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修行的文章列表如下,共2641

第一頁上一頁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下一頁最後頁

天人為什麼沒有辦法學佛?他太快樂了,他沒


 

天人為什麼沒有辦法學佛?他太快樂了,他沒有所謂怨親那麼多的災難。我們當人才有怨親,最後運氣好,有佛法的因緣,遇到佛教,懂得慢慢的去改變。所以怨親兩個字搞清楚以後,你的成佛之道可以說修到一半了。如果修了半天還都搞不清楚怨親,就是對怨親的認知不夠,那修行佛法還沒修到什麼地步。所以一切眾生都包含在怨親裡面,這兩個能度化好,那麼一切眾生就度得差不多了。 講到無常,很短暫的快樂,就是無常。所以不要一天到...

念佛、念經、念咒未必都是修佛法 梭巴仁


 

念佛、念經、念咒未必都是修佛法 梭巴仁波切 因此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的譯者——啟請阿底峽尊者把清淨的佛法弘傳於西藏乃至於世界的觀世音的化身仲敦巴——問阿底峽尊者,由於貪著此世而造作的行為會有怎樣的果報。當時阿底峽尊者回答說,是墮落到地獄、餓鬼道或畜生道。至於因嗔恨或無明所造作的業,就更不用說了。這些都告訴我們到底要如何修行。最好的發心是為眾生成佛的念頭,接著是想出離生死的念頭,最低限度清淨的發心...

對怨要盡量從內心生出慈悲,對親要生出智慧


 

對怨要盡量從內心生出慈悲,對親要生出智慧。慈悲是對怨家,智慧是對親家。沒有怨也沒辦法生起慈悲,沒有親也沒辦法生起智慧。智慧跟慈悲一起來,怨親兩個都要度化,這叫做佛子行,叫做度眾生。 度眾生就是要度怨親。跟你不相關的人,並不是很需要度,最需要度的就是你的怨親,就是這樣。所有的家人都是怨親,但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怨親就是寫在牌位上的人才叫怨親,其實不是。活著的,在你旁邊走動的那個人叫怨親;早上起來看得...

成佛以後,只是自己的怨親離開而已,他人的


 

成佛以後,只是自己的怨親離開而已,他人的怨親還是在一起。佛的慈悲永遠都存在,佛的精神還是存在於我們這麼劣根性的眾生當中。所以修行佛法永不離開怨親。怨親是同一個人,有了親才會有怨,親越深,怨越深。怨親越深的人過得很苦。很多人為什麼活不下去呢?因為對怨跟親陷入得很深,自己又沒有能力處理,又沒有智慧去判斷,那就會出事情,所以怨親兩個就是同一個人。 讓你快樂的那個叫做親,讓你不快樂的那個叫做怨,一般的怨...

怨跟親也是同樣的。很多人都把怨親當作兩個


 

怨跟親也是同樣的。很多人都把怨親當作兩個人,一個永遠是親,另一個永遠是怨。其實不是,怨親是同一個人。早上親家,晚上怨家;晚上怨家,隔天又變親家。所以怨親是同一個人,不是兩個人。我們一直都想不開的就是對怨的弊和對親的利,二者的得失心太重,而修行佛法絕不允許離開怨親這兩個。 能跟怨親攪和得很好,這個人就修得很好;怨親都攪和不來,那這個人是沒辦法修行了。所以真的離開怨與親的分別心以後,你就成佛了。

《睡眠時的正念》梭巴仁波切開示 許


 

《睡眠時的正念》梭巴仁波切開示 許多時候,過完特別興奮的一天之後,你會想:“我就是睡不著覺,怎麼辦?”白天的能量,把你的心拉到許多不同的方向,它們仍在心中迴響,使你根本不能入睡。在這種擾亂的情況中,可以靠禪修來集中心念,把心靜下來,你就能入睡。有許人從過去的經驗,就知道這是事實。甚至在白天,你不是也經常在禪修時睡著了嗎? 等待人睡時,應該仔細檢查,看看自己心中是被什麼樣的意念佔據。你在白天裡可...

《捨離貪圖今生舒適的慾望 梭巴仁波


 

《捨離貪圖今生舒適的慾望 梭巴仁波切/開示》 龍樹在《致友人書》中說: 如果火花掉到你的頭髮或衣服上,有著火的危險, 你會立刻把它拂掉。 同樣,設法不再輪轉生死,非常值得一試。 當火花掉到身上,你會毫不遲疑地拂除,即使火花可能只會燒到頭髮或衣服,你也會馬上採取行動。那麼,你當然更應該努力消除墮入惡趣的因,以及輪迴不斷的苦。 我們所有的問題,都來自生死輪迴,我們的諸蘊得自煩惱和業...

梭巴仁波切對「找不到工作」的建議


 

梭巴仁波切對「找不到工作」的建議 仁波切有一位弟子,不管他怎麼努力,多年來都找不到工作,這位弟子請求仁波切建議他該怎麼做。 為了要獲得成功,可以供水、供燈、任何你可以供養的供養物,儘可能愈多愈好,每天都要做廣大供養。當你供養時,要想著一切諸佛就是你的上師,不管是哪一位跟你結上法緣的上師,例如法王達賴喇嘛尊者。這麼做,你會累積最大的資糧,遠比供養無數的佛、法、僧、佛塔、經典、唐卡佛像等等,還更加...

一個出家人, 修學了佛道很久,


 

一個出家人, 修學了佛道很久, 每天精進念佛、拜佛、誦經; 可是,很固執, 他認為這樣叫做修行。 當然也不錯, 很好,用功,每天都很精進。 他有一次感覺很納悶, 拜佛、念佛這樣精進十幾年, 一點消息都沒有,也沒開悟, 人家就跟他介紹, 說:你去參,參一個大悟的聖人。 他就去參一個禪師, 這個禪師是開悟的, 而且是大徹大悟的, 他就去參,參的時候, 他就問, 說:禪師,禪師! 我精進的拜佛、...

「依靜處是佛子行」,依靜處不一定是要跑到


 

「依靜處是佛子行」,依靜處不一定是要跑到山上,你家就可以變安靜的地方,這個都要變通。修行佛法不一定要到山裡面去,很多人都解釋說,靜處就是一定要找類似西藏的一座高山,或是沒有開化的、落後的國家,一定要到那裡。不對!自己家就可以變靜處了。 初學佛法的人,不要學習菩薩的行為;菩薩也不一定學習摩訶薩的行為;摩訶薩也不一定學佛的行為。這個地方就是這樣。 有時候我們覺得,唉呀!這個師兄再勸也勸不了,勸到最...

第一頁上一頁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下一頁最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