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的文章列表如下,共1323

第一頁上一頁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下一頁最後頁

[小乘佛法心要 四聖諦] 創古仁波切


 

[小乘佛法心要 四聖諦] 創古仁波切 小乘 事實上,小乘法教非常重要,因為它們適合很多佛弟子的根器及需要。修持佛法這條道路如同一條樓梯,小乘只是以實際的角度描述修行道路。小乘的基本法教是佛陀初轉法輪時的開示重點,傳授地點是現在印度瓦瀾那西。 小乘法教主要論點是四聖諦及二諦﹝世俗締及勝義諦﹞。 四聖諦: 1、苦聖諦--全然理解痛苦,闡明痛苦偏在。一旦知道痛苦是什麼?必定會將剷除痛苦原因。...

出家人如何看待別人的供養 索達吉勘布


 

出家人如何看待別人的供養 索達吉勘布 一般來講,以財物作佈施,主要是對在家菩薩而言的。《大智度論》[6]中也說:佈施有法施和財施兩種,出家人主要是法佈施,在家人主要是財佈施。當然,這也是就多數而言的,如果有些在家人沒有錢,那也可以學習出家人,從法佈施上入手。而作為出家人,唯一要修學知足少欲,住于深山靜寺,歷經苦行實修聖道三學。 但現在已經有了顛倒的跡象。有些出家人天天到處去化緣:“我要供養,我...

初地的布施 爾時菩提最初因,布施於


 

初地的布施 爾時菩提最初因,布施於彼最增勝。 證得歡喜地的菩薩,在施、戒、忍、進、定、慧、方便、願、力和智十種波羅蜜多中,只有施波羅蜜多最為增勝,並非全無其餘波羅蜜多。又,此施波羅蜜多即一切相智的最初因。頌說︰ 雖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徵地隱德。這時,菩薩證悟初地等幽微的智德,也能從施捨自身內外事物的表徵明顯推知;就像從煙而推知有火等事物一樣。 下乘的布施 一如菩薩的布施是成佛的初因,而且是肯定...

圖登多杰 【金剛乘詞彙解說】中陰:


 

圖登多杰 金剛乘詞彙解說中陰:亦譯中有,通常指死亡與來生之間的狀態。但事實上總共有六種中陰:生活、睡眠、禪定、死亡、實相與來生等中陰。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教授 金剛乘的常用詞彙——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教授 編輯:菩提法燈 參考資料:《無雲晴空》 灌頂 梵文"Abhisheka阿比薛卡",藏文"wang旺"。在此儀式中,上師把本尊的壇城介紹給學子,允許他觀修此本尊法。除了灌頂外,我們...

禪定。一般認為禪定是一個人處在很高的境界


 

禪定。一般認為禪定是一個人處在很高的境界,好像是凡夫做不到的,其實也不是。心靜靜地,坐在那裡,這樣坐的人就是修。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目標的話,我們的心靜不下來,所以就看著一尊佛像、看一個「阿」字或佛字,或是跟佛有關的字。看著它,專注在那裡,就是修禪定。所以要用善慧轉移著相的念頭。 我們的心很煩亂嘛!比大海浪還恐怖,東南西北奔跑,一天都停不下來。禪定就是能靜靜的,有禪定功夫的人是不怕寂寞的,越安靜越...

【修蓮師成就事例】 印度南卓林寺專


 

修蓮師成就事例 印度南卓林寺專修 “蓮師七句祈請文” 的成就者 ─ 雅瑪滾波 西元200年以前,寧瑪派白玉傳承領袖 貝諾仁波切所創立的印度南卓林寺,存在著一位唸誦修持 “蓮師七句祈請文” 的成就者,他就是白髮年老、駝背赤足的僧人 ─ 雅瑪滾波! 雅瑪滾波不識字,完全沒有辦法寫字或唸經,因為他未曾上學讀書,從年輕到老都只是法王貝諾仁波切的在家侍從。晚年的時候才披上僧服,現出家相。 他什麼經典...

阿 底 峽 尊 者 尊者出生於中天


 

阿 底 峽 尊 者 尊者出生於中天竺金剛座之東方的一個國家,名為伽邦羅,地處於今日的孟加拉。父為善勝國王(或曰善吉祥,善德),母為勝光妃(或吉祥光,婆羅門種)。尊者為次子,名為月藏王子。 尊者三歲時,已學完了所有的算數字書。六歲時,已能辨內外正邪之法。十歲內,常時歸依佛法僧寶,守持齋戒,饋施貧乏;讀誦經論,祈禱本尊,尋求正法;恭敬父母,迎愛法侶,悲愍眷屬,護恤無怙。十一歲,尊者離家前往阿蘭陀寺...

晉美彭措法王 的遺言 慈誠羅珠由錄音整


 

晉美彭措法王 的遺言 慈誠羅珠由錄音整理   你們要經常思維:這次我們有幸獲得了非常難得的人身;不僅是得到了人身,而且還值遇了真正的善知識;不但是遇到了善知識,而且善知識還為我們宣講了斷惡行善的方法。雖然你們聽不懂所有的內容,但卻要把握其中的主要精神,並且去身體力行。比如,當一位法師在宣說一個深廣法要時,聞法者不一定需要聽懂全部內容,但卻要掌握其中對自己有利的東西。   這次為了參加極樂法會...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1 慈誠羅珠堪布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1 慈誠羅珠堪布 今天講一個比較簡單的題目,叫《佛教徒的生活模式》。內容雖然簡單,但對修行人來說還是很重要。作為一個佛教徒,究竟該怎麼樣生活,釋迦牟尼佛早就給我們制訂了一個模式,作為佛陀的後學者,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應該遵循這個共同的生活模式。如果按照這套模式去生活,人生就會很有意義,此生也不會很痛苦,這就是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一、不墮兩邊 那是什麼樣的生活模式呢?釋迦...

應該遠離惡友嗎 作者:達真堪布 在


 

應該遠離惡友嗎 作者:達真堪布 在修行的道路上,如果跟惡友、惡知識在一起,貪嗔癡三毒會越來越增長,影響自己的聞思修行,因此要遠離他們。若是方便或有條件,最好暫時身遠離;假如沒有這個緣分,實在無法離開,就要心遠離。心遠離就是說心不隨他動,能夠把握自己。 這個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也要這樣做。比如說在一個家裡,或在一個單位裡暫時不能分開,就盡量把握自己的心,不受他的影響,不隨他動。他令你起貪心、起嗔...

第一頁上一頁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下一頁最後頁