子猶如從懸崖縱身一躍。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