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的文章列表如下,共1323

第一頁上一頁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下一頁最後頁

{文殊師利頌} 宗薩欽哲仁波切 撰


 

{文殊師利頌} 宗薩欽哲仁波切 撰 沒有智慧就沒有修道 愚癡無法對治 輪迴苦痛永無境 悲心毫無喜悅 菩薩無不倦的勇氣 沒有智慧,不知善巧方便 沒有智慧,發願徒勞無功 文殊師利菩薩, 一切智慧化身 寂天菩薩,鼓勵我們: 效法、追隨文殊師利之足跡 與文殊師利發起相同之願 祈願貢獻迴向我等之服務

『為什麼要守護誓言? 』 慈誠羅珠堪布


 

『為什麼要守護誓言? 』 慈誠羅珠堪布 很多人認為修密法成就很快,密宗的灌頂也很殊勝,確實也是如此。米拉日巴尊者曾說:“如果一個放棄今生富貴安樂的成器弟子,向一位具足師德的上師請開密壇灌頂,並不間斷地修習生起和圓滿二次第,上等今生今世成佛,中等臨死或中陰身成佛,下等也將在七世或十六世以內成就佛果。若無成就,必定是三昧耶行不清淨。”這裏說的“三昧耶行(也稱三昧耶戒)”即密乘“誓言”,它包括兩層含義...

慈誠羅珠堪布: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今天講


 

慈誠羅珠堪布: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今天講一個比較簡單的題目,叫《佛教徒的生活模式》。內容雖然簡單,但對修行人來說還是很重要。作為一個佛教徒,究竟該怎麼樣生活,釋迦牟尼佛早就給我們制訂了一個模式,作為佛陀的後學者,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應該遵循這個共同的生活模式。如果按照這套模式去生活,人生就會很有意義,此生也不會很痛苦,這就是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一、不墮兩邊 那是什麼樣的生活模式呢?釋迦牟尼佛...

欲望為什麼是苦? 梭巴仁波切/開


 

欲望為什麼是苦? 梭巴仁波切/開示 釋妙喜/恭譯 不隨順欲望便是修行,隨順欲望則非修行;就這麼簡單。噶當派格西聖口宣說的開示《啟開佛法之門》,他們所修行體驗到的是,要斷除世俗八法,免除貪執今生的欲望。不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惡念是一切障礙、問題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世俗法的念頭。 當你被告以應當捨棄欲望,你覺得好像是要你犧牲快樂。捨棄了欲望,你就沒有快樂...

『念誦六字大明咒有什麼利益?』 ~~~


 

『念誦六字大明咒有什麼利益?』 ~~~~喇嘛梭巴仁波切 念誦六字大明咒的利益廣如無量虛空。如德行圓滿,發心清淨,即使念誦一遍,已能消除無量惡業。舉例來說,違犯四條主要別解脫戒的具足戒比丘,可借著念誦一遍六字明,淨除極大惡業,足見此咒的威力非同凡響。 每日念一千遍六字明的利益: 據經典所說,念六字明的利益多得不可勝數。每日念一千遍,七代子孫也不會墮入三惡道。換言之,如果為人父母者每日如...

如何依上師? ~~~達賴喇嘛尊者


 

如何依上師? ~~~達賴喇嘛尊者 學佛者能成就的重要因素,在於是否能得到清淨傳承之具德上師的教導。因此,有心學法者應盡力尋找具德的善知識。若有幸能值遇具德上師,學法者還必須與上師建立良好的師徒關係,即所謂的「依」。從最初學佛到最後密乘成就都必須依上師。依的方法有三項: 1. 用外在物質供養上師。 2. 為服務上師而貢獻自己的才能。 3. 依循上師的教導實行。 此三項行為背後的內涵...

上師的條件 ~~~達賴喇嘛尊者


 

上師的條件 ~~~達賴喇嘛尊者 在佛法裡面,善知識是一切道的根本。不僅弟子本身要具有依師長的條件,師長亦當有嚴密的資格。就一般共乘的標準而言,善知識應具足戒、定、慧三學的功德。廣學多聞,通達教理證量,功德超勝於弟子。且說法善巧,具悲憫心,勇猛精進,誨人不倦等十種功德。 但是因由時運的不允許,要找到全德者,是很難的。而這十種功德之中是有所輕重緩急的。如果一個師長通達甚深實性法義,能依法調...

依師的真義 達賴喇嘛 為何要依師


 

依師的真義 達賴喇嘛 為何要依師? 每一個有情都具有離苦得樂的本性,並且不斷地在離苦得樂的追尋中。但在生命生生的承接中,我們都必須依靠一個有具體內涵、能帶領我們真正離苦得樂的人。具備這樣條件的人,在佛法中稱之為「師長」。在世間,我們從出生受父母撫育、教養,乃至長大後求學、創業,無非都在依靠有經驗的人引導。這樣的觀念即關係,在佛法中尤其明顯。從父母及老師身上,我們能獲取一般世間知識,而佛法中所...

上師的重要性及如何選擇、依上師


 

上師的重要性及如何選擇、依上師 ——當生解脫必修之法 ~~~~達真堪布 你想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必須要找到一個嚮導,這樣才能省時省力,快速地到達目的地。修行是生生世世脫離苦海的大事,更需要一個在修行上有修有證的人的引領與指導,否則,自己摸索,道聽途說,盲修瞎練,會讓你失去今生解脫的機會。 所以,對一個真心渴...

法王達賴喇嘛開示: 因為修


 

法王達賴喇嘛開示: 因為修學菩提心的緣故,我們對實際的利害或是實際的善惡關係要辨別的非常清楚,而去做最有利益的事情,就好比菩薩們是不應該讓內心產生瞋心的,所以內心產生瞋心的話,他一定要用忍辱刻意控制嗔火。 可是為了要調伏粗猛的眾生,菩薩為了阻他的惡行為,所以他會以悲憫心,表情卻是非常嚴厲的方式,無論我們把它取名為瞋心轉為道用或是其他,在那個當下,菩薩會很嚴厲的去呵斥,這是把實...

第一頁上一頁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下一頁最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