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聖嚴法師的文章列表如下,共209

12345678下一頁

問:命可以算嗎? 聖嚴法師答: 站在佛


 

問:命可以算嗎? 聖嚴法師答: 站在佛教的立場,並不否定算命、看相、星象、地理、風水的原則,這些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也就是命有命理、地有地理、天有天理。 大致上來講,一個人的命運在生下來時已經確定了。一個人的個體和宇宙的運行、磁場的強弱都有連帶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老是在同一個地方,他的命大致已經確定,很難再改了。如果一個人出生後到處跑,但他終究離不開地球,地球在天體上只佔一個小位置,所以,他的...

問:有位和尚問洞山良价禪師:「寒暑來的時


 

問:有位和尚問洞山良价禪師:「寒暑來的時候,要躲到那裡去?」禪師回答:「你何不躲到沒有寒暑的地方去呢?」那和尚又問:「那裡是沒有寒暑的地方?」禪師答道:「就是冷起來冷死你這個和尚,熱起來熱死你這個和尚的地方。」洞山禪師為什麼要如此回答? 聖嚴法師答:很多人都希望逃避麻煩和推卸責任,希望能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洞天福地,不要有嚴寒,也不要有酷暑;不需負擔任何責任,也不需面對問題的考驗。其實我們從出生以...

問: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聖嚴


 

問: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聖嚴法師答: ......要厭離什麼呢?是對於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變,那麼對這些現象的感受就不需厭離;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所以,厭離是修習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離苦的意思。 一般人總認為厭離人間的人際關係、生活環境,就是否定了人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恰好相反,正因為要提昇人的價值和意義才要...

問:助念有用嗎? 聖嚴法師答:由於一般


 

問:助念有用嗎? 聖嚴法師答:由於一般人多半不知道要修行,更遑論生死自主,所以在臨命終時,都需要他人幫忙助念。助念的用意,在於依靠助念的功德,和阿彌陀佛願力的扶助,合力將臨命終人送往佛國淨土;即使人死後依業力立即下墮、轉生或往生,助念仍然有助於亡者超生、增福或蓮品高昇。 在《觀無量壽經》中,由於阿彌陀佛發願,即使是犯下五逆十惡罪的人,在臨命終時若遇善知識,為他說法安慰,教他念佛,至心稱念「南無...

問:我的女友太愛我了怎麼辦? 聖嚴法師


 

問:我的女友太愛我了怎麼辦? 聖嚴法師答: 有一次,我的一個美國弟子說他遇到麻煩了,特別來向我討救兵。 我說:「你有什麼麻煩?」 他說:「我有女朋友了。」 我問:「有女朋友應該很歡喜啊?怎麼會麻煩呢?」 他回說:「因為她太愛我了!」 「這不是很好嗎?不就是你想要的愛嗎?」我倒覺得奇怪了。 沒想到,問題就出在,這個女朋友太愛他了。 只見他滿是無奈的說:「她不但是愛我的人,還要愛我的心...

問:氣昏頭的時候,我應該怎麼辦~ 聖嚴


 

問:氣昏頭的時候,我應該怎麼辦~ 聖嚴法師答: 生氣時,如果已經氣昏了頭,當下頭腦裡轉不過來、想不通,這時就不要想它了,也不需用理由來解釋自己為什麼生氣。 只要專心念佛菩薩的名號,或者是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念頭的活動情況,或者是注意自己痛苦的現象。 看看為什麼要痛苦呢? 一想到自己正處於痛苦的情形,忿怒的情緒自然而然就會平息下來,這個時候,你的心情就不會老是在對抗那些不愉快的事,情緒也會慢...

問:當心裡有事時,無法安靜打坐怎麼辦?


 

問:當心裡有事時,無法安靜打坐怎麼辦? 聖嚴法師答:這時心的狀態是較散亂與浮躁的。可以起身,用很慢的動作拜佛,同時注意全身的動作,讓浮動的心貼在動作上,等心較平靜了,就可以接著打坐。或也可做站式或坐式動禪,經行,瑜珈運動等,與拜佛同樣的原則。

【如何出離:生老病死?】 問:有人問靈


 

如何出離:生老病死? 問:有人問靈雲志勤禪師說: 「如何出離生老病死?」 禪師回答: 「青山原不動,浮雲任去來。」 意思是不是說, 生老病死即使如浮雲一般來來去去, 只要心中不受生老病死影響就不會起煩惱了? 答:如果從自然現象來看,浮雲在山巔飄來浮去, 而山並沒有隨著浮雲的隱現,來去而產生變化。 如果講到世事無常, 青山也是物質現象,怎麼可能不動? 現在青山受到許多開發,一下子就不見了。 ...

慈悲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聖嚴法師 我常說


 

慈悲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聖嚴法師 我常說:“以智慧處理自己的事,用慈悲對待別人。” 一般人會覺得用智慧來觀照自己的內心,好像比較容易做到,但是用慈悲來體察別人的心,就比較困難了。 其實,要想同時做到這兩方面,雖然並不容易,但也不是那麼困難,只要做到其中一項,另外一項自然也可以做到。 觀察他人的心,用的不是神通、第三隻眼、讀心術或催眠術,而是用。 除了從自己的感受推想到他人的感受,還可...

什麼是苦? 一點也不苦~ 聖嚴法師


 

什麼是苦? 一點也不苦~ 聖嚴法師著      佛教所說的「滅苦」,有兩種不同的層次:一種是在自己滅苦以後,再也不到世界上來受苦受難;另一種則是在自己滅苦之後,不但不離開苦,反而繼續留在這個娑婆世界,為眾生救苦救難,這就是菩薩道的精神。      其實只要我們內心的觀念能夠轉變,苦就不會存在。但因為我們有身體,即使觀念上已經很清楚什麼是苦,在某些狀況下,也會因為突然的不舒服而產生一些情 緒、心...

12345678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