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義】 尊貴的 卻殿仁波切 開示:

【修心七義】 尊貴的 卻殿仁波切 開示:
修心的正行,修持菩提心。

修心的正行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世俗菩提心修心之理;第二個是勝義菩提心修心之理。世俗菩提心的修心方式是什麼呢?主要是透過兩個方式:七支因果口訣的方式,以及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修持方式。勝義菩提心修心之理的部分,所透過的方式是生起空性,由空性來修持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持方式主要可以分為七支因果口訣的修行次第方式,以及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修持方式。第一個七支因果口訣是屬於一般的修持方式,自他相換是屬於大悲心較為強烈的,大悲心更勝於一般的大菩薩,才有辦法透過自他相換來修持菩提心。由於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修持方式是甚深的,因此要隱密,為什麼要隱密呢?除了對小乘行者必須要隱密之外,由於自他相換的菩提心教授是屬於甚深的緣故,對於下等根器的菩薩也必須嚴守秘密。如果今天欲求修持自他相換的菩提心,首先必須要瞭解珍愛自我的過失,以及珍愛他人的功德。要生起如此的修持,更必須在之前先生起自他平等的心,瞭解到自己以及他人都是平等的,這個部分其實在《上師薈供》就有提到,自己連微小的苦都想要遠離,獲得再多的安樂卻永遠不懂得滿足,自己是如此,其他一切眾生也是如此,因此自他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對一切眾生生起平等的心,由於生起自他都是平等的同理心,才能引發起珍愛他人的心。

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持方式,主要分為五個步驟,第一個是瞭解自他是平等的,於自他生起同理心;第二個是思維珍愛自我的過失;第三個是思維珍愛他人的功德;第四個是正行──自他交換;第五個由自他相換而修持取捨。

請看《修心七義》正行──「眾過歸於一」,這一段指出珍愛自我的過失。為什麼是「眾過歸於一」?我們今天自己不想感受到任何一切痛苦及不快樂,平常的時候,我們總是不去思考業果,認為這些都是別人造成的,將這一切的過失都歸咎在他人頭上。就算今天自己生病了,我們也說這些病痛是某某鬼神的干擾,某某鬼怪所造成的,今天自己感受到不順利、不順遂,都是他人的錯,不是自己的錯,我們總是將責任推到別人的頭上,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這一切的過失,其根源是來自於珍愛自我所造成的,要認清這一切的錯,都是錯在珍愛自我的心所造成的,由於珍愛自我的緣故,所以才會去傷害他人。由於傷害他人的惡因,我們才會感受到痛苦的惡果。同樣地,自己感受到貧困是什麼原因呢?由於珍愛自我的心,不願意去布施,吝嗇,因此令自己感受到貧苦的果。所以我們要瞭解到,這一切痛苦、罪過,都是由誰所造成的?不是別人,都是由珍愛自己的心所造成的,這是一切罪惡的根本。關於珍愛自我的過失,在《入菩薩行論》也有廣大詳細的介紹,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罪過,都是由於珍愛自我所造成的。

「思眾皆有恩」,一切的眾生都是恩人,都有極大的恩惠,為什麼這麼說?今天我們一切的安樂,即使少許的安樂、快樂,都是依靠著眾生,這一切都是眾生的恩惠,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去思維,今天我們能夠獲得人身,可以投生為人,是如何獲得的?是因為持戒的緣故。什麼叫「戒」?「戒」指的是「不害」,斷除對有情傷害的心。由於持戒的緣故,才能夠獲得人身,為什麼能夠持戒?這是因為懂得珍愛他人、珍惜他人的緣故,所以才能夠不傷害他人,才能夠持戒。因此獲得這個人身。不但如此,我們就算獲得了人身,有些人有莊嚴的、俊美的相貌,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修持忍辱獲得的果報。什麼叫忍辱?對他人所造的傷害不去報復,是為忍,由於忍才能獲得莊嚴俊美的外表。這也是因為懂得珍愛他人,才能修持忍辱。也才能夠獲得俊美莊嚴的外表。同樣地,我們今天的受用財富又是如何獲得的?這也是要感謝一切有情,今天因為我們能夠修持布施,布施的對象就是有情,所以我們才能夠感受到豐富的受用。總而言之,我們的身財受用,乃至俊美的外表,輪迴當中一切圓滿的事情,都是依靠有情才能夠獲得。

不但輪迴當中的一切圓滿都來自於有情的恩惠,就算今天我們能夠成就無上的佛果,也要感謝有情,也是依靠有情才能夠成就無上佛果。在《入菩薩行論》有談到,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成佛,要感謝佛陀以及要感謝有情,因為有情及佛都是成佛的因,今天我們要成就無上的佛果,要感謝上師佛的指導、說法,另外一半要感謝有情令我們修行,所以我們必須思考一下,我們今天恭敬佛陀,敬重佛陀,可是對有情我們卻不是如此,我們必須瞭解,我們敬重佛陀,同樣地,也必須敬重有情,因為佛陀跟有情對我們的恩德都是相等的。

瞭解珍愛自我的過失以及珍愛他人的功德之後,必須透過不斷地思維,不斷地觀察,生起決定的了解,接下來結合自己的相續,體會到過去珍愛自我的心是不對的,珍惜他人才是正確的,因此將自己與他人交換。如何交換呢?過去我們總是珍惜自己,現在要換成珍惜他人,過去我們總是輕視他人,現在必須瞭解到,我們不應該輕視他人,反而應該去珍惜他人,生起為了一切有情,為了一切眾生,奉獻自己的一切。

「取捨兼雜修」,當體會到自己與他人都是同等的,有同理的心,有瞭解到珍愛自我是一種過失,珍惜他人是一種功德,就要去直接地做交換。為了令自他交換的心不斷地增長廣大,必須要做取捨。這個「取捨」是什麼意思?「取」指的是「拿過來」,「捨」指的是「給予」。藏文是捨在取的前面,「捨取」,但是在修持的時候應該先修「取」。為什麼要先修取呢?如果今天有情感受到強烈的痛苦,這時候給他安樂並沒有多大的幫助,所以要先消除他的痛苦,將他的痛苦拿到自己的身上,令對方眾生遠離痛苦,沒有絲毫的痛苦之後才給予安樂,眾生才能夠享有唯一的安樂,因此要先修取。當我們思維要代受一切眾生的苦,將一切有情的苦取到自己的身上,由自己來承擔的時候,如果是屬於下根的行者會感到恐懼,他會想說,那這樣子自己的痛苦不就非常地強烈?因此自他相換是屬於上根者的修行方式,不過雖然如此,在取苦的時候,也是有次第(順序)的。

如果最初對取苦感到恐懼害怕的話,那要怎麼做?先從自身取,為什麼要先從自身取呢?如何去取呢?我們可以先從自己開始,取自己的苦。如何取自己的苦呢?我們下午要感受到的苦,我們取到上午,願下午的苦在早上成熟,因此先取自身的苦。同樣地,明天要感受到的苦,願在今天成熟,取到今天,透過這樣的修持,漸漸地習慣了,串習純熟了,才能夠去取他人的苦。
要如何取他人的苦呢?這時候首先要透過思維珍愛自我的心是一種極大的過失,珍愛他人有眾多的功德利益,因此生起珍愛他人的心,由於珍愛他人的心強烈的緣故,不忍其他眾生感受到一絲一毫的痛苦,因此願眾生能夠遠離所有的痛苦,如此才能生起取眾生苦的心力。如何去取眾生的苦?如果對方是地獄道的有情,我們要觀想地獄有情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包括苦的因,完全化成黑色的光芒,融入自己珍愛自我的內心當中,這個惡果以及惡因加在珍愛自我的心上,對方有情就如同什麼呢?就好像我們在剃頭髮一樣,當我們在剃頭髮時,剃掉的頭髮是黑色的,但是頭皮的皮膚是白色的,這時一切有情無量的罪惡、苦因,就如頭髮般被剃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善因而已,因此一切有情的惡業由此得到了淨化,在剛開始做取苦的修心教授時,可以透過以上的修心觀想方式來修持。如果今天修心不斷的進步,心力愈來愈強烈了,這時要觀想另外一種方式,對方的罪惡,對方的苦以及苦因,如同刀劍等種種武器的形像,刺入自己內心當中的我執,這一切的武器加在珍愛自我的心上,由此將珍愛自我的心給摧毀了,破壞了,有些人在做如此觀修時,心間會感到有點痛,這不用擔心,這是好的,代表珍愛自我的心真正地被消滅了,真正地有作用。

當我們今天取一切有情的苦,在對象上我們要瞭解,佛因為沒有任何過失的緣故,因此無法於佛取到任何的苦,同樣地,自己的上師,我們必須做到視師如佛的緣故,因此上師也沒有任何的過失,也無法從上師身上取到任何的苦,除了佛以及上師之外的其他一切眾生,乃至今天未成佛,即將成佛的十地菩薩,都存在著過失,為什麼呢?十地菩薩由於未斷除細微我執的緣故,因此存在著過失,因此可以於十地菩薩身上取苦,除了上師以及佛以外,於其他一切有情都可以成為自己取苦的對象。

在捨的時候,捨指的是布施,布施身、受用乃至善根。如何做布施呢?這一點在《入菩薩行論》有提到:願此身能成為如意寶,由於如意寶可以滿足一切眾生的願,眾生今天所希求的是衣服,就化為衣服給予眾生,如果今天眾生所希求的是飲食、房舍,就給予眾生,滿一切眾生的願。由於此身形同如意寶珠一樣,能夠滿足一切眾生的需求。對地獄眾生我們必須一一地作思維,地獄眾生所感受到的苦是什麼?地獄眾生居住在非常惡劣的環境,到處都是刀山劍樹,還會感受到種種的痛苦,願此身成為如意寶藏,將惡劣的環境轉化成清淨悅意的環境,並且願以此身布施予他,令地獄眾生獲得暇滿人身,不但獲得暇滿人身,又能夠享受到正法,因此施予正法。願眾生能夠於道上努力地修學,因此示現修持之道,並且布施修行的助伴,幫助有情能夠成就無上的佛果,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做捨的修持。

當我們在做「捨」,布施我們的身體的時候,身化為如意寶珠來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滿足一切眾生的需求。同樣地,當我們在布施財富受用的時候,這財富受用也不再是單純的財富受用而已,也是同樣地轉化為如意寶珠,滿足一切眾生的願及內心的渴求。在布施善根的時候,也是以此類推,不過在做布施善根的時候,我們要思維所布施的善根是過去已造的、現在正在造的以及未來即將造的一切善根皆做為布施。不過在布施身及財的時候,由於過去的身以及財富已經不再存在的緣故,我們只能夠布施當下的(現在的)。在修持捨的時候,我們要瞭解這個捨是針對低位者,對於上師、佛,我們不應該用捨,而是要做供養,如何做供養?將身、財、善根化為供品,化為如意寶珠來供養,且要思維由於供養、獻上供品的緣故,由善根所化成的供品,令上師悅意,由於上師悅意的緣故,讓上師長久住世,弘法利生事業增廣。所以配合取捨的修持,一邊也修持慈心以及悲心,當我們在取一切有情的苦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可以修持悲心,願一切有情都能夠遠離苦及苦因,取一切有情的苦,同樣地,當我們在修慈的時候,我們要思惟,願一切有情皆能具有安樂及安樂的因,因此布施自己的身、財,乃至善根。這是屬於慈心的修持。

當自己在取苦的時候必須思惟,由於一切有情的苦都由自己來取受了,由自己來承擔了,從此之後,一切有情皆遠離一切痛苦,當自己捨一切身財善根的時候要思惟,從此之後,一切有情唯一具有安樂,享受著安樂,當我們透過大悲心,由大悲心的力量,取一切有情的苦的時候,透過慈心的力量,捨一切的身財受用予有情,願一切有情從此之後具有安樂,若我們能夠如此思惟,對我們將來有極大的幫助,有一天我們能夠擁有這樣真實的能力。
取捨的修持純熟了之後,可以結合呼吸,「彼二乘風修」這個「風」是指呼吸,我們都在呼吸,當我們把氣吸入自己的體內時,觀想一切有情的苦由自己來承擔,由自己取一切有情的苦;自己吐氣的時候,觀想由自己來捨,布施有情安樂。透過這樣的觀想來做取捨的修持,漸漸地,當我們習慣了,串習純熟了之後,我們每一次的呼吸都在做取捨的修持。

「威儀盡誦持」為了能夠令取捨的修持,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不退失,我們可以背誦一些修菩提心的偈頌,我們都知道,在許多佛經及論典中,都有許多非常美的偈頌,這些偈頌都可以幫助我們的修行。或許我們沒辦法背誦許多,我們可以參考《上師薈供》裡面許多修心的字句,願自己承擔一切眾生的苦難,願將自己的安樂成熟於一切眾生的身上,祈請上師加持我能夠擁有這樣的能力。或《寶鬘論》提到:「眾罪咸歸我,我善施眾生,一切有情苦熟已,願我善令彼安樂,眾生任何苦,願盡熟於己,願菩薩眾善,令眾生享樂。」等等這些字句,我們都可以背誦起來。由自己修持取捨,願一切有情都能具有安樂及安樂的因,願一切有情皆能遠離苦及苦的因。

之後我們要去觀察,我這樣的修持,是否一切有情因此離苦且得樂了呢?有嗎?當我們去觀察,發現一切有情還是感受到苦,還是沒有辦法擁有安樂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現在的修持只是觀想信解而已,我們並沒有能力去做到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有誰擁有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的能力呢?唯有佛才能夠成就眾生的無上利樂,因此我應該要成就無上的佛果來成辦一切有情的利樂,進一步地來修持菩提心。

以上是透過自他相換來修持菩提心的方式。

分享這篇文章:
LINE i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