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修行的文章列表如下,共2641

第一頁上一頁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下一頁最後頁

我們究竟為什麼學佛? ☀﹣﹣﹣嘎瑪仁波切


 

我們究竟為什麼學佛? ☀﹣﹣﹣嘎瑪仁波切 什麼才是比較究竟的學佛動機呢? 我們要知道,世間永遠沒有永恆的事物,人世上的一切本來就在生老病死的無常中。 無常來的很快,但是來之前所發生的變化,大多數人是沒有感覺的。所有人世間享有的功名利祿和天人快樂的種種福報,都會在無常中來到,在無常中消失,包括我們最執著的身體也不會永遠屬於我們! 我們理解無常的道理以後,不要單單只為了暫時脫離痛苦或暫時的福報來...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殊勝公德 大家都知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殊勝公德 大家都知道,心中心法是上根人所修。對於很大一部分人來說,雖然信心十足,也很努力,修法多年卻沒有享受到入定滋味,更不用說由定而慧了;有的來自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障礙多,沒有充裕的時間和良好的環境來修行。 由此,一部分人退失道心,停滯不修,甚為可惜。總體上表現為修行福報不夠。而孔雀法裡面除了結手印誦讀咒語恭請孔雀佛母、佛、菩薩外,還以咒語恭請四大天王及眷屬以及無數藥叉、一切毒...

從小沒有接觸過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排斥,這


 

從小沒有接觸過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排斥,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卻也是不正確的想法。我從小沒看過的、沒聽過的,突然看到的時候,第一個就是排斥,這是人的本能,但千萬不能因此而造謠誹謗佛法。 你們也千萬不要批評任何師父,連眾生都不能批評,那能批評師父嗎?《菩薩戒》裡面講:「不能批評、不得評語眾生」,就是這樣。 今天就講到這裡,今天上的課,大部分都看得懂,你們要看一看、背一背,然後記住,接著就是慢慢的修行...

《梭巴仁波切 被人批評與責備 要當作修


 

《梭巴仁波切 被人批評與責備 要當作修行》 如果你遭人批評與責備,就拿它當作修行吧!它是覺悟之道,也是帶給一切有情暫時和究竟安樂的方法。藉由這種修心的法門(最好的佛法修持)──為了讓別人得到安樂而犧牲自己,用這種方式體驗問題,可以使你的心處於安樂的境地。 這種針對「我」的抱怨責難,是累世業力的顯現。要修忍辱波羅密(那是成佛之道),盡可能用修心來平息怒氣和對他人的惡意──那是菩提心的敵人。用它...

《梭巴仁波切 批評與責備他人的過患》


 

《梭巴仁波切 批評與責備他人的過患》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斷除貪、瞋、痴三毒(眾苦之源)以及自我為中心的心態。持誦真言及祈請文、聽聞佛法、禪思、禮拜、獻曼達、供養聖像等等,一切都是為了去除無明和我執。所以修持佛法,主要就是在日常生活裏注意起心動念,避免被無明控制住,不再因無明而使自己受盡折磨。要去實踐,就要修習三主要道與密法,至少要思惟無常與死亡。 我們應該了解,心就像一個小嬰孩需要我們隨時注意...

「認為發菩提心就是發願流轉輪迴救度眾生,


 

「認為發菩提心就是發願流轉輪迴救度眾生,可以說是對菩提心的一種誤讀」 問:為了和我一樣飽受煩惱惡業折磨的如母有情,我為什麼不發願繼續在娑婆世界積累資糧護持佛法呢?雖然可能會風險高,但是這卻是佛陀教導我們的道理啊!    希阿榮博堪布 答:繼續在娑婆世界,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菩薩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出於悲心,乘願力、神通入輪迴救度眾生;一種是凡夫循業流轉,因業力牽引不得出輪迴。如果是自己已...

今天,暇滿難得的人身,我也得了;難遇到的


 

今天,暇滿難得的人身,我也得了;難遇到的佛法也遇到了;更不容易的是,找不到的根本上師也找到了。三樣條件具足的情況下,我今天就要好好的挺起肩膀、加上勇氣、增加信心,為了讓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能夠得度,而修行佛法。能發這個願菩提心,那就稱為佛子行。 其實,佛教也沒有講什麼,它只是順著眾生所想要的去講。由於眾生要的方法都是錯誤,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得到想要的,所以眾生都是顛倒。 想要快樂,卻造了...

以小乘來講的話,進入佛門是為了自己能離苦


 

以小乘來講的話,進入佛門是為了自己能離苦得樂(獨樂),不管所有的眾生;而大乘佛教叫眾樂,認為眾生都曾經當過我們的父母,大家都要快樂,因此不能只有我一個人快樂。就像父母親在那邊餓肚子,兒子三餐吃得飽飽,你們覺得這種事好嗎?能接受嗎?不能接受的話,那我們大家就要先給這些眾生吃的。這就思想,人人都能接受的思想。 我們修行佛法,是為了一切如母的眾生。只是時間上的不同,所有的眾生過去都曾當過我們的父母,...

無始以來所有的眾生都曾輪來輪去當過我們的


 

無始以來所有的眾生都曾輪來輪去當過我們的父母。今天輪到你當我的父母,下一次又輪到他當我的父母,就這樣無始以來全部都輪過。只要是眾生,都一定輪流當過我們的父母,而且彼此都是非常親的親人。 無始以來最關懷我們的,就是父母。當父母的一直為子女苦惱,而我們卻自己一個人快樂、修行,這樣即使有任何的享受,又有何意義呢? 因此當等虛空的如母有情眾生都正處於痛苦之中, 如果我們只為自己求離苦得樂,這是不可...

很多人認為:「先有智慧,才有慈悲。」有這


 

很多人認為:「先有智慧,才有慈悲。」有這種的想法、這種的順序是錯誤的。我們龍欽心要祖師巴竹法王以及噶當傳承的精要都講:「先有慈悲,內心才能生出智慧。」所以我們對這部份要有所瞭解。台灣佛教徒有非常富裕的福報,但是缺少了智慧與慈悲,這是台灣佛教徒需要改進的地方。 講大乘佛教的修行道,大概分三個科判:如何發意樂殊勝菩提心、修願行菩提心、修菩提心學處。

第一頁上一頁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下一頁最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