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5) ——宗薩欽哲仁波切 最

入中論(5)

——宗薩欽哲仁波切

最先,我要提醒大家,我們現在研讀的主題是一個相當困難的題目。

前年,我講了前五品,到第五品的結束。當然呢,最好是能夠圓滿地接受這個教授。但是,如果有人從今年才開始,我還是會跟你講,你還是可以聽出一些意義。當然,這個教授是一個大乘的教授,也就表示說,並不要求你有前面必須完成的前行,才可以完成。但是假如任何人,我開始講第六品,到了某一個階段以後,也許你就不能完全了解意思,因為那裡有很多中觀宗、唯識宗,還有其他派別的辯論,到那以後你就可能容易不太了解了。

佛教最重要的一個主題,就是空性,也是這本書主要討論的主題。各位剛剛念的《心經》,上面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當然是佛的教授。為了要解釋空性,所以以往的大師們用了很多的方式來解釋有關於空性。但是我要提醒各位,如果你想要說只是學習,就能完全證得空性,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因為,實際上對於空性的證悟,必須要由自己的修持得到。但是,就像是薩迦派的大師說的一樣,如果你沒有理論了解的基礎,就去修行,就像一個人沒有兩隻手想去爬山一樣。我希望週末的教授,不只是對各位,對我也一樣有幫助,幫助增加我們對空性的了解。因為空性是佛教特有的一個東西,除了空性之外,佛教沒有太多的別的東西了。那當然佛教徒就可以說了,空性就是一切。

月稱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佛教的論師,他是屬於應成中觀派。應成中觀派或者我們說中觀應成派創始的大師是佛護。中觀宗有另外一個派,我們稱為中觀自續派。自續中觀派的創始人是清辯論師。我兩年前講過,要學中觀,這些名字都得知道。現在要講的這個題目,就沒有像別的經常跟你談一些感覺,你要怎麼樣,你的感覺如何,你怎麼樣能夠不執著,這些東西都不要談了,談一些很專門的比較哲學性的題目。

  

翻到第六品開始的地方。到第五品的結束,前面講的是前五地的菩薩。像幾年我第一次講的時候,前面五地的菩薩,主要講的不是在座上他們證入空性的差別,那個也許有差別,但是不是這本書討論的主題。前面講的主要是在座下的差異。所以他們在座下,有人集中修布施、持戒等等。

  

第六品講的主要是般若度。大略分,這一品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個偈頌,很簡短地介紹第六地是怎麼樣的。 “現前住於正定心,正等覺法皆現前,現見緣起真實性,由住般若得滅定。”第六品第一個偈頌講,因為很精勤修行前面一地,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切解脫的功德都能夠現前、證得,而能夠見到實相。所以第六地的菩薩有能力安住在滅地,六地以前的菩薩是沒有這樣的能力。這是一個很短很短的介紹。第一個偈頌不只是很簡短地討論六地菩薩的情況,同時也很簡短地介紹出六地菩薩的名字。六地的菩薩中文翻的叫做現前地,也就是說,現前能夠證得空性的狀況。

  

第二個偈頌,讚頌般若的智慧。 “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舉一個例子,如果有很多人是瞎子,但是如果有一個引導的人,這個人是有眼睛的,上百的盲人可以由這個有眼睛的人帶著他們,引導他們。我們前面講的布施、持戒、忍辱,這些都好像是沒有眼睛的盲人一樣,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佛特別稱讚智慧是所有的般若度裡最高的。第二個偈頌,等於是讚頌般若或者是智慧。

一般,像這樣的教授的時候,比較好的一個方式,就是你想或者是認為有另外一個人在問你問題。這個人就會問一個問題,如果說第六度也有是般若度這麼重要,前面五度沒有般若度跟盲人一樣,般若度到底是什麼樣的,誰能給我們講,而六地菩薩又是如何能夠如實地見到般若呢?

第三個偈頌,是一個很強有力的偈頌。 “如彼通達甚深法,依於經教及正理,如是龍猛諸論中,隨所安立今當說。”這個偈頌不但是有很深廣的意義,而且對於很多論師,尤其對於未來的論師,是一個很好的建議。月稱菩薩說,這種智慧,也就是證得般若的智慧,是沒有辦法由我這樣充滿了無明的人來說的。我講這本《入中論》,用的是月稱菩薩寫了《入中論》,那我自己寫了一本《入中論釋》,用這本《入中論釋》來解釋《入中論》。我現在用這本釋來解釋《入中論》的原文。月稱菩薩在自己的釋裡講,這一類的問題不應該問我,你應該問證到六地,已經見到般若真理的菩薩。

月稱菩薩講,就像月稱他自己一樣,如果一個人沒有證到初地以上菩薩的功德,這個人除非依於佛的經教,或者是依於自己上師的教授,如果不依照這些的話,就沒有辦法來解釋類似般若的道理。前面講如果月稱菩薩沒有證到初地的話,一個人應該依於經教或老師的教授來解釋般若,如果月稱菩薩已經證到了初地以上的果位,那麼對於我們後來想要書寫般若解釋的人,這是一個好的建議,要讓我們消滅我們的自我。

這個時候,我們想像的那位發問的人又問了,說“至少說我們依於佛的經典,比如《十地經》之類的,至少我們可以稍微講一點有關般若的東西,對吧? ”佛為什麼要說《十地經》,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了解,所以佛說了《十地經》。對於這個問題,月稱菩薩的回答是“不”,即便你看了類似的《十地經》,也不能解釋般若,為什麼呢?因為像我們這種無明非常熾盛的眾生,不要說不能證得般若,甚至看了經上講的是般若,你也沒有辦法懂。那麼月稱菩薩說,對於無明熾盛的眾生,只有依據龍樹菩薩的論著來解釋般若。

現在我們認為在問話的那個人他再問,“那我們怎麼知道可以信任龍樹呢?”有兩個理由。第一個原因是很有價值的一個理由。你應該好好研讀他的書,用自己的邏輯思考去分析龍樹書裡講的邏輯。第二個理由,因為佛曾經授記、預言過龍樹,在《入楞伽經》裡,佛曾經預言過龍樹菩薩。在那部經裡,佛曾經有預言龍樹菩薩出生的時間,他會解釋大師的經典以及經典裡面的見地,最後自己證得初地。而且不只在這一部經裡,在許多別的經典裡,佛也曾經授記龍樹菩薩他會出生等等。問的人又問,“我們應該對什麼樣的人來講授空性或者是般若?”

下面幾個偈頌,能夠接受般若教授的人應該具備的特質或者功德。 “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我現在在堪布仁欽面前講中觀,我有一點緊張,因為他專門就是中觀。唯一能幫我一點忙,就是他的英文不是很好,也許他不會了解我在講什麼。能夠聽聞般若的眾生的特質,當還在眾生位的時候,他很多次聽到別人講有關空性。不只是他聽到別人講空性,而且聽到的時候,心中很多次產生出歡喜快樂。

因為這樣的快樂,所以眼睛裡會流下眼淚。或者我們可以說,這個眾生一聽到空性,眼睛裡就會流下眼淚,身上的毛都會豎立起來,這種眾生就是有聽聞空性的潛力。 “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當為彼說勝義諦,其勝義相如下說。”這種人,就是可以向他教導有關般若的這種眾生,如果你教導這樣的眾生有關於般若,一切解脫的功德就會逐漸在這個眾生身上生起。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要仔細地解釋一下。

目前,空性是我們腦子裡一個佛學的概念。像下面的了解其實是很重要的,目前不管我們有的是哪一種概念,不管是政治、經濟什麼樣的概念,基本上是要把我們所處的世界調整成一定的形狀。舉例說,如果現在有一個醫學界的人為艾滋病找到治療的方法,這個不僅讓許多的人覺得快樂,他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得高興。中觀的內容實際上也是一樣的,中觀也是要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我實際上覺得許多以往的大師,類似像龍樹菩薩,如果他們曾經花一點點的時間寫一點有關詩、物理等其他的東西,他們現在可能非常出名。這本書後面大家就會看出來,這些人的分析是非常銳利,非常尖銳的。

但是,因為我們的世界現在等於是非常非常物質取向的世界,所以在我們的世界上也許會感謝莎士比亞、愛因斯坦這一類的人,但是我們不會感謝像龍樹、月稱一類的人。為什麼我們會去看莎士比亞的詩或者是戲劇,因為你看這些,會給你一種快樂。像龍樹或者是月稱,因為他們是想找到快樂的根源、摧毀痛苦的根源,所以他們會寫下這種看起來非常生澀的東西,這些東西,第一,我們不感興趣;第二,它是一種非常哲學性的東西。當我們聽到所謂空性的時候,很少在我們的眼睛裡會有眼淚,因為我們看不到這裡有什麼價值。就好像我們現在到了一個星球,那個星球上沒有艾滋病,也沒有癌症,一個醫生很興奮地在那兒講我找到了怎麼治療艾滋病的方法,那邊人並不高興,因為沒有這種需要。

如果一個人能夠了解到空性的價值,就是像下面這半個偈頌說的,一切解脫的功德就會相伴而生。 “彼器隨生諸功德,常能正受住淨戒,勤行布施修悲心,並修安忍為度生,善根迴向大菩提,復能恭敬諸菩薩,善巧深廣諸士夫,漸次當得極喜地。”一個認為般若或者是空性很有價值的人,這個人第一個就會非常害怕,如果他的下一生落在畜生道,變成魚,這樣的話,他就沒有機會聽聞有關空性的東西,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他就會自然非常注意怎麼樣能夠持守戒律。這個人也許會講,我好好地持戒,可能我能受人身,但是我可能會非常貧窮,變成別人的奴隸;也許我沒有法上的財富,佛法上的財富,比如你沒有好的老師、正確的老師,這個老師具有這種智慧。

有一個故事,是說佛在世的時候,在廣嚴城,當佛在說法的時候,當然有很多的國王,各種的商人、武士等等在聽,那邊有一個公主,她有一串非常漂亮的珍珠項鍊,這個人實際上可以說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很在意她自己漂亮不漂亮的那種人。這個時候,當佛在講經典的時候,在教授的時候,這個女的一直在看著這副項鍊多麼漂亮,看自己多麼美。另外一個公主看到這樣就講,“你戴的項鍊其實沒有什麼,我有一串比你還漂亮的。

”另外那個公主就把他的僕人叫過來,這個女僕當時非常精勤仔細地聽佛講道理,第二個公主就叫女僕回去到宮裡把她那副更好的項鍊拿過來。這個僕人雖然非常難過,但是還是得去,因為她是僕人。因為這個女僕想要很快趕回宮,她走得非常快,在路上有一隻懷孕的母牛,她不小心踩了那隻牛,牛很生氣,就把這個女僕頂死了。

因為這個女僕非常有信心,所以她在瀕臨死亡的時候,她就看見佛坐在她的旁邊教授。這個女僕死掉了,出身在錫蘭。大家相信,這個女僕出生在錫蘭的時候,天上下了七天珍珠雨。這個女僕出生在錫蘭,從小就很想去印度見佛,因為她非常想要見佛,所以在她去印度之前,就派人去把佛的像畫下來。一般人相信,在這之前實際上沒有佛的像,不管是畫的還是佛的像,她畫出來的是第一幅佛的像。

這個故事只不過是希望把中觀變得比較有趣味一點。但是,我們沒有這種功德。所以,一個認為空性非常珍貴的人,他可能會認為,就算我生為人,我可能非常貧窮,可能會變成別人的僕人,所以這種眾生為了要避免這樣,所以會很努力地勤行布施。這個人又會想,能夠證得空性,除非你具有悲心,才能證得空性,因為沒有悲心的人是非常自私的。

而自私是證得空性主要的、正面的敵人,所以這樣的人他就一定會努力地修行悲心。他又想,憤恨不但讓一個人生在下三道,而且憤恨也不能讓佛覺得高興,佛也不喜歡這樣。同時,這個人也想到,我做的所有一切的善事,如果不迴向解脫的話,將來善根會被摧毀,所以他會很努力地修行迴向,或者是祈禱等等。

  

下一句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人知道,究竟的真理只有菩薩才能夠講、才能夠教授,其他的人是沒有辦法講的,只有具備菩提心的人才能講授空性或者是般若。所以,這樣的人會一直很恭敬菩薩。這個很重要,我會再多解釋一點。藏傳佛教的薩迦派有一個非常偉大的論師,叫格倫巴,他曾經說過,夠資格接受空性教授的有三種學生。第一種人,就是已經有一個固定的意識形態的一個人,比如他已經有固定的,比如他相信佛或者是相信什麼樣的神,對於一個對像有一種固定見解的一個人。對於這種人,我們教授的方法應該用各種的邏輯,也就是因明的方法,破除他們對於這個對象的成見、看法,這種教授在這本書的後面都有。

第二種人,沒有像前面所說的,對於某一個特定對象,已經有一種固定的見解。他可能完完全全是生疏的全新的人。對於這種人不能一開始就教授般若,應該先教他怎麼樣修心。因為這個人如果沒有經過好好地修心的步驟,他對於空性可能會有錯誤的解釋或者是見地。

這就像是你把一個利刃給一個嬰兒一樣,同時,也就像是你教一個完全不知道怎麼樣抓蛇的人取抓一條毒蛇一樣。對於這一類的人,我們應該先要訓練他的修心,比如出離心等等。第三種人,已經接受過中觀或者是空性的教授,具有前面說的諸種功德,這種人可以從一開始就直接教授他有關空性的東西。

  

下一個偈頌,可以說是鼓勵。 “求彼者應聞此道。”對於那些想要證得初地的人,對於那些已經很深地了解空性的人,有這種熱忱的人,你就听我(月稱)講下面的道理。這是第六品的開始,下面問題就開始了。

  

現在我們開始講空性。先講共乘裡面講的空性,後面會討論大乘講的空性。

  

第一是一般性的、共乘的空性。這兩個分類很重要,大家要記清楚。第一里面分兩種,首先講共乘裡面講的空性,談論的是空性裡面的法無我,就是現象的無我。然後,我們解釋的空性是有關於人無我。這時候,我們想像的問問題的人又出現了,他問佛在哪些經典裡講過有關空性,答案是在很多的經典裡講過。但是我們這本《入中論》引用的主要是《十地經》的。下面用藏文念一段《十地經》裡佛所講的有關空性的東西。

(念經文)

在《十地經》裡,佛說諸位佛子,已經超越過五地的人,他們會進入第六地,他們進入或者說證得六地,有十種方法,這十種叫做十種平等。這十種平等並不是那麼重要,所以我很快地翻出來。

第一,一切的法都是平等的無自性,都是無自性的。第二,一切的現像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的特徵。第三,一切的法都是平等的無生。第四,一切的法都是平等的,從來沒有出生過。第五,一切的法都沒有住和滅。第六,一切的法都是從無始以來清淨的。第七,一切的法從無始以來都是離於二邊。第八,一切的法都像是夢,像是迴聲,像是月亮的影子,像是一個幻相。第九,一切的法呢,如夢。第十,一切的法都是平等地超越過存在和不存在。

我為什麼要引用這十點,這十個是《十地經》裡講的。因為我們談的是五地的菩薩在這邊要進入六地,說進入六地,並不是說某一個人從門進來了,我們談到的是證悟,我們談的是十種不同的證悟。這本《入中論》裡,剛剛前面講的呢,我們只教一個:諸法是無生。我們只講這個。

每一個現象,每一種法都有這三者,業也是這樣的,有它的生,有它的滅,有它的住。當我們談到生、住、滅的時候,我們講的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但是實際上不是。在任何一個剎那,都有這個剎那很短的生、住、滅。這三者可以說涵蓋所有的現象,我們說的神或者是上帝,也是在這三者之中。就是因為這個,所以說佛教徒認為輪迴是痛苦的。

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一個現象,只要有生、住、滅,它就有不確定性在裡面。唯一確定的東西,就是它不確定。在我們所有的生活裡面,不管是哲學的,或者是現在日常的生活,這三者之中哪一個最重要呢?很多的人也許認為“住”最重要,但是不是這樣的。也許很多人去受長壽灌,就是為了這個。其實也不是“滅”是最重要,雖然我們都很怕死。

實際上是“生”。為什麼我們都會信教,為什麼有神?在某些宗教裡面說,在最先或者是最開始的時候,神或者是上帝創造了這些,他們談的呢實際上是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呢,同樣我們也講“我的思想、我怎麼想、我怎麼樣做”,這些也是生,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生並不只是生,也有生的生,有生的住,也有生的滅。實際上,生的滅可以說是住的生的生。比如昨天一直沒有過去的話,你就沒有今天,昨天的滅是今天的生,今天的滅是明天的生,所以生、住、滅不斷地一直在產生。所以,月稱和龍樹兩位菩薩決定先討論生的問題。只要我們把生解決了,剩下的兩個就很容易了。下面幾堂課,大家聽到的唯一講的就是生。提醒大家,下面開始講到生的時候,不是在某一個醫院裡一個小孩出生了,不是那個生。

你想一個藍色的花,這個時候,在你心裡就有一個藍色的花的生,現在可能這個花過去了,你的想法過去了。你現在有沒有想藍花?表示這個藍花的思想已經死,已經滅了,這實際上在我們每一刻的生活裡都有。討論生的問題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有這樣的問題,在最早最早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就是從原創,這就是生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在這裡,誰創造了我們,這一切都是跟生有關的問題。

我們一直在尋找生的來源,生是怎麼來的?是誰創造了這一切?當我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並不是說父母親、祖父母怎麼樣,我們怎麼來的,而是最早最早最原創是那一個人或是什麼樣的東西把這些創造出來?對於宗教來說,當然是神或者是上帝創造出來的。

龍樹菩薩寫的《中觀論》裡這樣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自無生”,這是《中觀論》非常大膽,也非常著名的偈頌。基本上他說基本是無生,沒有一個是真實存在的生,或者也可以說,沒有一個是究竟真實存在的生。因為,如果有這種生存在的話,這種生只能來自四種原因中間的一種,這四種是:自生、他生、自他生(兩個一起)、無因生(沒有原因生的)。從這四種的因呢,沒有任何的東西能夠從這些生出來。所以,沒有所謂的這種“生“真正地存在。

這一個偈頌就是中觀的見地,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討論這個偈頌。如果您現在覺得聽不太懂,不要擔心,我希望能夠讓你慢慢慢慢地了解。唯一我們應該覺得非常快樂的,就是在現在1998年,幾乎每天都有飛機失事,好像今天又有一架飛機失事。當整個世界都是由貪婪或者是憤恨來主導的時候,當整個世界想的都是金錢或者是性這些東西的時候,至少有一個半小時我們會討論這種東西,這我們應該覺得非常高興。誰知道呢?也許五百生以後,你會變成前面講的一聽到空性眼睛就會流淚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夠好了。

明天,我要稍微解釋一下中觀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差別,這兩者雖然不是在我們這本論裡面有的,但是因為在這個論下面講的,會不斷地討論這兩個的派別,所以明天我會簡短地介紹一下。這兩者基本上可以說是兩類不同的論師,這兩類論師都是想解釋剛才我念的《入中論》裡面的偈頌。這兩者有相當大的不同,後面也要稍微介紹一下唯識宗,稍微介紹一下“有部”和“經部”。

上一次的教授已經幾乎兩年了,我原來以為這次來會看到很多新的面孔,當然是有很多新面孔,但是看到很多第一次參加的人仍然來參加,我覺得各位能夠對於一個這麼困難的題目,仍然這麼有熱忱地來參加,我覺得非常為你高興。同時,也許有一些地方,可能我講的不是很清楚,所以今天我特別請堪布仁欽到現場來,如果各位在這方面有什麼問題呢,大家應該請教他。

在佛教哲學裡,有五個主要的科目,或者可以說是六個。因為這幾個科目,每一個都非常困難,所以不同的堪布都專精其中的某一個或者是某幾個科目。因為堪布仁欽負責中觀這個科目很久,他自己學了大概超過十四年,所以他對中觀非常了解。這個是真的,假如現在各位突然問我一個問題,我可能沒有辦法回答你,可是像堪布這樣的,他可以知道你的問題在什麼地方產生,他甚至知道是書的哪一頁,你從那個地方問的問題。唯一的問題,可能語言上有問題,但是如果你真的夠熱忱的話,這個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

今天再回答幾個問題大家就可以走了。

提問:生非常重要,但是為什麼生一直要說無始?

回答:對,無始就表示根本沒有生。

  
提問:我想影印你的藏文書?

回答:這本書很厚,我只帶了四分之一來。

  
提問:無生是什麼意思?

回答:這就是我們後面要講的,我們下面要講的幾堂課都是無生。

今天回家的作業,就是回去好好想想,每當說到生,或者是產生、出生,意思是什麼?像生這個字,或者我們說升起,或者是顯現,或者是發生了,很多這一類的字。你現在不需要回答,你回去想一想。因為這一切都牽扯到原創最先的發生。這兩者,創世、生,如果能夠解決,就是生的問題,後面兩個就很好解決了。這就是為什麼前面十個平等裡,選這個來討論的原因。

  

提問:三有是什麼?

回答:我不太確定,可能是不是中陰啊,等等一些。

我要問各位一個問題,誰是中觀自續派的創始者呢、論師?中觀應成派的創始者呢? (回答:佛護。)對。從明天開始看看大家的成績怎麼樣,好,今天到這裡結束。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