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實修_4】 尊貴的 卻殿仁波

【菩提道次第實修_4】 尊貴的 卻殿仁波切 開示

七支供養包括頂禮、供養曼達等等。除了對資糧田諸尊生起信心之外,要特別觀想資糧田諸尊對我們充滿歡喜,表情非常地慈愛,不是忿怒的神情,這部份觀想也很重要。

供曼達,平時我們用的曼達盤就這麼一個圓圓、小小的,但此處要觀想曼達盤就是真實的虛彌山和四大部洲等,真實存在著各種珍寶,各式各樣人天所有的一切殊妙,如此作意供養可獲得極大的福德。

接著對資糧田做三義祈請,即我們平常念誦祈請加持:「唯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悉皆消除;從恭敬善知識起,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悉皆發起,及其內外障緣悉皆寂滅。」這當中從不恭敬善知識,對善知識不具信心等等這些過失,還有兩種我執,以及粗分細分等所有一切顛倒心,但願都能滅除,種種順緣都能夠具足。作如此的三義祈請。

加行六法很重要,正行是否能做得好端賴加行是否如法,因此,我們要在這方面多用心觀修。加行六法也是過去諸大祖師的修持法類之一。

修完加行六法之後,接著觀想資糧田諸尊收攝,從外圍開始收攝,收攝到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再融入心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接著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降臨到我們自己的頂門上,向本師釋迦牟尼佛獻七支供養,然後向本師釋迦牟尼佛祈請,加持我們心續中能如理如量地生起依止善知識的證量,同時也要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承許了,答應加持我們心續中生起依止善知識的證量。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祈請的當下,也要作三義祈請,同時念誦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心咒,祈請之後,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如同我們祈請般地承諾。

觀想上師容貌時,要以平時所見到的上師容貌來觀想。如果上師的容貌是眼歪嘴斜,身體有缺陷等等,都要照原來的容貌去觀想。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會去想那是否是上師的過失?事實上,那並非上師的過失,理由何在?無著菩薩修彌勒菩薩的成就法,修十二年才見到彌勒菩薩,但是第一次見到彌勒菩薩時,只是見到一隻身上長滿了蟲的老母狗,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所見到的上師具有缺陷的容貌,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的業尚未清淨的緣故,並非上師本身真的有缺陷。從另一個角度,如果上師真的有此缺陷,也不是上師的問題,是上師的一種示現。

往昔,本師釋迦牟尼佛渡化乞丐,並不會示現圓滿莊嚴的色身去渡化,因為乞丐的福德非常微薄,他們見到莊嚴色身的世尊會產生畏懼心,會想趕快逃走,所以世尊在渡化流浪漢、乞丐的時候,會示現成比這些流浪漢、乞丐更窘迫、更醜陋的色身去親近他們,他們看到世尊那樣的相貌時,會想說:「哇!他好像比我們還差。」就不會產生想要逃離的心態,世尊才渡化得了他們。以我們而言,我們本身的業不清淨,上師也只能示現出適合渡化我們的外相,如果上師示現為一個極為清淨的外相,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福緣來得到救渡,所以上師是依照我們的種種情況,示現出一個適合渡化我們的外相。所以,觀想上師容貌時,應以平時所見的上師凡庸相來作觀想。

我們應將上師視為真佛,上師所具有的功德,就會如同佛陀具有的功德一般,絕對沒有任何差別。一定要去想上師就是佛,不要認為上師是上師,佛是佛,一定要視上師就是佛。事實上,從恩德的角度來看,上師對我們的恩德甚至是超越佛的恩德,這部分的信心一定要生起,恭敬心也一定要生起,何以上師的恩德超過佛對自己的恩德呢?往昔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救渡無數有情,使無數有情心續得以成熟,出離輪迴。但那時我們自己福德不足,未能得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親自教化而出離輪迴,如今,值遇上師救渡我們,讓我們在此世有出離輪迴的機會,這是如何來的?是來自於師長的恩德,因此,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師長的恩德超過佛的恩德,對師長一定要生起清淨的信心及恭敬心。在生起信心和恭敬心之後,應該供養上師,供養有財物供養、承事供養,以及最重要的如理修持供養。

觀修正行之後,要將善根迴向菩提,如同普賢菩薩往昔所發的大願,以及一切聖者所發的大願般作迴向。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